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精彩,忙起來。
賈平凹先生曾經自稱“著名病人”。
過去,他曾患過乙肝、痔瘡等病,平日裡頭痛腦熱,感冒牙疼之類的小恙,就像家常便飯。
對他來說,住院治療跟出差住店差不多,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
後來,老鄉加同行的路遙、鄒志安相繼倒下,病病歪歪的他,反倒康復起來。
也許是久病成醫,他學會了養生知識;也許是心態改變,他思想躍遷升級。
總之,他逐漸好了,作品接二連三,四處遊學訪問,神采奕奕地演講。
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年逾古稀,卻沒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而是戎馬倥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
2
活當下,是享受。
賈平凹先生有個理論:說病是自己的靈魂與大自然的契合出了問題。
中醫理論上說,肌體生病是外邪入侵,或者情志失調,陰陽失衡所致。
賈平凹先生認為,生病是“靈魂與天地自然在做一個微調”。
這個微調,就是暗示我們生活出現偏差,是時候需要“糾錯”了。
作為一個藝術家,賈平凹先生善於“享受當下”:潔淨的病房是天上人間,白衣天使細心呵護,吊瓶輸液體就是天降甘霖,滋潤身心。
親朋好友陸續到來,噓寒問暖,溫柔多情;有人還送鮮花,送高階補品,倍感紅塵有愛。
賈平凹先生說,“生病好像立了大功,時間充足,無慮無憂,該乾的事都幹不了,不該享受的都享受了。”
3
放輕鬆,有趣味。
賈平凹先生在《萬物有靈》裡這樣寫到:
“不再用‘最’字。生活沒有什麼是最好,也沒有 什麼是最壞;不再說謊,一個謊要十個謊來 圓,得不償失,又太累人。”
很多人喜歡穿上鎧甲,戴上面具,在所謂的人際關係裡遊刃有餘,言不由衷地說話,察言觀色第陪笑,疲憊不堪的靈魂千瘡百孔。
現代人,很多疾病都是自己“作”出來的,讓自己累,積勞成疾,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
說白了就是讓自己放鬆,丟掉面具,扔下包袱,迴歸內心,徹底放鬆。
忙碌,就快快樂樂地忙碌;
放鬆,就徹徹底底地放鬆。
忙碌,讓生活充實新鮮,
放鬆,讓日子有情有趣。
4
能放下,身體安。
《國際歌》裡這樣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玉皇神仙,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賈平凹在生病後“大徹大悟”:健康,最大的靠山原來是我們自己。
既然人生不過是“暫坐”的過程,又何必斤斤計較,何必糾結困擾,何必自我折磨呢?
保持開開心心,就能欣欣向榮;
身體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福氣。
如此以來,自然會心態平和,坦然面對一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看到身邊的熟人陸陸續續離開這個世界。
向死而生,我們才發現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活著本身就是活著的意義。
素面朝天,心境恬淡,彷彿之身桃花源。
心裡陽光燦爛,身邊別有洞天,身體越來越好,也不再是什麼懸念。
另外,很多人都是“嚇死”的,不是病死的。覺得無藥可醫,萬念俱灰,精神首先垮掉了。
人活得,就是一副“精氣神”。人活得虎虎生威,疾病也會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5
愛好廣,福壽長。
賈平凹先生在熬藥時,豁然開朗:這些山間靈根異草,自帶山川叢林的鐘毓光氣。它們在鍋裡煮沸,商量著怎樣幫主人康復。
這種想象力,也是沒誰了。
從砂鍋上瀰漫的蒸氣,他看見山之精靈舞蹈,歌唱生命樂曲。
賈平凹先生屬於性情中人,他愛好廣泛,心胸開闊。除了寫作,書畫、收藏、打牌是他另外“三大熱愛”。
業內人士都知道,賈平凹先生有很多書畫作品,它們大多憨態可掬,妙趣橫生。
對他來說,既是調節生活,又能陶冶情操,甚至還能創造“附加值”。
他的房間裡,有佛像、奇石、化石、陶罐、木雕、字畫、貂皮、牛頭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毫無疑問,這也是他豐富內心的外化。
得到這些東西,需要有很多路,看很多景,以及專心尋找,用心發現,誠心收藏。
因為萬物有靈,你對一件東西好,再冥冥之中它自有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