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檢查需要透過檢查器材插進肛門後,深入回盲部,透過檢測腸道粘膜診斷出結腸位置是否出現異常的一種手段。腸鏡檢查是檢測大腸粘膜是否健康的最佳檢查專案,可以透過腸鏡探頭深入結腸後,利用電子成像處理,將粘膜發生的微小反應投放到監測屏上。
腸鏡檢查是現階段檢查腸道最簡單快捷的一種檢查方式,但是由於該檢查屬於侵入性的,因此會造成些許疼痛感,加上該部位較為隱私和敏感,因此患者對於該項檢查的積極性不高,容易導致錯過最佳治療階段,而讓病情加重。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癌?
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腸道疾病,這兩種癌症的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在歐洲等國家,這類疾病的發病年齡約出現在65歲上下,而我國卻在56歲上下,這是由於我國沒有普及早篩腸癌計劃。患者確診為這類癌症後,大多數都屬於中晚期了,不僅難以控制疾病發展,同時還會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
早期診斷腸癌是能夠透過腸鏡檢查出來的,還可以與腹部CT、B超等檢查共同綜合判定,由於腸癌早期發生時並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感,常會出現大便潛血、肛門垂墜等臨床反應,若能夠及時利用腸鏡篩查出腸癌,那麼就能夠避免癌變的發生。
通常,發現早期腸癌可以透過微創手術來治療,因為直腸中的癌變細胞增長速度並不快,約有90%的腸癌細胞源於腸道息肉,而從息肉發展到晚期腸癌的時間,大概需要10年左右,因此,若能夠堅持每年定期體檢,那麼就能夠透過手術切除腫瘤細胞,或者更長的生存期。
★有這3種情況的人,最好定期檢查
●家族史
腸癌的誘發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多是受到遺傳基因影響,若家中出現過腸癌患者,那麼後代腸道內的腫瘤細胞很容易就被啟用,導致患上腸癌。而後天性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錯誤的排便方式等因素影響,作為腸癌的推手,可大大增加患上腸癌的機率。若長期飲食口味重油、高脂、高碳,則更容易發生腸癌,因此保持清淡飲食也能夠降低腸癌發生。
●腹痛
早期腸癌引發的腹痛腸胃持續性隱隱作痛,或者輕微的腹脹,當腸癌發病後同時合併出現腸道糜爛、腸根阻的現象,就會讓讓大腸蠕動的速度增加,從而致使大腸發生痙攣收縮反應,由此出現腹部絞痛,通常會持續數分鐘,隨後也可能出現放屁的現象,隨即疼痛感消失。因此,若長期頻繁出現腹痛,可以考慮做腸鏡,以儘快找到發病原因。
●慢性腸炎
腸胃粘膜較敏感,當急性腸炎發作未得到有效治療後,炎症因子的敏感度就會持續升高,持續加重炎症反應,因此屬於慢性腸炎患者也應儘早做腸鏡,以排除癌變發生。
★這3類人群不適合做腸鏡
腸道雖然能夠診斷出是否患有腸癌,但是並不適用於所有人群,對於以下3類人群,不宜適合做腸鏡:
●腸梗阻患者
在做腸鏡前,會先採用藥物來清理腸道內的糞便,只有當腸道內無遮擋阻礙物的影響的情況下,才能保證檢查順利進行,同時獲得更準確的檢查結果。但是腸梗阻患者自身腸道穩定狀況不佳,若服用瀉藥後增加腸道壓力,從而可能會引起腸穿孔,因此,這類患者不適合做腸鏡。
●肛管直腸狹窄患者
若直腸較為狹窄,那麼就不便於讓腸鏡探頭順利插入直腸,若這類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則可能會出現肛門出血、肛周感染、肛裂等有損肛門組織的情況發生,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因此,這類人群也不適合做腸鏡檢查。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
由於腸鏡檢查會造成一定的疼痛感,會加重患者的恐懼心理,在心理和生理受到雙重刺激的情況下,這類患者很容易出現血壓波動、心律不齊等現象,嚴重則可出現暈厥反應。
★腸鏡檢查的大致流程如下
●準備做腸鏡檢查的前天最好選擇流食,減少糞便產生。在檢查前8小時應禁食;
●患者在檢查前5小時需先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液,在2小時內飲用3000ml,該環節是保證腸鏡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腸道排洩越乾淨,檢查的效果也會更清晰準確;
●觀察排便次數,當排便數次後,出現清水樣的糞便,則提示腸道得到排空,可以開始做檢查;
●以側臥的方式躺在檢查床上,全身放鬆,等待檢查開始。醫生會使用檢查探頭插入肛門後不斷深入推進,在推進的時候因為受到氣流的影響,腹部會感到比較漲,屬於正常現象。當探頭到達指定檢查位置後,可透過電腦顯示器觀察到腸道的內的情況,若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層檢查,那麼醫生會採集一些腸道樣本,為活檢做準備;
●若需要取活檢組織後需要臥床休息,3天內避免運動。若進行息肉電切手術後,應給予患者靜脈輸入營養液,同時禁食3天,當血便不會出現後,即可辦理出院手續,若出現肚痛、便血增多的不良反應,需告知醫生。
腸鏡檢查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的情況,因此若平時服用抗血栓藥物,則需停服,停藥7-10天後,再做腸鏡檢查。若平時需要服用華法林,則需停藥3-4天。
決定做腸鏡檢查後,因避免食用重口味食物,在前一天晚上可以適當食用流食,但是在檢查前需要保持空腹狀態,既禁食、禁水,保持腸道乾淨。另外,在做檢查的過程中,應調整自己緊張的心情,保持肛門放鬆,這樣才有利於腸鏡探頭及進入,若出現嚴重不適感,可告知醫生停止檢查。
腸鏡檢查能夠篩查到早期腸癌,雖然會產生疼痛感,但是最好每年檢查1次為宜,能夠降低癌變的風險。
重要提示:科普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依據,如有不適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根據個人情況科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