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重慶兩地,在如今雖然分別是省和直轄市,但一直都有著“巴蜀是一家”的說法,這句話也源於重慶和四川幾千年來的深厚淵源。重慶之所以是現在的重慶,還是因為中央深謀遠慮後,在1997年做的決定。
1997年,中央對四川和重慶地區已經進行了長達10餘年的考察和研究,當時中國也正在建設三峽大壩工程,經過了詳細、周密的考察調研和綜合規劃以後,最終決定將重慶單獨劃分出四川省,作為中國的第4個直轄市。
從以後,中國就有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這四個直轄市,和各省同等級,受中央的直接領導,直轄市的市長、市委書記,往往也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
對於我們這些老百姓而言,當年重慶劃分為直轄市,或許是波瀾不驚的,只是最開始有了一些風聲,民間開始流傳起這個訊息,最後國家正式通知,重慶也就走上了新的歷史。
但我國的領導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深謀遠慮的,國事無小事,每個舉動都可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何況增添一座直轄市。沒有經歷過重慶分劃成直轄市的人,可以參考前些年的“雄安新區”,重慶在當年的影響,相對而言要大很多。
這樣慎重的決定,究竟經歷了哪些計劃跟考量?中央為何決定一定要將重慶與四川分家呢?
生活在西南地區的人都知道,“巴蜀”二字,幾乎沒有分開提的時候。“巴”指的就是如今的重慶一帶,古代叫巴渝,“蜀”指的當然就是如今的四川。巴蜀之地有自己的政權,要追溯到周武王時期,巴蜀人幫助周武王征戰,周朝建立後也得以建立了自己的“巴蜀國”。
秦皇掃六合,統一中原,巴國和蜀國也都被劃分成了“郡”,自此,兩地開始融合,直到近代因為時代的動盪,建國後因為國家的需要,重慶和四川兩地才開始像個小情人一樣“分了和,和了分”。
自民國以來,重慶和四川就有過3次“分家”。
一,1939年,蔣介石領導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潰敗,為了戰略上的需要,不得不放棄當時的首都南京,轉而把經濟、政治的重心轉移到當時的重慶,並且單獨把重慶列為了“國民政府直轄市”,當作臨時的“國民政府首都”。
二,1949年,解放軍來到西南,大西南陸續被解放,同樣因為戰略方面的考慮,中央設定了一個主政西南的機構,叫“西南軍政委會”,地點就設在了重慶。這時的重慶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直轄市,直接受中央的領導。
三,最後一次,也就是沿用至今的1997年了。
這樣看來,重慶其實的確算是一座“命運多舛”的城市。其實,僅就重慶的發展而言,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它會劃為直轄市的原因。當然,這其中不包括中央更深層的考慮。
1953年的時候,重慶還是真正意義上的“老重慶”,遠沒有如今在地圖上佔地那樣龐大,就跟普通的市大小相仿,甚至還不如一些大城市的城區大。直到後來,隨著國家發展的需要,貴州、四川各地的縣分給了重慶。
慢慢地,重慶才成為了現如今的重慶。從1953年起,貴州的13個鄉、長壽縣、巴縣、綦江縣、江北縣等地陸陸續續成為重慶的管轄地。但重慶真正完善成現如今的重慶,靠的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件事:
三峽工程。
1994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峽工程正式動工,整個工程耗時極長、工程量極大、對國家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影響。為此,三峽地區有113萬人口需要遷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三峽工程一直到2009年才正式完工,整個工期長達15年。
15年已經足夠一代人長大了。
1997年,三峽工程開工的第4年,重慶仍然屬於四川。那時候的國家為了三峽工程考慮。本來準備設立一個“三峽省”,但因為人口不足、佔地面積小,就算設立了“三峽省”,作用也不是很大,因此放棄了。
而早在1980年,鄧小平到重慶視察時,就注意到了重慶發展的問題。作為曾經在重慶主政大西南的人,鄧小平無疑對這裡是有感情的。於是從80年代起,鄧小平就已經在著手將重慶單列成直轄市了。
這個想法在中央也一致好評,因為比“三峽省”的規劃有益處得多。
況且當時的重慶的確急需發展。1997年,重慶人口3042萬,而整個四川人口為8429萬,重慶佔地僅為四川的6分之1,但卻佔了3分之1以上的人口。並且,四川的重心都放在成都身上,也導致了重慶發展不好。
簡而言之,就是重慶本來是有發展潛力的,但因為受四川管轄,發展不起來。
同時,三峽工程的開展,也需要一個地方來承載113萬的移民,這顯然不是幾個縣、市就能做到的,所以中央才會有“三峽省”、“三峽行政區”的提議。最後還是鄧小平提出了一針見血的建議:
“咱們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嘛,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另一個以成都為中心。”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不知如何處理三峽一名和西南發展的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這個建議後,中央立即採納,並且把這件事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上。中央對於重慶的態度越來越明顯,民間也漸漸感受到了。
終於,1997年,經過國務院一致透過,重慶正式劃分出四川,成為受中央領導的新的直轄市。
時至今日,我們再看重慶與四川的發展,就可以明白當初鄧小平的的遠見。
一,重慶在四川管轄下,人口擁擠,經濟也得不到有力支援。三峽大壩的113萬移民需要一個城市消化,並且這個城市要足夠大、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綜合來看,重慶無疑是最適合的城市,劃分出去,及解決了人口、經濟問題,也能帶動周圍地區發展。
二,重慶在四川時,整個四川人口多達1.1億,甚至超過了當時的發展重心廣東省。重慶劃分出去以後,緩和了四川的人口壓力,四川的民生問題也得以改善。
三,為劃分出重慶之前,三峽工程基本上大部分是由四川來處理的,加上人口眾多,也導致了公務員群體的臃腫,而重慶劃分出去以後,重慶、四川兩地的公務都會簡明、流暢很多,更利於四川簡政。
四,重慶和四川分開以後,兩地的資源更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對兩地的發展都有益處。
五,重慶曾經就作為蔣介石的戰略後方。新中國成立以後,曾經就定都問題有過討論,兩個選擇分別是“北京”和“南京”,最後選擇北京,正是因戰略考慮。重慶作為直轄市,直接受中央領導,也可作為我們的戰略後方,加上三峽工程的考量,自然要劃分出去。
從這些原因可以看出,不管出於哪種原因,重慶被劃分出去的根本原因都只有一個:為了國家和人民的發展。
時至今日,“成渝經濟圈”也慢慢在建設,重慶、四川兩地相比那時候“同在一省”,發展無疑快了很多。雖然說“巴蜀是一家”,但發展才是硬道理。再回過頭看,我們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鄧小平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