在南京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個特別的雕塑。
它沒有因要還原南京大屠殺的場景而與同館的其他雕塑一樣形態各異,就只是簡簡單單的刻畫了一個面容祥和的長髮女性。
她左手拿著書,右手高高得彎曲舉起,安安靜靜地站立著,儼然一副正在演講的樣子。
在旁人看來,這個雕塑在館中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
但在《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的讀者看來,這個雕塑在此地放置卻是再合適不過。
因為它所刻畫的主人公,曾是一位敢用才華和魄力向塵封歷史發起挑戰的勇敢女性。
這個女性曾奮力抗爭,一度隻身孤戰在揭示南京大屠殺惡行的戰場上;
她也曾字字珠璣,僅以紙筆為武器就鏗鏘地控訴了日本人的罪行;
她窮極了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為心中的那份公道而聲嘶力竭。
她是奮戰在南京大屠殺歷史前線的勇士,更是成功向世界揭示日本虐殺中國人罪行的英雄。
但這個英雄令人惋惜,僅享年36歲,終飲彈自盡。
雕塑雖道不完她的英雄事蹟,但卻永遠地銘刻了她的名字——張純如。
01 心懷正義,立志還歷史真相
“中國南京淪陷,日本軍衝入南京城內,挨家挨戶對當地居民們進行姦淫搶掠,殘暴屠殺,慘無人寰。”
“這個外來的民族在此地化身殘暴的野獸,將南京人民當做肆意把玩的玩偶,活生生的對其解剖、並向其開展刺刀和砍頭的比賽。”
“這場大屠殺讓南京成為了一個人肉絞刑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到處都是刺眼的紅。”
這是張純如自幼就從父母那邊瞭解到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故事。
因為父母皆是心繫祖國的美國的華裔,並在職哈佛博士,所以她從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並且在父母的影響下,她愛國心切,縱然有著美國的國籍,但從心底上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中國血脈。
同為中國人,同胞曾在國家寸土遭受如此苦難!
而施暴者如今卻未曾有絲毫的悔意,依舊在國際的舞臺上偽裝的人模狗樣,不知廉恥地宣傳他們所謂的大榮共和……
這是張純如一直都無法接受的事情!
可她本人對於這段歷史多少還是帶有模糊。
因為南京大屠殺最初呈現在她面前時是幼年時期的故事的形式,所以多少帶著神秘色彩。
尤其是後來她長大後想去求證時,居然沒有任何的資料或者文獻有過這段歷史的記載。
而唯一一個讓她確信這段歷史不是虛構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外祖父張軼君曾是南京大屠殺的親身經歷者——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人!
偌大的一個民族,當最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被深深掩埋時,無辜死去的亡魂又怎能夠安息?
由此她衍生出了最初調查這段歷史的想法,但卻一直未曾堅定地去落實。
直到1994年,她於加州偶然親眼目睹了一批上世紀30年代日軍侵華期間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照片。
日本軍殘忍的施暴手段,施暴時醜惡扭曲的嘴角,以及可憐南京人被虐殺時的絕望。
層層的畫面直面襲來,無一不在重重地衝擊著張純如的感知。
這一次,她真的是被深深地驚駭到了,雖然一直知道南京大屠殺殘暴,可未曾想過竟然能殘暴到這等地步。
從那以後,張純如心中的正義突破了理智的最後一道的閥門。
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徹底調查此事,親自為那些死去的冤魂平反,並向全世界控訴日本納粹的罪行,還真正歷史一個公道!
就這樣,這位年輕的女作家帶著大義開始了她真正為國人平反歷史之路。
02 極致痛苦,聆聽那些亡魂在叫囂
調查一段被湮沒近八十多年的歷史,本就是極度不易之事。
更何況是還要為這段歷史還原真相,提供出讓日本人無法抵賴,並且天下人都為之信服的證據呢?
所以當張純如選擇踏入這段幾乎處處佈滿死路的路程時,就註定了她未來的命運將充滿坎坷與艱難。
但勇士已然承諾,又何懼未知的困苦?
因為所追求的歷史實在太過久遠,所以在她找尋證據的那段時間裡曾翻看了大量的中日英的文獻資料、筆記、信件、報告等等。
為了更加全面客觀的瞭解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她直接用書信的方式聯絡了日本的老兵,向他們詢問當時的狀況。
她為此甚至還動身回到了國內,親自拜訪了那些曾在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人,並用紙筆一字一句的記錄下了他們口中日本人的罪行:
“李秀英,女,曾不幸遭到3名日本士兵的強暴,在她激烈的掙扎和反抗,日本人舉起了刺刀,徑直朝她的身上連刺了30多次。”
“夏淑琴,女,南京大屠殺時,鬼子一進入家門,就將開門的父親打死,徑直又將母親懷裡的孩子活活摔死,一家九人就有八個死在了鬼子的刀下。”
“倪翠萍,女,父親和母親皆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其後其懷胎7個月嬸嬸更是被一群慘無人道的鬼子強暴,大出血而死。”
亡魂的悲慘和震撼在無時無刻不在壓迫著張純如的神經!
並且這樣血淋淋的事例是她回國後每天都要接觸的,聽到得越多,她就感到越發的痛苦和憤怒。
再後來,為了證據的完善和說服力,她不知疲倦的頂著高強度的壓力一點一點的將收集的所有資料和證據編撰成書。
而在身為母親的張瑩瑩知道此事後,更是不住的心疼女兒的狀況。
“她曾給我打電話說她經常感到悲傷和難過,但有的時候也會氣得發抖,失眠噩夢成常態,頭髮也是大把大把的往下掉……”
眼看著女兒的狀態越來越不好,張瑩瑩曾勸過她放棄,但張純如拒絕了。
“和那些受苦的遇難者而言,我這點痛苦又算得了什麼?”
就這樣,秉持著這股拼勁,張純如從未停下過她為冤魂們寫書的筆……
03 書終出版,是福亦是禍
“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終於,在1997年南京大屠殺的60週年裡,由張純如所撰的《南京大屠殺》出版了。
由於該書所揭露的南京屠殺是許多國家都聞所未聞的,所以其一經上架,經讀者的獵奇心理反響就十分火熱。
不僅在一個月內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排行榜,而且還被其評為了最受讀者喜歡的書籍之一。
之後《紐約時報》徑直稱該書的存在是“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詳盡地揭露日本當年的獸行”。
而此時,已經完成了暢銷書願望的張純如還是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她變得更加忙碌了,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地區做演講,一次次向廣大讀者們控訴日本人的罪行。
終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被重翻到了時代的面前,每個人得知了這段歷史。
張純如的一切付出也得到了回報,這對她來說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未曾想也帶來了巨大的禍端。
04 身處險境,拒不向惡勢力低頭
歷史被重翻,一直持拒不承認態度的日本人無疑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可即使是站在鐵錚錚的事實面前,他們還是妄想用狡辯來逃脫這個罪名。
一方面,他們的國會還為張純如提供的南京大屠殺證據專門成立了糾錯組;
而另一方面,張純如為此做的傳播力度有多大,他們心裡就有多記恨她。
“看到電視直播中女兒將日本大使對峙的啞口無言,甚至還一再要求日本大使向中國人民道歉,我真的是感到既自豪又害怕。”
“自豪女兒是一個歸還歷史真相的英雄,但又害怕日本人會對女兒不利。”
不過後來的實際證明,張盈盈的擔心顯然是正確的。
日本人果然不久後就對張純如進行了威脅行動,單就張純如收到的恐嚇信就不下數封,其中最驚駭的一封裡居然還夾藏了兩發子彈。
縱然張純如再過堅強, 但在長期獨自面對血腥暴力的話題和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嚇下,她還是不住的被恐懼支配垮了下去。
從那之後,張純如的精神就每況愈下,終被醫生確診為抑鬱症。
可即使情況越發的糟糕,她也從未停下手中的工作,因為那不僅是她心願,更是她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信仰。
05 花期終至,零落成泥碾作塵
由於張純如的出色表現,所以她在繼調查南京大屠殺事件後,就又被美國邀請去調查當年在菲律賓作戰時被日軍俘虜的美軍的虐殺狀況。
那時的她,因為高強度工作,每天都要靠吃大量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來維持清醒。
可長此以往,她精神所繃緊的弦已是弩末,出現的幻覺也一度讓她的心理防線崩潰。
“當我發現女兒開始瀏覽自殺網站時,真的感到晴天霹靂,覺得一切都是因為沒和她溝通到位所致。
“可當我真的去找她溝通時,或許是用的方式不恰當,反而讓女兒更加的疏遠我。“
“不久後,我驚恐地發現女兒的包裡有一份持槍許可申請和槍支安全使用手冊。”
“一切的變故讓我始終為女兒的安全擔心受怕,害怕她的每一次失蹤,害怕她真的會自殺。”
這是張盈盈在女兒死後不久回憶女兒生前訪談中的話,現在在後來者的角度上,她顯然是被迫的接受了女兒的死亡。
沒錯,在張純如被發現光顧一家槍店後不久,她還是自殺了。
2004年11月9日,在挺靠路邊的一汽車內,這個曾用己之力為南京30萬亡魂平冤的女子,掏出了手槍,飲彈自盡。
自殺的環境很安靜,她也走得很安詳。
有人說,她的死亡是抑鬱症所致;
也有人說,她的死亡和日本人的迫害有關,因為在她的遺書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話:“我懷疑我被人跟蹤了。”
不過後來張盈盈也向公眾說出了她的推測,確實是自殺,但不是抑鬱症所致,而是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所致。
因為張純如在整個南京大屠殺調查事件中,整個人的狀態還是不錯的。
可就在接觸菲律賓戰爭中美軍被虐待事件後,情況就直轉而下,再加上長時間被日軍極端分子的恐嚇以及一度懷疑兒子有自閉症。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嚴重到不得不長時間服用醫生開的大量治療抑鬱症藥物來維持健康。
可這些藥物大多都具有讓患者產生自殺傾向的副作用!
如今逝者已逝,與世長存,對我們每個中國人而言,她就是一個為正義而生的天使。
身為華裔,沒有人想過讓她會為祖國做什麼。
可她卻在無時無刻的不在同情戰苦的同胞,併為其傾盡所有的奉獻自己的力量,單就這份赤誠的愛國之心,就可謂是感天動地。
身為作家,她極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有自己心中的大義,創作出的內容對得起自己的職業,更對得起自己的信仰,不畏強權,她的品格在作家中絕對是至高無上。
“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太軟弱,無法承受未來那些痛苦和煩惱的歲月,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更加困難,就好像正在溺斃於汪洋大海之中。”
這是張純如遺書中的一句話。
如她所說,她的一生太累了,普通人的肉體凡胎顯然已承受不住她的能力所帶來的責任,所以早早的去了又未嘗不是種解脫。
小結
“我曾認真生活,為目標、寫作和家人真誠奉獻過。”
遺書中簡簡單單的一行字,卻無比豐滿貼切地概括了張純如這短暫一生的付出。
沒人願意相信這個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暢銷書作家的離世,但事實如炬,各大媒體報道的新聞也是歷歷在目。
記者理查德更是這樣評價過她:“張純如點燃了一把火把,並將它傳遞給其他人,我們不該讓這火把熄滅”。
是的,敢於向風塵的歷史發起挑戰!敢於向不知悔改的惡勢力鬥爭到底!畢竟虛假在事實面前,脆弱的本就如紙一般,一捅就破。
所以即使是為了心中的這份大義之火,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這種狀況時,也該如張純如一般勇敢地挺身而出。
試想,如果當初張純如孤獨的抗爭之路上,哪怕只有一個同伴,那麼她就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不過這個凡事都看得很開的姑娘曾在生前經常對母親說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都會死兩次,第一次是肉體凡胎的死亡,這是人生的必經階段;第二次是記憶的死亡,亦就是這個人從別人的記憶中逐漸消失,淡忘……”
如今英雄雖然已逝,但在風光綺麗的古淮河北岸,面向東方日出,坐落著一棟典雅樸素,莊嚴寧靜的紀念館。
那裡有著關於她數不完、道不盡的經歷和紀念,所以有關她的記憶定不會消亡,後人也將會一直銘記在古淮河北岸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