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後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德高於三皇
功過於五帝
於是將“三皇五帝”合二為一,號稱皇帝
另外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
其他人都不能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
後來歷代的400多位皇帝
都使用這個“朕”自稱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用“朕”來自稱呢
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聊聊這件事情
“朕”字逐漸在口語裡消失了
在先秦時代
人們普遍習慣用“朕、我、吾、印、臺”
來表達第一人稱自己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不再使用“朕”了
從西周晚期,就開始逐漸消失了
《孟子》中用了5個“朕”
可是都是出現在孟子引用先人的名句
不是孟子主動用的
《莊子•在宥》裡出現8次
也是出現在擬古的語句裡
在戰國後期
普通使用“我”、“吾”比較多
《孟子》“我”用了158次
“吾”用了122次
《莊子》“我”192次,“吾”387次
實際上
“印”和“臺”也早已經消失在口語裡
那為何秦始皇沒有用呢?
關鍵是這兩個字消失的太早了
很難使人們聯想起來
所以用“朕”就比較合適了
即可以讓老百姓少犯忌
又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後世帝王多使用生僻字起名字
也是這個道理
“朕”在口語消失,書面語還在用
周天子在下詔令時
還經常用到這個“朕”字
比如《左傳》“敬之哉,無廢朕命。”
周天子在命令管仲是說
“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春秋戰國時期
周天子雖然已經不能號令天下了
但她仍然是名義上的統治者
釋出詔令時經常使用此字
所以秦始皇用這個“朕”字
也意味著秦朝是繼承了周朝的正統
“朕”在甲骨文中的寫法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始皇是依據李斯、王綰的建議
而採用的“朕”字
如果把字拆開,甲骨文裡是“舟”和“灷”
“舟”此字是一個象形字
舟自古就是交通工具
我們的祖先選擇生活的地方必須要臨水
祖先以採集和漁獵來獲取食物
而深水區就只能依靠舟
舟多則獲取的食物多,食物多了則財富多
財富多的人逐漸變成貴族和剝削階級
所以“舟”即代表財富,也代表剝削階級
“灷”意思是火種,大家比較瞭解了
遠古時代以來
火種要由德高望重的人來保管
“灷”意味著地位和權利
小結:
從以上分析來看
秦始皇將“朕”作為除皇帝之外
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稱
既有先秦時期的帝王貴胄、部族首領的
歷史背景基礎
又有“朕”字所蘊含的豐富的
歷史文化意義與權力意識
秦始皇和君臣商議的這個“朕”字
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地位和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