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如果從文化層面上,又是偉大的詩人,書法家。
毛澤東是中國書法界公認的20世紀的書法大家,其獨特的“毛體”書法藝術已為書法界所公認,毛體書法受到了中國廣大書法家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
而毛主席晚年時,其書寫的草書爐火純青,直筆勁書,汪洋恣肆,任意揮灑,線條奔放呈左斜勢,動感強烈。
毛主席的書法作品給人以氣勢磅礴的豪邁之氣,無論是書法家還是愛好者都能夠為毛主席的書法作品所震撼。
而臨摹毛主席的書法作品,也成為各界書法愛好者的喜好。但是臨摹毛主席的書法作品,雖然可以神似,但是與其真跡而言,卻為何總缺少一種氣勢。久而久之,毛主席的書法作品讓眾多書法愛好者可望不可及。
毛主席的書法作品何以給人以如此震撼,讓眾多書法大家可望不可及!而毛主席的書法又師從何人呢?
毛澤東1893年出生於湖南韶山沖,8歲進私塾讀書。就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此與翰墨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為當代書法巨匠。
而在毛澤東離開家鄉、前往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前,共有五位私塾老師為其授業。而讓毛澤東對書法產生極大興趣的啟蒙老師當屬毛澤東的堂兄,有“韶山一支筆”美稱的毛宇居。
毛宇居從小熟讀詩書,古文功底厚實,詩文、書法都有名氣。回鄉之後,他辦了一所私塾學堂,招收本族子弟人學。
之後,毛澤東在毛宇居那裡讀了十個月的私塾,在其悉心指導下,年幼的毛澤東就寫的一手好字。
在讀書中,雖然對毛澤東的“叛逆”稍 有不滿,但卻發現年幼的毛澤東就表現出與眾不同。
在毛澤東外出求學,受到父親阻撓時,毛宇居專門到上屋場,向毛順生讚賞毛澤東天資過人,將來必成大器,毛澤東才得以走出韶山沖。
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時,遇到了對其書法有巨大影響的孫俍工老師。
孫俍工,1894年出生於湖南省隆回縣司門前鎮,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高師國文部。是馬寅初、錢玄同先生最得意的門生。
高師畢業後,孫俍工回到長沙。第一師範聘他去任教,他教課旁徵博引,妙趣橫生,果真名不虛傳,一下子就傳遍學校內外。
一日,毛澤東慕名前來旁聽,對剛走下講臺的孫俍工施禮道:“老師請了,您的課講的真好,前天在學校還看過你執筆手書的“文告”,字寫的真好啊!
孫俍工先生舉目一看,對這位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青年早有耳聞。
兩人來到一處交流,不知覺有一種相見恨晚、志同道合的感覺。孫俍工在學校組織文學社團、創辦《平民教育》、散發傳單、而毛澤東則是其主要幫手。
毛澤東曾向孫俍工請教:“我覺得寫行書連帶草書,容易入門,就習行書了,但還是想習草書!”
“你這看法可不一定對,潤之。”
孫俍工糾正說:“其實,行書比楷書、隸書都難;兼真者謂之‘真行’,‘真行’近於真而縱於真,如拙筆便是;‘草行’要寫得近於草而斂於草,才為上乘;不論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方能永存乎生意!”
毛澤東聽後頻頻點頭:“這行書變化如此之多,但不知可有章法可循?”
孫俍工說著在案上鋪開箋紙,取出狼毫,飛快地寫道——疏密大小長短粗細濃淡乾溼遠近,虛實顧盼錯落肥瘦首尾俯仰起伏。
放下筆,孫俍工對毛澤東說:“依我看,你現在的字是才氣有餘,功力不足咧!潤之,還是要從練好楷書開始。楷書是基礎。基礎打不牢,怎能寫好行書呢。打個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穩,怎麼能走和跑呢。”
之後毛澤東聽從了孫俍工先生的勸告,臨起楷書字帖來。平日給朋友寫信還是家書,都是一筆不苟的楷體;讀書所作筆記和書頁天頭所作評語,也都是寫的蠅頭小楷。
毛澤東離開學校,參加革命後,雖然日理萬機,但是稍有空閒還是提筆揮毫。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部來到江西永都縣。在這裡遇到了賀子珍,她得知毛澤東習慣用毛筆起草檔案和書寫文稿,就經常給他購買筆墨硯紙準備著。
而工作之餘,賀子珍經常向毛澤東請教書法藝術,毛澤東為此還總結了自己對書寫的心得:
字要寫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寫得美,必須勤磨鍊;刻苦自勵,窮而後工,才能得心應手。學字要有帖,帖中要發揮。
而毛澤東對毛筆、墨、硯、紙“文房四寶”特別愛護珍惜。起草文案、書寫材料時一律用毛筆書寫。他常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的四大家族!”
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在遵義縣北的婁山關,見一刻石碑上刻的“婁山關”三字不僅寫得蒼勁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稱佳作。
毛澤東在這塊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嘆再三,他反覆揣摩,不斷用手比劃運筆,嘴裡說著:“可惜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
毛澤東看著這塊石碑問道:“婁山關刻碑做什麼用呢?
看著同志們面面相覷,答不上來。毛澤東解釋說道:“關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為界,區分和標誌地名。”
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一套晉唐小楷一直帶在毛澤東身邊。他於繁忙的工作之餘,利用點滴時間臨寫法帖。該時期,毛澤東的書法創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
長征結束後,一天毛主席來到西北高原,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附近的袁家溝,在一場大雪之後,毛澤東興致飽滿地登上了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美麗的北國風光,看到盡興之時,不禁心潮澎湃,創作出了一篇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
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以“彌天大勇”前往山城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來到重慶後,毛澤東空閒之餘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好友柳亞子,一番寒暄後,柳亞子想請毛澤東留下一幅作品作為此次會見的見證。
好友的盛情之邀,毛澤東揮毫寫下了當年的那首詞《沁園春•雪》
柳亞子看後,甚是欣賞,他稱讚這首詞為:
“千古絕唱”,謂“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而書法更是氣勢雄渾,頗有蘇東坡與黃庭堅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的字廣泛用於各單位。但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沒有受到重視,反而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
但這並沒有絲毫影響毛主席對於書法藝術的喜愛,從1949年後,毛澤東閱讀法帖更多更勤。20來年的時間裡,他讀過的法帖有近400種之多。“二王”、孫過庭、懷素的草書帖及《三希堂法帖》,是他時常喜愛翻閱的。
毛澤東讀帖善於察其用筆、結構、章法等,吸取精華,不斷豐富自己的書法藝術。在書法諸體中,他最喜愛的是草書,而在草書中,他最喜歡懷素。毛澤東對懷素的《自敘帖》、《論書帖》、《苦筍貼》等百讀不厭。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毛澤東成為了一位非常優秀的書法家。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間,中國大體上有三位最著名的書法家,毛澤東,郭沫若,舒同。
郭若沫的書法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是典型的文人才子書法。
舒同出自顏真卿、柳公權、何紹基等名家,但師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變,並注意取其精華,大膽嘗試,逐漸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備受海內外推崇。被毛主席讚揚他是“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是當代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師。
毛主席的書法受懷素狂草和北碑書體影響,但卻有著極其鮮明的創新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徵:不拘古人之法,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推陳出新,獨領風騷,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毛體”。
而毛澤東的書體,從學生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很大變化,這和筆有關係。新筆寫的字筆鋒更明顯更突出。但主要還是他的功力和字型有變化。
要觀察毛澤東書法的變化,除從總體上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他的簽名。
在1943年以前“毛澤東”的“毛”字一般都是從上面下來,再這麼一轉,一筆寫成。
1943年以後,“毛”字寫成四筆,先點三點,然後再豎彎勾。到1948年、1949年,又變了,從一個字可以看到毛主席書體的改變。
書法界認為,毛澤東的書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已達到了巔峰。 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孫過庭之俊美,張旭之狂韻,懷素之放肆,蘇黃之雄厚……
從百幅真跡來看,毛澤東的書法和詩意極為融洽,渾然一體。只憑手中的長鋒狼毫筆,在尺幅間、時空中,留下了人間正道、男兒意氣、雲水襟懷和審美理想。
而在毛澤東豐澤園故居的書房裡,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讀過的大量字帖和書籍。其中,有規整秀麗的漢隸,有妍美流暢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勁的楷書墨跡,有逸勢奇壯的“狂草”,還有中國曆代書法理論著作等,品類眾多。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是第一階段,該時期多為楷書,字型工整。這一時期多為楷書,從毛主席給親人的書寫可以窺見一二。
1921年到1949年間,是第二階段。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30年代以後,字型清秀,字型自左向右略有傾斜。
1949年進北京以後,是第三階段。這時生活環境好了,此時他的字越寫越好,越寫越草。
但是,他的信函視物件而有區別,對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寫得清楚工整;給高階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教授等的書信多為草書,例如他書寫的詩詞,給華羅庚、章士釗的信件等,都非常灑脫、精美。
毛澤東不僅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難覓的詩作,也為天下人留下了千古難覓的狂草藝術。而看毛澤東手跡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看過後還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啟發。毛澤東主席和張旭、懷素、黃庭堅也被譽稱為中華草書四大家。
其實書法藝術的本質,是表現個性,而一個人書法的結體、運筆、書寫習慣,我們大致可以窺見其性情特徵。
毛主席的書法作品,通常性情奔放、浪漫,折射出毛主席豪邁奔放的情懷。
而欣賞毛澤東書法,我們既能感受到他的龍蛇飛舞、大氣磅礴、豪放酣暢的書法藝術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睥睨天地、獨領風騷的偉人風範。
就書法藝術而言,最能代表一個人藝術成就,並能最好表達藝術家個性的,莫如草書。毛澤東就選擇了最能體現其浪漫豪放情懷的草書,即使其行書也帶有草意。
毛澤東的草書,下筆頓挫分明且頗有力度,行氣十足,雖師法懷素、張旭和黃庭堅,卻更加大氣和酣暢:不論從結體章法上,還是運筆上都極其狂放和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