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透過本訂閱號釋出的觀點和資訊僅供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客戶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參考。因本訂閱號暫時無法設定訪問限制,若您並非中信建投客戶中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您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資訊。對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誠摯歉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一、消費復甦主線一:場景修復。疫情以來居民消費修復遠弱於收入,2020年和2021年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支出後的結餘明顯高於歷史趨勢性水平,主要是部分消費場景受限導致支出減少。從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結構變化也可以看出場景類消費(線下、出行)恢復最弱。2022年,我國疫情防控條件大幅改善,完全接種人口超過12.28億人,新冠口服藥Paxlovid獲進口註冊,Omicron的肺毒力有所下降。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要求進一步對服務業行業提出精準防疫要求,預計未來防控政策會更加最佳化、靈活有效,促進消費場景的修復。
二、消費復甦主線二:收入改善。經濟正常執行下,決定消費的關鍵因素是收入,歷史上居民消費佔收入的比例在70%出頭。疫情衝擊經濟增長和居民工資、經營性收入,也是消費偏弱的重要因素。穩增長是2022年政府的重要訴求,經濟景氣度逐步回升將推動居民收入改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央行自2021年底以來已連續進行邊際寬鬆操作,財政部門提出“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開年以來減稅降費政策陸續出臺,全國各地重大專案開工投資加快推進。預計經濟將回暖,帶動收入改善。
三、場景修復拉動服務消費,收入改善推升可選消費。場景修復將拉動服務消費進一步復甦,主要集中在交通、旅遊、住宿、餐飲、電影、醫療。收入改善將推升可選商品消費,社會商品零售資料顯示商品類消費當前的增速距離疫情前仍有差距,修復存在空間是確定的。至於有修復空間的品類,必選類的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零售增速已恢復到疫情之前,受益收入改善的拉動有限;而可選類消費預計將受益於收入回升的驅動,如服裝、化妝品、日用品、家電音像器材、傢俱等。
四、通脹剪刀差改善利好消費板塊業績表現。未來消費需求回暖,豬週期上行,終端物價CPI將有改善,而工業品價格預計逐步走弱,通脹剪刀差回暖,有利消費板塊業績。2021年,消費偏弱和豬週期下行,終端消費物價疲弱,核心CPI全年只增長0.8%,食品價格下跌1.4%,而工業品供給修復慢於需求,PPI同比創出歷史新高,消費類企業盈利承壓。2022年,預計隨消費需求的回暖和豬週期逐步回升,終端物價將有改善,而工業品供需矛盾的緩和將推動其價格走弱,CPI-PPI的剪刀差將有改善,消費類企業終端售價和成本兩端受益。
風險提示:消費修復不及預期,疫情反彈。
正文
一、消費復甦主線一:場景修復
疫情衝擊消費場景,居民消費修復慢於收入,結餘儲蓄明顯高於歷史趨勢。自疫情衝擊以來,居民消費和收入均受到了影響,但從修復程度來看,消費遠弱於收入,自2020年一季度起,居民消費增速持續低於收入增速,也一直未恢復至疫前的增速水平。2020年和2021年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支出後的結餘,明顯高於歷史趨勢性水平,這部分結餘儲蓄主要是部分消費場景受限後支出減少而導致的。
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變化也可以看出場景類消費(線下、出行)恢復最弱。全國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增速中,食品菸酒、生活用品及服務兩大必須類恢復最好,衣著、居住類恢復尚可,而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則恢復相對較弱。
疫情防控條件大幅改善,Omicron的肺毒力有所下降。2021年初,我國新冠疫苗接種量不足1000萬劑次,而進入2022年我國當前疫苗接種量已超過30億劑次,完全接種人口超過12.28億人,防控條件已大幅改善。2月11日,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即Paxlovid)進口註冊。輝瑞公司最新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治療有高風險發展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2/3期臨床試驗中,Paxlovid能夠將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接近90%,在發展為重症風險較低的2/3期臨床試驗人群中,Paxlovid能將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70%。此外,在體外生化實驗顯示,Paxlovid具有對包括Omicron在內的新冠病毒變種保持強力抗病毒活性的潛力。Nature發表的關於Omicron的病毒學研究顯示Omicron的肺毒力有所下降。
國內防控政策也在邊際最佳化。2022年春節防控政策已邊際調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對執行防疫政策明確提出包括不得禁止低風險地區人員返鄉等“五個不得”要求。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要求進一步對服務業行業提出精準防疫要求。一是不得突破疫情防控相應規定進行封城、封區,不得非必要、不報批中斷公共交通。二是不得非經流調、無政策依據對餐廳、商超、景區景點、電影院及相關服務業場所等實施關停措施、延長關停時間。三是不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政策要求基礎上擅自增加對服務業的疫情防控措施。確有必要採取封城封區、中斷交通等措施或在現行基礎上加強疫情防控力度的,須報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同意後實施。當前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面清零”的經驗,目前也擁有“疫苗+藥物”組合防疫工具,預計防控政策會持續最佳化、靈活有效,促進消費場景的修復。
二、消費復甦主線二:收入改善
經濟正常執行情形下,決定消費的關鍵因素是收入。歷史上居民消費收入增速和支出增速緊密相關,消費佔收入的比例在70%出頭。疫情以來,消費偏弱,難以修復至往年水平,除消費場景限制之外(體現為消費佔收入比例的下滑),收入沒有恢復至往年增速水平也非常關鍵。
疫情衝擊經濟增長和居民工資、經營收入。疫情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情況與疫情形勢相關性明顯,2020年四季度、2021年二季度疫情最為緩和的時期,經濟增長最快,居民工資收入也增長較好。疫情極大擾動了服務業的生產經營,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為代表的產業受疫情衝擊最為明顯,這類產業吸納的個體經營者數量龐大,其景氣程度也決定了居民經營收入的表現,疫情以來,居民四類收入中經營性收入受衝擊最大,且隨疫形勢變化波動明顯。
穩增長是2022年政府的重要訴求,經濟景氣度逐步回升將推動居民收入改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央行自2021年底以來已連續進行邊際寬鬆操作,體現“充足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財政部門提出“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開年以來減稅降費政策陸續出臺,全國各地重大專案開工投資加快推進。且政府持續最佳化防疫政策,促進人口流動和消費場景恢復,也將推動消費和服務產業的進一步復甦,帶動經濟回暖和居民收入的改善。
三、場景修復拉動服務消費,收入改善推升可選消費
場景修復將拉動服務消費進一步復甦,主要是交通、旅遊、住宿、餐飲、電影、醫療類,這些行業消費的復甦偏弱一方面可以從居民分類消費支出結構的修復情況看出,另外從各行業的經營資料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收入改善將推升可選商品類消費。從社會商品零售資料看,商品類的消費當前的增速距離疫情前仍有差距,修復存在空間是確定的。至於有修復空間的品類,以必選和可選來劃分的話,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可以看到,必選類的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零售增速已恢復到疫情之前,受益收入改善的拉動有限;而可選類消費預計將受益於收入回升的驅動,比如服裝、化妝品、日用品、家電音像器材、傢俱,在限額以上企業疫後銷售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市場的情形下,限額以上企業上述品類的銷售額增速也仍未恢復至疫情之前,這些品類預計更多是受收入的影響,當然服裝、化妝品也有疫情影響出行的邏輯。
四、通脹剪刀差改善利好消費板塊業績表現
消費需求回暖,豬週期上行,終端物價CPI將有改善,而工業品價格預計逐步走弱,通脹剪刀差回暖,有利消費板塊業績。2021年,消費偏弱和豬週期下行,終端消費物價疲弱。2021年我國核心CPI全年只增長0.8%,食品價格下跌1.4%,而工業品供給修復慢於需求,PPI同比創出歷史新高,消費類企業盈利承壓。2022年,我們預計隨消費需求的回暖和豬週期逐步回升,終端物價將有改善,而工業品供需矛盾的緩和將推動其價格走弱,CPI-PPI的剪刀差將有改善,消費類企業終端售價和成本兩端受益,有利於其業績表現。
風險提示:消費修復不及預期,疫情反彈。
文章來源
證券研究報告名稱:《消費復甦的兩條路徑》
對外發布時間:2021年2月19日
報告發布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告分析師:
黃文濤,執業證書編號:S1440510120015
王澤選,執業證書編號:S1440520070003
免責宣告
本訂閱號(微訊號: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為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唯一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僅面向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機構類專業投資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訂閱或接收本訂閱號內容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建投的客戶。
本訂閱號不是中信建投研究報告的釋出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於中信建投已正式釋出的研究報告或對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訂閱者若使用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提請訂閱者參閱中信建投已釋出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閱讀其所附各項宣告、資訊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中信建投對本訂閱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中信建投後續釋出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釋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訂閱號中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觀點。
本訂閱號釋出的內容並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訂閱號內容受眾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訂閱者根據本訂閱號內容做出的任何決策與中信建投或相關作者無關。
本訂閱號釋出的內容僅為中信建投所有。未經中信建投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翻版、複製、釋出或引用本訂閱號釋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亦不得從未經中信建投書面授權的任何機構、個人或其運營的媒體平臺接收、翻版、複製或引用本訂閱號釋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