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哀其不幸,愛其力爭”——評王蒙長篇小說《猴兒與少年》

“哀其不幸,愛其力爭”——評王蒙長篇小說《猴兒與少年》


□ 李恆昌

由花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猴兒與少年》是“80後少年”作家王蒙的最新力作,是一部“和時代一起冒著騰騰熱氣”的“青春萬歲的回聲”。作品書寫了外國文學專家、“耄耋老人”施炳炎一九五八年被下放勞動的特殊經歷,包括築路、揹簍、造林、養牲口等艱辛勞動,以及被鬥爭、被批判和靈魂改造的心路歷程,透過其在核桃峪跟村中少年學猴子上樹,以及村民“三少”養猴子最終導致精神失常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令人“刻骨銘心”的猴兒、“三少”和施炳炎的特殊“人物”群像。作品雖然書寫的是艱難困苦的人生歲月,是人生的苦難輝煌,但寫得極為輕鬆、幽默和灑脫,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蘊含著深愛的力量,顯示了作者“嬉笑調侃皆成文章”的非一般功力。

《猴兒與少年》最大的成就在於,成功塑造了施炳炎這一當代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其最大特徵是不僅擁有足夠充分的專業知識,而且擁有非同一般的人生智慧,依靠其“智慧法門”和蘊含其後的愛的強大力量戰勝人生的困境和窘境,從而獲得極為達觀瀟灑、“津津有味”的人生。

文學是關於人的學問,而長篇小說著力揭示人的命運。《猴兒與少年》毫無疑問是關於人的學問,也是揭示人的命運的學問。眾所周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的一生是難免要遭遇不幸和悲催的。面對不幸和悲催的命運,應該怎麼看,怎麼辦?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人的根本性問題,更是文學作品應該關注和揭示的社會性問題。王蒙先生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這一問題,並且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武器——“智慧法門”,同時深刻挖掘了智慧的源泉和動力所在。

作為外國文學專家的知識分子施炳炎教授,一夜之間被定性為“有問題的”人和“靈魂需要改造”的人,被下放農村勞動,無疑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厄運,也是一種極大的不幸。面對類似的人生不幸,對於很多人來說,要麼透過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自我麻醉,苟且偷生;要麼長期陷入委屈、悲觀的情緒之中走不出來,走向消沉抑鬱,或者變得格外神經和抓狂,從而造成更大的人生悲劇。《猴兒與少年》的主人公卻不是這樣,他一不學阿Q,自欺欺人;二不陷入悲觀情緒,始終走不出來;三不仇恨他人,報復社會。他主動向現實世界中的猴子學習智慧,從而獲得戰勝不幸和厄運的某種武器,實現由“哀其不幸,恨其不爭”向“哀其不幸,愛其力爭”人生境界的巨大轉變。

猴子是作者著力書寫的“形象”,其實是智慧的象徵。猴子雖為動物,但生性靈敏、機智、善於思考。一如作品所言:“猴子的神態,絕不稱臣,從不言敗,意識流動,主意萬千。瞬息百變,而又轉眼健忘,突然發壞,隨時惡作劇,機智抖靈,意在表現,活出自我,無憂無憾。”正是這一原因,主人公施炳炎在高峰大樹,甘於向村民學習猴子爬樹;也正是這個原因,在艱苦的勞動中,他特別關注養猴子“三少”的生活狀況;也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他雖然生活得極為艱辛,甚至屈辱,但依然感到活得“津津有味”。

施炳炎的命運是悲催的不幸的,但我們又有幸看到,他的人生又不像某些人那樣是可悲的可憐的消極的,而是快樂的積極的可讚的。因為他懷揣具有強大威力的“智慧法門”,所以厄運不再是單純的厄運,不幸也不再是簡單的不幸。他正視失敗和受挫,他認為“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受挫開始的。”他有自己的勝利邏輯,“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直至勝利”。他有自己的“天地觀”,“憑高望遠,開闊而又親切”。他有自己的“命運觀”,“這是一次巧遇,不,是偉大的機遇。”“奇妙的時代,奇妙的生活,奇妙的命運。”他意志無比堅韌,“一個受字,如石如鋼,如咒如訣,打開了新的可能,悄悄顯示出隱蔽的力量。”他敢於換一個活法,“他在換一個身軀,他在換一副手腳,同時仍然保留著他火熱的心靈。”他那“七個我”,正如可以分身的“孫猴子”,展現了一個智者適應社會的多重角色的轉換。這一些,都深刻、多方面地體現了魯迅先生所倡導的“用笑臉迎接最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迎接一切的不幸”的積極人生態度,揚棄了“精神勝利法”的合理成分,又摒棄了其自欺和不爭的弊端,從而上升到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

主人公施炳炎身上所蘊含的這種人生智慧,究竟來自哪裡?真的是從猴子身上學來的嗎?當然不是全部。事實上,王蒙先生所揭示的這種“智慧法門”,正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種集中而深刻的體現。它來自東方古典哲學,來自老子、莊子、孔子的學說和幾千年人文傳承與修行。更重要的是,它還來自主人公施炳炎內心強大的愛的力量和獨特的人生情結,包括對人民、對勞動、對家鄉、對土地和對生活的熱愛。主人公施炳炎雖然遭遇不幸,但這種愛卻無處不在,從未泯滅。因為熱愛生活,所以儘管遭遇不幸,他依然感到生活得“津津有味”,也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念。因為熱愛勞動,他真切地感到,下放勞動並不那麼遭罪,反而更深刻地體味到“勞動創造人”理論的無比正確。因為熱愛人民,他才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幫助大核桃村所在的鎮實現了脫盲目標,盡了“微薄之力”。因為深愛著這片土地,他多年之後才得以回來尋夢,尋找當年的猴兒少年。

應當看到,作品所體現的這種“智慧法門”和“摯愛情結”,其實也是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本人內在精神的藝術折射。這部小說所書寫的是施炳炎先生的人生,其實也是在書寫作者本人,以及作者所處時代的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縱觀王蒙先生的人生經歷,與作品主人公施炳炎先生有著驚人的相似和相通之處,而他也確有下放勞動的人生經歷。那麼,王蒙先生本人是如何度過人生難關,成長為一個“不老少年”、一代人民藝術家的呢?靠的就是他的“猴性”,靠的便是他的“智慧法門”,靠的更是他的“摯愛情結”所產生的巨大力量。

本人曾在《大地上的寶藏:王蒙創作評傳》一書《引言:東方智者》中對王蒙先生的身份和內在精神進行過深度分析和確認,得出的結論是,他的第一身份,不是作家,不是學者,也不是懂政治的政治家,而是一位智者——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他的最大特點是善於思考,充滿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人生藝術,一種人生境界,指導影響著王蒙風雲多變、異常艱難的人生之路和規模宏大、持續恆久的文學創作。在王蒙的人生和創作生涯中,還有“五大情結”環繞在他的心中,深刻影響著他的人生觀念和創作底色。分別是早期革命情結、新疆伊犁情結、共青團工作情結、前蘇聯情結和世界情結,而這些情結無不體現著他對人民、對勞動、對故鄉、對土地和對生活的深沉而執著的熱愛。

基於此種認識,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王蒙先生正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施炳炎先生的形象。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是名副其實的人民藝術家,所以他要將自己的智慧和摯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民和他所處的時代。

【《猴子與少年》,王蒙 著,南方出版傳媒·花城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12-13

相關文章

喬冠華和章含之相愛10年,臨終前詢問妻子:我死後你願跟我合葬嗎

喬冠華和章含之相愛10年,臨終前詢問妻子:我死後你願跟我合葬嗎
前言 1971年,喬冠華重返聯合國,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也被西方媒體稱作"笑容震碎天花板"的"喬旋風". 從此,"喬的笑"成為了 ...

從醫56年,外科專家患癌臨終前坦言:沒想到手術會如此痛苦

從醫56年,外科專家患癌臨終前坦言:沒想到手術會如此痛苦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科技.醫療還是我們的生活水平都是日新月異.我們享受著時代進步所帶來的成果,但是也同樣會受到影響, 身體處於亞健康的人群也來越多,患有疾病的人群也逐步增加.而一說到患病,幾乎所有人 ...

1990年徐向前去世,臨終前向兒女留下三條遺言,內容令人淚目

1990年徐向前去世,臨終前向兒女留下三條遺言,內容令人淚目
前言:共和國將星璀璨,其中翹楚便是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他們個個如雷貫耳,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十大元帥中有9個是南方人,只有一個是北方人, ...

開國上將臨終前,妻子問,一生最愛誰?答曰:毛主席

開國上將臨終前,妻子問,一生最愛誰?答曰:毛主席
1995年,86歲的開國上將陳士榘,行將走到生命的終點.他躺在病床上,一直都是妻子李崢悉心照料.李崢深愛陳士榘.在陳士榘彌留之際,李崢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一輩子最愛的是誰?李崢當然希望陳士榘回答說,一生 ...

三木武夫:首位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毛主席臨終前還在關注他

三木武夫:首位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毛主席臨終前還在關注他
1976年9月7日,83歲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儘管醫療人員竭盡全力,病魔還是折磨得毛主席不斷陷入昏迷狀態. 毛主席再一次醒來時,說話已經吐字不清了,工作人員知道他想看書,但猜不出是 ...

同村好友臨終前將妻子託付於我,面對她的情,我踟躕不前
"靜謐的夜,皎潔的月,雜草棵棵裡藏了對郎和妾--" 臨近深夜,伴著皎潔的月光,李建設從滿倉叔家喝完酒離開,返家途中路過村東頭一小片雜草地,只覺尿急,駐足晃晃悠悠便要開閘放水.一邊放 ...

清朝最後一位國舅爺,2007年在北京去世,臨終前:姐姐是被冤枉的

清朝最後一位國舅爺,2007年在北京去世,臨終前:姐姐是被冤枉的
大廈將傾時,往往早有跡象. 可惜,結局也總是心存僥倖,無人能逃. 清朝最後一位國舅爺郭布羅·潤麒,同樣也被圍困在倒塌的王朝裡,一生難以掙脫. 郭布羅·潤麒 他曾是二品頂戴的皇親國戚,與貴為皇后的婉容姐 ...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幣,臨終前囑咐兒子:儘量不要找政府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幣,臨終前囑咐兒子:儘量不要找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有一個姓郭的富商,他做生意很講誠信,為人也樂善好施.在那個吃不飽飯的貧苦年代,郭老爺經常搭建粥棚,救助當地百姓. 有一天,一隊八路軍從郭老爺所在的鎮子經過,他們已經晝夜行軍了好多天, ...

劉伯承元帥逝世,臨終前悲嘆:我對不起小華北,死不瞑目!為何?

劉伯承元帥逝世,臨終前悲嘆:我對不起小華北,死不瞑目!為何?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元帥病重,在北京301醫院治療,他看著身邊日漸消瘦的妻子,悲傷地說道:"我就要去見我們的小華北了,可我沒臉見她啊,她的爸爸沒能給她一個交代呀."說完後不 ...

高拱臨終前的一封遺書,揭示了張居正的另一面

高拱臨終前的一封遺書,揭示了張居正的另一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明穆宗去世之時,高拱悲痛不已,當時萬曆皇帝還小,高拱就說道:"十歲天子,如何治天下."這句話本身並沒有問題,而傳到後宮,這句話就變成了"十歲孩子 ...

民間故事:臨終前,算命先生要葬在石井,二十年後兒子才明白玄機

民間故事:臨終前,算命先生要葬在石井,二十年後兒子才明白玄機
出自<三言兩拍>.古時候有個算命先生王半仙,人人都說他神機妙算,四里八鄉找他來算八字.看風水的人絡繹不絕.奇怪的是,王半仙收的錢不少,卻始終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屋裡,妻子去世後也未再續娶,自己 ...

2010年一老人臨終前:我暴露了?護士不解,4天后她被葬於八寶山

2010年一老人臨終前:我暴露了?護士不解,4天后她被葬於八寶山
2010年,一位老人住進了北京的一家醫院,老人大概90多歲,滿頭白髮,起初神智還算比較清晰,能和周圍的人聊天互動,但病情惡化之後,就開始說胡話了,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暴露了?&quo ...

七旬腫瘤專家患癌,每月化療8次,臨終前遺言:沒想到癌症這麼痛

七旬腫瘤專家患癌,每月化療8次,臨終前遺言:沒想到癌症這麼痛
2006年8月12日,被稱為"華一刀"的華益慰主任與世長辭,他56年的醫生生涯劃上了句號. 華益慰是國內著名腫瘤外科醫生,常年實施腫瘤切除手術,即便年過古稀,工作也從未出過差錯. ...

萬嬰之母林巧稚:去世前天接生六個嬰兒,臨終前自語:快拿產鉗來

萬嬰之母林巧稚:去世前天接生六個嬰兒,臨終前自語:快拿產鉗來
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接生五萬多名嬰兒,被人稱為"萬嬰之母." 在半個多世紀裡,平均每天有三位孩子經過她的手來到這個世界,許多父母為了紀念林巧稚,還特地給孩子 ...

馬鴻逵外逃美國,用飛機帶走7.5噸黃金,臨終前喃喃細語:想回家

馬鴻逵外逃美國,用飛機帶走7.5噸黃金,臨終前喃喃細語:想回家
軍閥混戰時期,天下大亂,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馬鴻逵. 待到抗戰結束後,馬鴻逵敏銳的嗅覺便發揮了作用,他覺得自己斂財多年,早已有了數不清的汙點,待到天下太平之際,便是清算之時. 因此, ...

北京一清潔工結婚6年,妻子臨終前吐露身份:我曾是大清皇妃

北京一清潔工結婚6年,妻子臨終前吐露身份:我曾是大清皇妃
195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整整22年後的這一天,北京闢才衚衕西口的一間民房內,一個年僅44歲的中年婦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圖片源於網路,與內容無關 這個中年婦女膝下無 ...

日本老人臨終前激動哼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暴露真實身份

日本老人臨終前激動哼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暴露真實身份
日本侵華戰爭,是每個中國人永遠的痛.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經常提起,不是為了陷入仇恨中,而是要居安思危,要記住我們曾經有過的悲慘. 並且,我們也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與日本的關係.不是所有的日本 ...

華為總裁助理,41歲北大才子,臨終前給4歲兒子留下3句話…

華為總裁助理,41歲北大才子,臨終前給4歲兒子留下3句話…
他是大人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履歷光鮮亮麗: 1994年考上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 1999年-200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工程碩士. 2004年10月取得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計算機 ...

69年大特務楊登瀛,臨終前再三強調:我不是特務,周總理是知道的
前言 圖 | 周恩來 在1975年年底,周恩來進入彌留之際時,他曾讓人將羅青長叫到了自己身邊. 羅青長伏在周恩來的病床前,將耳朵緊緊貼著周恩來的嘴巴,靜靜地聽著,不停的點頭,眼淚也不受控制的流了下來· ...

91歲老太臨終前,說出一起民國懸案真相:我就是那個軍火大盜

91歲老太臨終前,說出一起民國懸案真相:我就是那個軍火大盜
從1937年起,撤到關內的東北軍各級營地,經常發生軍火庫嚴重被盜現象.國民黨每次清查軍火彈藥數量,總會發現很多武器和彈藥根本對不上登記的數字,而且缺口巨大,就算去除日常消耗,也完全沒法對得上. 而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