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簡單說說美國收割韓國的過程。
韓國對發達國家這個稱號很有執念,一直想加入被稱作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也就是OECD。
1996年,經過多年的申請,韓國如願加入經合組織,此時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一水的歐美髮達國家。
成了經合組織成員國,代表著韓國的金融市場得到了西方資本的認可,韓國的銀行和大企業很容易就能從國際金融市場上借到美元。
1996年,美元指數正在歷史低點,美元量大又便宜。韓國的財閥和銀行大筆舉借短期外債,然後滿地球投資。
三星拿著美元開始做汽車,但沒搞起來,虧損慘重。
大宇集團拿著美元,向前蘇聯國家擴張,工廠從東歐建到中亞,這筆錢最後也打了水漂。
起亞則投入巨資想打入美國市場,最後也遭受了嚴重的財務困難。
這裡要注意一點,韓國對外借的都是短債,而做的都是長期投資,也就是短貸長投,如果西方資本停止續作這些貸款,那韓國就涼涼。
1994年到1997年,韓國前30大企業集團的外國債務從439億美元,上升到了1208億美元,外債的60%左右都是短期債務。
1997年初,美聯儲開始收水,美元不好借了,大財團們感受到了債務壓力,十五大財閥之一的韓寶集團還出現了債務違約。
1997年5月,索羅斯帶著全球上百家對沖基金,開始做空泰銖,7月2日,泰國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席捲東南亞。
1997年10月,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同時調低了韓國國債和企業債的評級。
金融風暴終於刮到了韓國,西方資本迅速出逃,並停止了對韓國的短期貸款結轉。
短期貸款沒法續借,韓國人就只能用外匯儲備還債,但外匯儲備相比巨量的外債只是杯水車薪,韓國民間又是捐金子又是捐美元,可還是擋不住韓國外匯儲備的枯竭。
韓元失去了外匯儲備的支撐,開始暴跌。97年7月,886韓元兌1美元,97年12月,1701韓元兌1美元,韓元半年時間貶值了一倍。
對韓國企業來說,同樣的美元債,現在要用兩倍的韓元才能還清,本來負債就高的韓國企業大量破產。
當走投無路的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的時候,美國收割韓國的最後一步終於來了。
IMF同意救助韓國,但提了三個苛刻的條件。最關鍵的一條是要求韓國必須開放金融市場,將外資在韓國銀行和企業集團的持股上限從50%放開到100%。
垂死的韓國根本無力反抗,為了IMF的550億美元貸款,只能被迫簽了這個城下之盟。
97年的一場危機,讓美國人拿走了韓國銀行和大財閥大半股權。
韓國第一銀行51%的股份賣給了美國新橋投資,漢城銀行本來要賣給匯豐銀行,但是因為英國人太貪,最後沒談成。
韓國全部商業銀行1/3以上的股份被外資持有,控制了銀行,外資自然就控制了韓國經濟。
韓國的招牌三星電子也是在97年之後變成了一個美資企業。
現在的三星電子,外資持有的普通股比例達到了55%,優先股的持股比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9%。
三星每年分紅的大頭都被外資拿走了,說三星在為美國人打工一點不為過。
東亞大概就是這樣幹著利潤最薄的髒活累活,偶爾還要被美國割一波韭菜,
這種憋屈的經濟模式肯定會導致年輕人喪失物慾和發跡欲,生育率也必然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