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中,有著無數的王朝。
王朝的建立、鞏固、發展,乃至於最後的覆滅,似乎是我國曆史上亙古不變的規律。
有許多王朝,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而又燦爛的一筆。
但仍有不少王朝,被歷史遺忘。
山西絳縣橫水墓地的發掘,揭開了一個古老王國的神秘面紗。
在這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被歷史遺忘的古國——倗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絳縣橫水墓,揭開倗國的神秘面紗。
絳縣橫水墓地的發現
山西絳縣橫水村,北面靠著絳山,南面挨著橫水,公路、鐵路等縱橫期間,地理位置優越。
從古至今,這裡都是一處繁華的交通要道,往來的行人絡繹不絕。
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環境,橫水村不僅適合養老,也適合埋葬。
橫水村的村民們過著悠閒而又寧靜的生活。
直到2004年4月,在橫北村北坡,一向寧靜的橫北村突然熱鬧起來了。
村子裡的人不知不覺多了起來,北坡的麥地裡時不時地看見晃動的人影。
有時,遠處還傳來了一聲聲沉悶的爆破聲。
這讓長久生活在這個村子裡的人們感到很奇怪,但這些村民敏銳地覺察到,肯定會有什麼大事發生。
漸漸地,不少村民口耳相傳,“村子裡來盜墓的了”。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村子裡出現盜墓賊的事情人盡皆知。
盜墓賊的出現,打破了整個村莊的寧靜。
在盜墓者的侵擾下,這個沉睡千年的古墓醒了過來。
但這時的古墓已被偷盜者蹂躪的千瘡百孔,精美的陪葬品也已被他們一一掠奪。
山西絳縣文化局很快得知了這一訊息,意識到事關重大,他們迅即上報了運城市文化局。
運城市文物局派遣相關人員來到橫水村,對墓地進行了現場勘探。
這年8月,在經歷了為期幾個月的初步研究之後,運城市文物局將墓地的基本情況上報給山西省文物局。
11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對這座古墓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工作。
12月13日,在發掘工作即將結束的時候,山西省文物局程書林副處長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忠研究員來到了現場。
他們看到了這三座墓葬,其中三號墓在盜墓賊的破壞下,已經千瘡百孔了。
而一、二號墓儲存的相對完好,尚未遭到盜墓者的挖掘。
看到規模如此之高,儲存得相對完好的古墓,程書林副處長和宋建忠研究員深受觸動,他們立即就向山西省文物局領導作了彙報,請求他們展開古墓的正式發掘工作。
山西省文物局的施聯秀局長和李福明副局長聽到他們的彙報之後,做出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帶頭進行發掘工作的批示。
12月19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絳縣橫水墓地可以進行正式發掘。
這天,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宋建忠的帶領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橫水考古隊正式對絳縣橫水墓地展開發掘。
絳縣橫水墓地的發掘工作
絳縣橫水墓地的發掘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2004年12月開始,到2005年7月結束。
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對被盜墓賊偷盜的三號墓和未被盜賊偷盜的一、二號墓進行發掘。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5年3月開始,主要是對墓地範圍進行勘測,對存在被盜隱患的墓葬分割槽域進行科學發掘。
絳縣橫水古墓發掘的時候,正值冬季,狂風肆虐,大雪紛飛,工地上氣溫驟降,塵土飛揚,這給考古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狂風將一層層黃土吹往墓葬上方。
考古人員首先得清理掉墓葬上面浮著的黃土,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發掘。
為了防止塌方等安全事故的發生,考古人員用許多鋼板和架板進行固定,用來支撐和防護墓壁。
處理完一些前期事項之後,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進入到第一、二號墓室。
透過墓葬的大致形態,考古人員基本上可以判斷出這兩座墓室是商周時期的墓室。
這兩座墓室都是帶有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木槨墓。
從平面圖可以看出,墓室與墓道差不多呈現“一”字形。
一號墓室長26.65米,深15.28米。
墓中的葬具是一棺二槨,其中棺材又分為內棺和外棺。
棺蓋的上方,是一件隨葬品。
隨葬品是一輛車。
考古工作者發掘到墓葬槨室頂部時,頂部發生了塌陷。
在清理塌落的小土塊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部分車馬器和殘損的車廂。
在外棺的東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3個用葦蓆包裹埋葬的殉人。
墓中的隨葬品十分豐富,除車馬器之外,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銅禮器等。
二號墓葬全長23.8米,深14.4米。
同一號墓不同的是,二號墓中的葬具是一槨兩棺。
二號墓的隨葬品也有一輛車,放置在槨蓋上西部。
墓中隨葬品眾多,主要有銅禮器、鼎、簋、甬鍾等。
三、紅色紡織品的發現
12月24日,絳縣橫水墓地的發掘工作已進行到第五天,考古人員在一、二號墓均發現了重大成果。
然而,最令考古工作者開心的是,在一號墓槨室北部內壁上有一段鮮紅色的帶有圖案的類似於紡織品的東西露出。
這引起了考古人員濃厚的興趣,他們仔細檢視,十分好奇這件類似於紡織品的東西是什麼?
這件東西該如何進行提取和保護呢?
因這一發掘事關重大,考古人員決定先暫停發掘,退出這座夫妻合葬的墓室,將情況上報給山西文物局和遠在北京的國家文物局,並且邀請相關專家來進行診斷,等專家判斷後再做進一步打算。
考古工作者向距離最近、技術力量雄厚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絡,請求他們派遣專家前來支援。
可是,那幾天,西安下了大雪,高速路口被封,阻礙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專家的到來。
28日,經過幾天的暴雪之後,天氣終於放晴。
這天早上10點,北京大學的劉緒教授親臨現場,大家感到十分榮幸。
到了中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曹瑋副所長和文物保護室主任楊軍昌博士也到了現場。
他們查看了這鮮紅色的類似於紡織品的東西,紛紛表示這是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必須好好保護。
31日下午,考古工作者接到國家文物局考古處李培松處長的來電。
李培松處長表示,這次的發現十分重大,請大家務必謹慎處理,儘可能地提取資料資訊。
就這樣,在興奮與緊張地工作之後,2004年已畫上了一個句號,2005年悄然而至。
2005年1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宋新潮副司長、考古處李培松處長等人來到了現場,他們帶領著一眾專家組共同到達。
1月7日,各項準備工作已完成,考古工作者又一次開始了對一號墓的發掘。
經歷過數十天的發掘之後,考古工作者對紅色類似於紡織品物質的東西的瞭解進一步加深。
那這紅色紡織品狀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四、荒帷遺蹟
據考古人員調查,這鮮紅色的類似於紡織品的東西其實是叫做荒帷。
所謂荒帷,也就是當時的棺罩。
從考古工作者出土荒帷的現場情況,我們可以瞭解到,這個墓的棺罩在墓主人下葬時是直接套在棺材的外棺之上的。
根據儲存下來的情況來看,西面和北面的荒帷儲存狀況最好,南面的荒帷上部已有塌落,東面的荒帷儲存得最差,差不多都被損壞了。
從荒帷的表面看去,紡織品的表面上是排列相對整齊的平行線。
這些平行線看上去毛茸茸的。
考古人員認為,這一排排平行線就是刺繡。
這些刺繡的線條流暢,疏密相間,可見當時的刺繡水平是多麼的高超。
除這一排排的平行線之外,絲織品的外表面還有非常精美的刺繡圖案。
這些刺繡圖案主要是鳳鳥造型,圖案的中間是一個大鳳鳥的造型,大鳳鳥的周圍有著許多小鳳鳥。
小鳳鳥的造型與大鳳鳥的造型相似,都在昂首挺立著,它們睜大圓潤的雙眼,作展翅飛翔狀。
這組鳳鳥的造型,與西周中期青銅器鳳鳥紋飾風格相同。
這也可以從側面論證,這座古墓極有可能是西周時期的古墓。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絳縣橫水墓地一號墓出土的荒帷遺蹟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西周時期儲存最好、面積最大的荒帷遺蹟。
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時期,我國絲織品的製造工藝已達到了精妙絕倫的地步。
可是,為什麼這件荒帷的顏色是用紅色,而不用其他顏色呢?
在我國商周時期,人們崇尚紅色,因為紅色可以與黑色、白色等其他顏色很好的進行搭配。
同時,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
黑、紅二色作為先秦時期人們常用的兩種顏色。
黑色為碳墨的顏色,紅色為硃砂的顏色。
碳墨、硃砂這些物質在自然界中可以很方便的獲取,因此碳墨的黑色、硃砂的紅色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兩種顏色。
而商周時期人們崇尚紅色,紅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首要選擇的顏色。
在發現荒帷的同時,考古工作者也發現了位於外棺蓋上的木結構痕跡以及銅帳架構件。
考古人員推斷,這些木結構痕跡應該是方格狀的木架。
因為時間過於長遠,這些木架早已腐蝕塌落,現在難以判定其整體的結構。
可為什麼荒帷遺蹟卻完好地儲存下來了呢?
這是因為在下葬之後,墓室的槨室之間多次進水,淤土不斷升高,位於棺槨之間的荒帷被淤土封護住了。
同樣,因為棺槨是木製結構,時間一長,棺槨都會遭到腐朽,蓋板也會下塌。
而棺內的淤土不斷上升,棺內逐漸被淤土佔據。
槨室的外壁並沒有出現坍塌,所以整個棺槨形成一個很好的支撐,確保荒帷不會坍塌下來。
因此,荒帷得以很好的保護下來。
五、墓主人的身份
介紹完隨葬品和重大發現之後,現在,讓我們將眼光放到墓主人身上。
看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精妙程度,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肯定非常尊貴。
那麼,這到底是誰的墓葬呢?
一號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女性的遺骸。
墓主人頭部朝西,仰身而葬,口裡還含著玉,她的身上佩戴著琳琅滿目的飾品。
在棺外,還有三個用葦蓆包裹著的殉人陪伴著這位女主人。
隨葬品一共有25件,其中8件有銘文。
在所出土的鼎、盤、簋上均標有銘文“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
這些銘文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倗伯為夫人畢姬作的器物鼎(盤、簋)。
可見,這座墓的主人是夫人畢姬,他的夫君是倗伯。
從出土的陪葬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畢姬身份尊貴,生前深受夫君倗伯的寵愛。
更為重要的是,畢姬所處的一號墓還是整個絳縣橫水墓地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
這也就更加證明了畢姬身份的榮耀與高貴。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二號墓的墓主人情況。
經鑑定,二號墓的墓主人身份為男性。
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頭部向西,面部朝下,俯身而葬,他的身上也佩戴著許多飾品。
在棺槨之間,有四個殉人作為陪葬。
墓中的隨葬品共有16件,8件有銘文。
一個銅鼎的內部刻著銘文“倗伯作寶鼎……其萬年永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鼎是倗伯為自己所作的器物,以供萬年享用。
由此可以看出,這座橫水大墓一、二號墓的主人分別是夫人畢姬和倗伯。
可是,為什麼夫人畢姬的墓葬規模竟然要比倗伯的墓葬規模還要大呢?
這種現象真的是太過奇怪了,這幾乎在我國曆史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有歷史學家作出了以下推斷:有可能倗伯夫人畢姬是姬姓的,也就是當時王族的姓氏,而倗伯並不是姬姓的。
這樣說來,夫人畢姬的身份地位也就比倗伯更加尊貴,墓葬規模自然也就比倗伯要大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那就是倗伯夫人畢姬下葬的時候倗國的國力較為強盛,自然隨葬品也就更多,墓葬規模更加大了;等到倗伯下葬的時候,國力衰微,隨葬品、墓葬規模也就隨之減少或縮小了。
當然,絳縣橫水大墓的規格範圍眾大,墓葬也不僅僅是我們之前所說的那三座墓葬。
歷時三年多的發掘,考古工作者共發掘出1326座墓葬,出土的文物多達14000多件。
而其中一、二號墓室就是整個絳縣橫水大墓中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的兩座墓。
據此,我們可以得知,這座橫水大墓實際上是一座倗國墓,裡面埋葬的就是倗國國君、夫人畢姬以及其國人。
那麼,倗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
六、倗國的神秘面紗
在我國眾多史書上,竟然沒有有關倗國這個國家的相關記載。
絳縣橫水大墓的發現,讓我們知道,在我國曆史上,還有一個倗國的存在。
處在晉文化中心範圍中的晉南地區的倗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
眾所周知,武王滅商之後,為鞏固其統治,採取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周天子按其血緣親疏關係分封諸侯,各個諸侯又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
這樣森嚴的等級關係,不僅體現在身份上,也體現在青銅器的使用上。
周天子所用青銅器為九鼎,諸侯用七鼎,按照級別依次遞減,分別為九鼎、七鼎、五鼎、三鼎、一鼎。
而在絳縣橫水大墓中的一號墓中,倗伯夫人畢姬的隨葬品是五鼎。
由此可以判斷出,倗伯應該是屬於“伯”這個爵位。
那麼,“倗”應該是指地名、國名或者姓氏,“伯”是指墓主人倗伯在周王室中的爵位。
由絳縣橫水大墓的發掘情況可以得出,倗國位於我國山西省絳縣的橫水一帶,它是我國西周時期的一個小小的封國。
既然倗國作為周王室的一個小封國,那麼倗國的文化習俗受周王室的影響較為深遠。
而周王室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不少習俗是延續了商朝。
由墓主人的下葬方式來看,倗伯俯身而葬,他的夫人畢姬仰身而葬,這一喪葬方式延續了商代男性俯身而葬,女性仰身而葬的習俗。
這種喪葬方式,體現了我國傳統社會中陰陽合和的思想。
同樣,倗國國君和夫人並穴合葬,倗國的國民和倗伯夫婦都葬在橫水大墓中也體現了我國周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和埋葬方式。
除此之外,在絳縣橫水大墓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許多青銅酒器。
商人好酒,酒文化在商代十分繁榮。
在商代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之中,酒器的種類和數量最為繁多。
周朝受商朝酒文化的影響很深,酒器數量繁多,製作精美。
受西周統治之下的倗國也深受商代酒文化的影響,絳縣橫水大墓中出土的酒具製作都十分考究。
參考文獻:
《發現被歷史遺忘的古國——絳縣橫水墓地發掘記》 ;《發現山西:考古人手記》 ;2007年9月
《西周時期》 ;《晉地札記》 ;2014年8月
《先秦影象的色彩選擇》 ;《中華影象文化史——先秦卷》 ;2016年6月
《橫水大墓的驚天秘密》 ;《血色青銅——夏商周歷史密碼》 ;2014年1月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考古》 ;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