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被頭暈困擾,整天感覺頭暈,頭昏,嚴重時還會視物旋轉,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考慮的是高血壓(肝陽上亢),但很多人測量過血壓並不高,有的人會考慮是不是氣虛了,氣血也會出現頭暈,而且是勞累後加重,人總感覺有氣無力,但是用了很多補氣的方法仍然毫無起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該這麼解決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經方加1味中藥,止眩暈。
在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種頭暈的產生原因。
中醫認為,頭暈的的原因有這麼常見幾種,第一個就是高血壓,中醫叫肝陽上亢,這種量量血壓,如果血壓不高,那就先排除了。還有一種是,氣虛,前面也和大家說過鑑別方法了,這裡著重說一下痰溼阻滯清竅導致的頭暈。
中醫理論中,脾為生痰之源,由於飲食不規律,或者長期思慮等原因,損傷了脾,脾虛時間一長了,胃吃進來的食物就很難進行完全代謝和吸收,就容易在體內堆積,形成痰和溼,痰溼堵在哪裡,哪裡就會出問題,堵在腦竅,就會出現頭暈,頭昏,頭不清亮,昏昏欲睡,嚴重還會噁心,欲吐。
要是經常頭暈怎麼辦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劑半夏白朮天麻湯加1味石菖蒲,化痰健脾止頭暈。
我們來歸類分析一下。半夏、白朮、天麻、茯苓、甘草,橘紅,棗、生薑,石菖蒲。
首先半夏、天麻、橘紅、石菖蒲是第一梯隊
第一梯隊可以用一個詞語概括其作用,就是“強力化痰”,前面講過了,頭暈的原因是痰溼矇蔽清竅,所以化痰藥是不可或缺的,這裡面半夏燥溼化痰,天麻息風化痰,還能平肝潛陽,橘紅則專功化痰。三者配合,堪稱“祛痰三劍客”。
為什麼要加上石菖蒲呢?因為石菖蒲的作用就是化痰開竅,尤其是痰溼矇蔽清竅導致的頭暈,眩暈,頭昏昏沉沉不清醒效果更佳。
四者配合起來,強力化痰,使痰消則頭竅清醒。
第二梯隊是白朮、茯苓、甘草,棗、生薑
第二梯隊的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健脾治本,白朮、茯苓、甘草、大棗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我們已經知道,脾虛是生痰之源頭,所以加入了大隊的健脾藥物,脾一旦恢復健運功能,痰溼自然就沒有了產生的源頭。
茯苓還有很好的安神作用,睡眠不好的人都會有感觸,睡不好第二天頭暈會加重,所以,安神在此顯得也尤為關鍵。
此外,還有一味生薑沒有介紹,生薑在這裡有啥作用呢?中醫有句話叫做“病痰飲者,溫藥和之”,生薑性溫熱,不僅溫運脾胃,還有很好的溫化痰飲作用,脾健運,則痰不生,體溫熱則痰飲消。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頭暈一個常見原因是痰溼矇蔽清竅,所以要化痰開竅,第一梯隊的半夏、天麻、橘紅、石菖蒲很好起到了這個作用, 脾虛為生痰之源頭,白朮、茯苓、甘草,棗、生薑,可以很好的健脾祛溼,杜絕生痰之源。
兩個梯隊整合起來,就可以標本兼顧,既能祛痰溼止頭暈,又可以健脾杜絕生痰,還能安神。大家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