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作為對塔利班以教法名義規定“女性得體著裝”的回應,很多阿富汗女孩在社交媒體上紛紛曬出了自己、家人和朋友們穿著本民族傳統服飾的照片。
1980年代的阿富汗女民兵,她是靠近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服飾有著濃郁的南亞風情
部分阿富汗民族的傳統服飾,中間戴著黃色纏頭的,就是普什圖男性的服飾,也是當今塔利班的日常穿搭
而咱們印象中,男人一身白袍,女人全身裹在黑色布卡里的那種穿著習俗,實際上源於阿拉伯半島,是以沙特為主的阿拉伯民族的一種著裝傳統。像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和中亞幾個斯坦這些國家,他們的服飾還是很具有民族特色的,都相當的花哨和世俗。
最後是沙特的阿拉伯人穿戴,看起來非常簡單樸素,即便他們的黑袍或者是白袍,很多都屬於奢侈品牌的高階定製系列。
總結以上圖片,大家是不是發現了這麼一個規律——他們的服飾無論男女,幾乎都是大褂+頭巾或者是帽子、纏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直接光著頭的。
按照教義解釋,穆斯林們認為,頭上有天,天上有神,因此不可“光頭”以對,否則就是對神的大不敬,必須要用帽子或者頭巾相隔。
這方面,無論是基督教或者是伊斯蘭教,都受到了它的母體——猶太教理念的影響。至今,猶太人在教堂、哭牆和各種儀式上,除了男要戴著小圓帽,女的也不能光著頭,需要頂個帽子頭巾什麼的。一些極端正統教的猶太女性,甚至裹得比保守的穆斯林還嚴實。
同樣,天主教和東正教,也有女性進教堂帶頭巾的傳統,但並不要求包裹很嚴實,露頭髮沒有問題。
不過,除了宗教因素,穆斯林們穿大褂,帶頭巾民俗,還是主要跟地理和自然環境有關。
這些穆斯林國家普遍乾旱少雨且多大風天氣,晝夜溫差大,古代大多以部落遊牧的形式生存繁衍。
那麼,這種環境下,穿大褂適應性強——不同的材質的大褂,可以很好地解決夏季散熱和冬天保暖的問題。
而頭巾不但能遮陽防曬,或者用來禦寒,起沙塵的時候更是擋風護目的利器,也屬於必不可少的隨身之物。
具體用法方面,生活區域乾熱的阿拉伯人的袍子結構最簡單——上下通透,外面的風吹到袍內,能迅速躥遍上下,起著一種“煙囪效應”,將身體散發出的溼氣一掃而去。與此同時,由於人體面板都被寬大的長袍遮住,阻擋了日光對體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滿長袍的空氣又起到良好的隔熱作用,從而使人感到涼爽、舒適。
據說,按照沙特人最傳統的穿法,男人在白袍裡面是什麼都不會穿的,包括內褲;
加以區分的是,在緯度相對要高一些的國家地區,比如,伊拉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男人,雖然也喜好穿白袍,但會選擇一條寬鬆肥大的褲子用作“打底”。
通常,阿拉伯人的頭巾會直接披在頭上,然後再套一個頭箍用來固定。
一般來說,頭巾多選用白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但是,頭巾的花色方面,沙特有比較講究的規定——一般情形下,只有被賜予頭銜和品級的非王室成員,才會佩戴紅格子的頭巾。
典型的像沙特外長朱拜爾~早期照片均為用頭箍固定的白色頭巾,成為國王的宮廷顧問後,才換上的紅格子頭巾。
而咱們對沙特男人都是白袍紅格子頭巾的印象,可能源於“傳說中”,數以千計的沙特王子。
沙特原本就有一夫多妻制的傳統,還默許養外室,原本後代的基數就相當大。加之,跟歐洲君主制國家不同,即便老媽沒有正式的名分,她的子女照樣有繼承權,可以大大方方地被叫做王子公主。而且,按照阿拉伯人的規矩,駙馬也叫王子,公主和駙馬的兒女都可以稱為王子公主...然後世世代代無窮盡也。
所以,這沙特5000王子的說法,還真不是吹的。
作為保守的瓦哈比派群體,沙特還刻意對男女大褂的顏色做了統一規定——男穿白色,女穿黑色。
這是源於他們對伊斯蘭教義中“人人平等”理念的理解——沙特人認為,服飾要充分體現教義中的“公平色彩”,所以不主張在穿著上彰顯自己的財富-無論富裕或者貧窮,就給你一個選擇的款式和顏色,以縮小富人和窮人在外表上的差距。
然而,教義終歸只是教義,無論如何謙遜,如何統一著裝,富裕和貧窮總難免會顯現出來…即便就是款式簡單,顏色沒得選的黑白大袍子,也分地攤貨、普通商場產品和國際大牌高階定製系列。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穿。
再往東,就到了中亞一帶。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部分西亞的阿拉伯人和中亞各民族,女性原本沒有罩袍蒙面的民俗,男人雖然穿大袍,但裡面有“打底褲”,通常外頭還會再套個寬鬆的大馬甲。
就看下圖這幾位塔利班的高層,他們穿的,就是普什圖族男子的傳統“三件套”——長袍、坎肩、大褂(至於為啥肩上要搭個口袋,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阿富汗民俗:為什麼塔利班們的肩膀上,都搭著個口袋??)。
很明顯,這種民族特色的服飾,同樣跟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有關。
同樣,阿富汗多山地,大部分地區的服裝追求儘量減少裸露面板,既要防曬,也能禦寒,還得行動方面。而以大褂為主的男性寬鬆三件套和女性的長袍、披肩,就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實際需求。
此外,在乾旱多大風,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中,幹活的時候,不但要考慮防風,更要注意頭部的白天防曬、晚上保溫。
再加上,這麼一裹,水源短缺不方面洗頭的話,還可以儘量長時間的保持頭髮的乾淨。
像塔吉克族的軟帽,作用也是類似。
還有咱們中國原來農村圍白毛巾的習慣——有句俗話說,綁在後面是河北(主要是冀中南保定、石家莊一帶,打結的位置在後腦勺),圍在前面是陝北(打結位置在前額)。
咱們中國沿海的漁民,也會像穆斯林女性一樣用頭巾把頭髮包得嚴嚴實實——顯然,她們的頭巾跟宗教無關,僅僅是工作需要而已。比如,我所在的學校,一些戶外活動的保潔阿姨,就會包著鮮豔的頭巾在草坪周邊做衛生,這只不過是她們傳統漁村的習俗而已。
好了,咱們再說回阿富汗人的頭巾。
對他們而言,頭巾除了作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服飾,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歷來,在阿富汗,男人的頭巾被認為是名譽、勇敢和統治權的標誌;女性的頭巾(注意,不是罩袍和麵紗,指的是傳統的繡花頭巾)則代表著她的尊嚴和名聲。
因而,在阿富汗傳統民俗中,無論男女,頭巾只能本人或者長輩才能碰,如果一個不太熟的人伸手去觸碰對方的頭巾,會被視為一種非常不尊重的行為,甚至是巨大侮辱。
尤其是男人之間,故意扯掉某人的頭巾,就等同於一種赤裸裸的挑釁行為,很容易引發雙方惡劣的肢體衝突。
同時,又因為頭巾帶著神聖的意味,人們調停矛盾時,還總會說:“看在頭巾的面上....”,還有“嫂子的頭巾”,意思是保護嫂子的名聲也是小叔子的責任。如果說某人“躲在頭巾下”,則是在諷刺他是個沒有擔當的膽小鬼。
實際上,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服飾,即便各民族之間確實有穿大褂,戴頭巾的共通之處,但具體的色彩和款式還是非常豐富絢麗,極具民族特色的;而非就是人們通常印象中的,男白袍、女黑袍,無論男女,千篇一律,嚴肅單調且缺少個性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