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聊到了文化對於不同國家或民族面對軍事需求的反應,文化的力量體現再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方面,文化的信仰決定了個人和集體的實踐行為,諸如是冒險進取還是固步自封;客觀方面,文化也是由物質決定的,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決定了每個民族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決定了社會生產基礎,社會生產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並依此決定了文化的屬性。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屬於典型的海洋民族,靠海吃海,以為古中國為代表的屬於典型的農耕民族,種地為生。海洋民族自然傾向於海洋貿易,熱衷於海上劫掠,發展成殖民侵略;農耕民族以農為本,定居生產,耕織生活,熱衷於開墾土地。這就決定了兩種民族有著兩種不同的文化,近代歷史表明了海洋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文化優勢,我一直持有一個觀點: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加持,傳統的中國是幹不過西方列強的。
對科技革命的歷史分析中,我還認識到一點,那就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本質是研究客觀物質規律,這個說法有點抽象,其實科學的本質也可以這麼理解,就是建立邏輯,也就是對事物現象進行分析,建立事物的內部邏輯關係,尤其是決定事物發展的要素或因素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絡。
舉個例子,就是上文說的軍事需求與科技革命的關係,軍事需求對於科技革命是有重大影響的,軍事需求間接推動了科技革命,但不起主導決定力量,軍事需求促進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經濟需求,科技革命也一定不會發生,對於軍事勝利的渴望,西方各國進行了軍備競賽,開始重視技工人才,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但是西方依舊無法從歐洲獲取必要的生存資源,開始進行航海,搞海外擴張,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增加了西方的發展資源,對殖民地的爭奪和有效利用殖民地的資源等多種因素推動下,進一步刺激了西方對於先進生產技術的渴求,於是工業革命就爆發了。科技革命發生的本質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直接利益驅動造就的,而西方的軍備競賽和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是追求生存發展利益的直接體現,這種體現在制度上開始重視科技人才,海外殖民探險促進了海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軍事的需求、經濟的增長、科技人才的重視、文化的激勵等要素混合下引爆了科技革命,拉開了人類現代化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