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餘華的一期訪談,很多讀者評價餘華的筆法殘忍而善良。
這讓我不由想起餘華的《活著》,這本小說的靈感來自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
初讀《活著》是在大學時期,當我翻開這本小說的第一頁,就再也沒有停下來,一口氣讀完了。
讀完之後,我半天沒有出聲,主人公福貴的一生讓我有一種窒息感。
那個時候,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福貴的一生,我會用苦難、變故和悲慘。
而年過30再讀《活著》,那份壓抑和窒息感不再那麼強烈,我讀到的是福貴一生經歷的絕望和希望,苦難和幸福以及掙扎和平靜。
在福貴的身上,我看到了3個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的真相,越早看清越好。
1、朝氣蓬勃的年紀,不要貪圖享樂
福貴本是富家少爺,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地主,妻子家珍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他們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鳳霞。
父親希望他能光宗耀祖,而他卻覺得光耀祖宗太累人,盡情享樂的日子多好。
所以優渥的家境下,福貴並沒有想著奮發圖強,而是每天吃喝嫖賭。
他經常在青樓一呆就是半個月,所有的浪蕩事都做了個遍,最後還喜歡上了賭博。
他享受賭博給他帶來的精神上的歡愉。
父親罵他是孽子,妻子挺著大肚子,領著女兒去青樓跪地哀求,都沒有讓他幡然醒悟,而是變本加厲。越賭越輸,越輸越賭,最後把家產都賠了進去。
一個家境殷實的富家少爺,本可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卻因終日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最後落得個家財散盡的結果,父親也因此被活活氣死。
不論在哪個年代,貪圖享樂都是萬萬碰不得的。
貪圖享樂的生活看似輕鬆自在,卻像慢性毒藥一樣,一點點蠶食你的神經。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味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肉體上的快樂,容易讓人變得意志消沉、缺乏進取精神。
歷史上因整日貪圖享樂,最終葬送了自己國家的昏庸皇帝比比皆是。
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盡情地去經歷生活的磨礪,去看更廣闊的世界,不能因為貪圖享樂、怕吃苦就放棄了力爭上游的勇氣。
2、一切悲劇終將過去,面對無盡的苦難,活著便是最大的勇氣
人們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然而命運並沒有對回頭的福貴格外優待。
父親死後一年,他在給母親請大夫的路上,被抓了壯丁,然後被迫上了戰場。
不過幸運的是福貴並沒有死在戰場,兩年後,他平安回到了老家。
回家後才知道,他離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女兒鳳霞因病變得又聾又啞,不過兒子有慶長得很好。
本以為從此一家四口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運多舛,家珍得了軟骨病,無法繼續幹活,對於福貴一家,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禍不單行,有慶也出事了。
在一次獻血中,有慶因為被抽了太多血,心臟慢慢停止了跳動。
看到臉色蒼白的有慶孤獨地躺在那間昏暗的小屋裡,福貴痛不欲生。
他偷偷埋了有慶,瞞下了有慶去世的訊息,因為他怕家珍會受不了打擊。
但紙包不住火,這又如何瞞得住呢?
不過好在家珍是個外柔內剛的女人,有慶的死並沒有將她壓垮,她挺了過來,而且病情也好轉了。
她一直堅信,好日子不遠了。
不久的將來,好日子真的來了,鳳霞嫁人了。
丈夫叫二喜,二喜是個好男人,很疼愛鳳霞,對福貴夫婦也很好,婚後不久鳳霞就懷孕了。
新的生命,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當無力阻擋悲劇發生,要相信不幸終將過去,只要活著,驚喜可能就在未來等你。
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當悲傷向我們襲來,我們的行動意願就會降低,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嚴重的可能還會放棄生命。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直面苦難,修煉內心的韌性和麵對巨大苦難的能力,做一個有彈性的人。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悲喜交加,不能因為暫時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不幸,就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你。
要堅信所有的悲劇都會劇終,所有的喜劇也終將開場。
3、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鳳霞嫁人後,福貴一家過了一段平靜幸福的日子。
但好景不長,鳳霞生下兒子“苦根”後,因大出血走了。
過了不久,家珍也沒堅持住,跟著鳳霞去了。
家珍死的時候,福貴很平靜。
他覺得家珍活著的時候,沒過一天好日子,去了另一個世界,就能重新開始。
家珍走後,家裡只剩下福貴、二喜和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為命。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
苦根4歲那年,二喜死了,被兩排水泥板夾死的,死的那一刻,他大喊一聲“苦根”。
可想而知,他死的多麼不甘心。
接二連三的打擊就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向福貴湧來,幾乎要將他淹沒。
但想想苦根,他堅持下來了。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想善待福貴,苦根7歲那年,生病了。
福貴心疼他平時伙食太差,煮了一盆豆子給苦根吃,然後自己下地幹活了。
但他忘了苦根還是一個孩子,看到喜歡吃的,拼命地吃,最後撐死了。
福貴自責、懊惱、痛苦,但這都改變不了最後一個親人也離他而去了。
在我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無比悲慘的。所有的親人都走了,還有比這更大的悲痛嗎?
但他在講述他的這段經歷的時候非常平靜,你能感覺出他的幸福和滿足。
在他看來,他有一個能跟他共苦卻毫無怨言的妻子,一雙世上最好的兒女,一個孝順的女婿和一個懂事的外孫,在所有親人都離去之後,還有一頭老牛和他作伴。
賀拉斯曾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是因為我們會以世俗的標準來評判自己。
但當我們達到了那個標準,就會覺得幸福?其實,不盡然。
因為幸福是自己的感受,跟世俗的標準無關,跟別人的看法也無關。
我們不應該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跟任何人的看法都無關,任何人都無權去評論別人的生活。
4、總結
有人問,親人都走了,福貴活著還有什麼期待嗎?
他最後唱的那句歌詞給出了答案: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少年時,他放蕩行事,並不瞭解“活著”的意義,好似浮萍遊蕩。
中年時,福貴不停地探索“活著”的意義。
到了老年,一切歸於寂寥,他不再期待任何事情,因為他什麼都經歷了,絕望、希望、苦難、幸福、掙扎,最後一切歸於平靜。
就像餘華說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福貴的一生告訴我們:
朝氣蓬勃的年紀,不要貪圖享樂,要有力爭上游的勇氣。
面對無盡的苦難,不要逃避,要有“活著”的勇氣。
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要活出真的自我。
人的一生就應該做到少年時意氣風發,中年時樂觀豁達,老年時歸於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