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這個早晨醒來,
窗玻璃已經結霜,
而我發熱於一場美夢。
火爐從它欣賞過的一塊木材中
徹夜傾倒出溫暖。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奧拉夫·H·豪格的詩作《冬晨》,翻譯是董繼平。奧拉夫·H·豪格是當代挪威著名的詩人。他一生生活簡樸,深受中國古代詩人的影響和啟示。豪格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來出版了《禮物》等十多卷詩作。此外,他還是一位知名的翻譯家。
豪格出生於位於挪威西部峽灣的烏克維爾小鎮。童年起,他就飽讀文學書籍,但是因為數學成績不理想,他沒能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後來就留在家鄉,守著父母留下的一個小農場,以種植果樹和為鄰居們做園藝活為生。豪格終日在土地上勞作,日子過得簡單樸素,有時甚至頗為艱辛。而且,他終身都沒有走出家鄉這片土地。但是豪格學習了英、法、德等多國語言,成了一名出色的翻譯家,他透過詩歌看見了世界,也把許多西方詩人,比如葉芝、保羅·策蘭、荷爾德林等的作品翻譯成了挪威語。
豪格不僅受到了西方古典和現代文學的滋養,他還涉獵了不少中國和日本的詩歌。1931年,豪格不知從哪兒找來了《道德經》,讀過之後,他在一本名為《除草手冊》的小冊子裡寫下了三段《道德經》語錄。從此,豪格開始被中國哲學和古典詩歌所傾倒。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豪格都無緣真正接觸到中國古典詩歌。1962年,豪格得到了第一本在西方廣泛發行的英文中國詩集《企鵝版中國詩選》。豪格在日記裡說,那年整整一個夏天他都沉浸在這部詩選中。或許,就是在這本書裡,他結識了遠至中國的靈魂至交,陶淵明。避世而居、窮困潦倒、詩人身份——某種程度上,豪格跟中國古代田園詩人陶淵明非常相似。在詩集《問風》裡,豪格這樣寫道:假如有一天/陶潛來看我,我要/ 給他看看我的櫻桃樹和蘋果樹。
當豪格和中國哲學家、中國詩人的作品邂逅之後,他便再也不願從他們的世界中走出來。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的詩歌在質樸中也透露出一種古典詩韻。他將樸質的生活寓於富有深意的哲理中,“在風格上與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奇妙的遙相呼應。
豪格的健康狀況並不是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更是每況愈下。而一再發作的精神疾病始終困擾著他,他甚至幾度入住精神病院。當詩人住進精神病院時,他無法寫作,不過,在他意識恢復之後,他會寫出自己瘋癲狀態時遐想到的詩篇。其中有首詩還曾暢想自己徘徊在中國的門前,但事實上,豪格一輩子都沒有走出他的家鄉,更沒有機會到中國。1994 年一個尋常的下午,86歲的奧拉夫·H·豪格靜靜地坐在家中一把椅子裡,離開了這個世界。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拉夫·H·豪格的詩作《冬晨》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