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在其著作《易經真的很容易》中寫有這樣一段話:“大多數人,都知道憑良心的重要,因此嘴上常常說憑良心,只是在行動時,卻忘記了憑良心。”
發人深省!
以曾師的這段話為鏡,可以發現,社會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包括我們的周圍,包括我們自己。
不行動的時候,憑良心;行動的時候,忘了良心。
例如:不行動的時候,內心篤定一定要孝順父母;行動的時候,卻常常頂撞、忤逆父母。
仍記得,自己曾在2019年的夏天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是《論語》中“子夏問孝”的典故。
孔子對子夏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色難”。
意思是說,為人子女的,最不容易對父母做到的,應是“和顏悅色”。
當時,筆者在發這條朋友圈的時候,心中想的大概就是:“對待父母,一定要做到‘和顏悅色’”。但在其後的時光裡,卻還是難以做到。
以此為例,這就是“不行動的時候憑良心,行動的時候忘了良心”。
正如曾師所言,一定要把良心和行動結合起來,這才是憑良心。如果反過來,良心和行為沒有結合,那就相當於不憑良心。
只口頭上講,自己一定要孝順父母,但行為上卻沒有表現出來,那能稱之為孝嗎?
佛家講生命無常,並且,我們也都聽說過“風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麼,當我們明白了道理,就一定要認真地去實踐。
只是,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不好的習性,對自身影響很大,但這並沒有關係,只要我們效仿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常常反省自己,多讀聖賢書,多明理,品德修養一定會慢慢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氣餒,相信自己,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