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抑鬱症,12歲男孩自殘
12歲的強強從小隨父母在上海長大。父母打工繁忙,小強3歲前幼兒園不肯接收,被獨自鎖在家中,一天長達十幾個小時,中途鄰居到家中給小強喂一餐飯。上學後,小強性格越來越孤僻,與同學不交往,與老師不交流,成績總是跟不上。小強被送回武漢上私立中學,父親幾個月回一趟家,只懂得棍棒教育,父子關係疏遠。一天,小強用刀子劃破自己的手腕,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眼下兒童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天真快樂的童年,如果蒙上陰影,不僅是孩子的不幸,而且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
小編淺析: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多少毀在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教育觀念上
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採取的教育方式是絕對的控制。在中國的家庭中,很多都是“家長制”的教育:父母說一不二,作為孩子只能服從。他們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嚴厲對孩子進行管教,就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好孩子。
“家長制”的家庭裡,孩子終有一天會和父母身份互換, 造成這樣的局面,並不是因為孩子小心眼,報復心,而是作為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什麼是尊重、平等、理解,那麼他才會真正去踐行。
有這樣的父母,打著“棍棒出孝子”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強加管制,只要一點不符合心意,就是一頓拳打腳踢。漸漸地,孩子變得沉默寡言、默不吭聲。
“棍棒出孝子”的家庭式教育還可能滋生抑鬱等心理危機。很多“乖孩子”不是天生就乖,而是一次次反抗失敗後被迫變乖。衝突並沒有在妥協中消失,而是被暫時擱置,很容易讓孩子滋生消極心理。漸漸地,藏在內心深處的壓抑情緒無處宣洩,他們開始變得抑鬱,更嚴重的,可能危及的自身的生命。
殊不知,教育孩子,靠的不是家長的權威。以權威和打罵為手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甚至埋下仇視的種子。
一段好的子女關係,並不需要“聽話”,而是需要尊重。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遵守家庭規則的同時,也保護好自己的自我意識。 相比讓他反抗權威,或服從權威,更希望他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透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應不應該接受對方的意見。 平等的、開放的交流,是保證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母親缺席,父親身亡,殘破式親情教育怎樣讓花季少女擺脫“抑鬱症”的魔抓?
“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疏忽不當。“種瓜的瓜,種豆得豆”的“棍棒出孝子”的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青少年心理出現問題的最大原因。
而父母教育的不健全或者是缺席更是為抑鬱症少年的成長埋下了伏筆。
小藤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她2歲時,母親因為感情問題而選擇改嫁。父親含辛茹苦撫養女兒長大,卻因為一次交通事故而撒手人寰。
失去雙親的小滕內心上非常自卑,總覺得與其他孩子不一樣,長期的孤僻與缺少關愛,讓抑鬱症的魔抓伸向了這個年輕的花季少女。
面對緊張的課業壓力,沉浸在失去雙親的“抑鬱”女孩,究竟該如何走出陰霾?
點選原文連結,瞭解更多: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去世,14歲女孩與抑鬱抗爭:我得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