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封建時期,糧食產量代表著一個國家是否強盛。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糧食產量依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中國印度這樣人口高達十億以上的國家來說,糧食產量與國民的幸福度緊緊相連。
然而奇怪的是,同樣是兩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中國經常需要進口購買糧食,而印度卻是向全世界出口糧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中國農業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耕種養蠶的農業大國,廣闊的土地,肥沃的土壤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封建王朝時期,帝王們更是將糧食生產視為頭等大事,國家生產糧食的水平如何就代表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如何。
糧食產量充足才能增強國力,發展軍事,從而壯大。而除了發展,糧食產量與國家安定也是息息相關。若是國家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可觀充足,既能滿足國家需求,又能讓底層民眾吃飽穿暖,那麼國家就會安定和平。
但若是連年乾旱,百姓顆粒無收,再加上朝廷賑災不力,很可能引起底層動亂起義,從而動搖帝王江山。所以帝王們為了能夠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極力促進農業發展,紛紛實行重農抑商的統治策略。
之後,隨著封建王朝滅亡,中國更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貧苦階段,連年的戰亂不僅讓糧食產量銳減,日本侵略者的欺壓與迫害更是讓民眾苦不堪言。雖然新中國成立之後,戰亂導致的迫害確實消失了,但糧食產量的不足依舊讓大多數人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這樣的尷尬現狀直到袁隆平與科研團隊,研究出了產量更高的雜交水稻才得以改善。雜交水稻讓水稻產量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每年的糧食產量也在增加翻倍,中國人民終於擺脫了吃不飽飯的潦倒現狀。
然而奇怪的是,如今我們早已成為了世界糧食產量排名前幾的國家,但每年仍然要大量進口糧食,而人口僅次於我們的印度卻完全沒有進口的需求,相反每年還向全世界出口糧食,為何兩國之間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
印度種植革命
其實印度在獨立之後,也是經歷過很長一段“糧食危機”的,而讓他們搖身一變成為農業出口大國的“救命稻草”,就是基本種植模式的改變。
印度早期的種植形式與我國古代一樣,都是小農經濟,不管是農民管理還是農田種植都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狀態,這就導致了風險係數的飆升與收成產量的嚴重不足,這樣的情況讓印度早期一度為吃飽飯發愁。
1965年,印度遭遇了兩次可怕的自然災害,導致農戶們顆粒無收,許多印度農民因此被餓死,整個國家靠著微薄的進口糧食勉強生存。
印度的慘烈現狀讓印度政府突然醒悟,意識到了糧食生產對於國家人民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明白了此時印度種植模式的落後,終於開始著手實施改革。
為了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印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種植業發展的政策,包括引進培育更優良的種植品種,使用化肥農藥提升糧食的收成率,增強灌溉技術,大力推廣發展機械化生產等手段。
在這樣的大力扶持下,印度農業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糧食產量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很快印度就實現了最低水平的自給自足,起碼之前人民被餓死的事情不再發生了。
改革進行一段時間後,糧食產量已經從原來的勉強維持民眾溫飽,變得富裕了一些。政府見狀,決定將多餘的糧食出口換取貿易經濟的提升,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發展。
其實印度也算是天生的“農業天堂”,印度的氣溫土壤與環境氣候是最適合糧食生長的,所以將糧食出口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也是必然的結果。
中印進出口反差原因
那麼,中國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國,也同是農業大國,為何最終對糧食的選擇背道而馳呢?首先來說說印度,如上文所說,印度確實在糧食產量方面十分可觀,進行出口貿易沒有問題。
然而,印度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出口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壓榨國內糧食所完成的。印度的糧食雖然有了飛速地提升,但產量也只能在維持溫飽的前提下富裕一點,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向全世界輸送糧食。
為了能讓印度經濟快速發展,印度政府選擇壓榨國內民眾,將小部分的糧食作為口糧,而大部分的糧食作為貿易產品出口到全世界。透過這樣的方式,雖然能讓印度經濟得以發展,卻讓國民生活質量直線下降,這也是印度自稱超級大國,但國內仍有幾億連飯都很難吃上貧民的主要原因。
而我國與印度的情況完全不同,自古就是農業大國的我們,對於糧食非常地重視,即使在糧食早已充沛豐腴時,我們仍然每年都會進行糧食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因此,糧食進口是我國自願選擇的資源儲備,而不是被逼無奈下的急迫需求。
另外,我國這幾年的高速發展,也是糧食進口的主要原因。如今的中國已然向科技人文的最高領域發起衝擊,對於高科技與高水平的發展需求極大,年輕人也紛紛湧入城市工作生活。城市勞動力的增加會加速國家高等建設,卻也不可避免地讓農業勞動力銳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決定捨棄一些種植消耗相對高昂的作物,選擇向其他國家收購進口,這樣既解決了農業生產缺少的問題,又讓大批的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從而達到雙贏結局。說白了,我國就是不差錢也不缺糧,選擇進口只是為了提升發展效率罷了。
綜上所述,印度雖然是糧食出口大國,人民卻依然窮困潦倒,發展必不能長遠,也無法得到大幅度國力提升。而中國這邊雖然大量進口,卻是國富民強,成為了解放勞動力的運營手段。孰強孰弱,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