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兩位明末抗清名將李定國與李來亨。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名將的出身,李定國是張獻忠的義子,也就是大西政權農民起義軍的將領,李來亨陝西米脂人,李自成侄子李錦的義子。也就是大順政權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其實明末很有意思,首先我們來看看,明朝是被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上吊自殺為一個節點,間接把明朝滅亡,後面雖然有南明存在,但是基本上實力不是很強大。其實整個線路來說,其實從吳三桂角度來說,其實還是想投大順的,只是李自成當時太傲氣,收編速度過慢,引起事情發生了逆轉。
然後清朝跟吳三桂一起攻打李自成,在清朝跟李自成互打的時候,有一個人操作,個人覺得不是很能接受,就是史可法,史可法從始至終都是支援清朝滅李自成。也就是聯清滅大順。哪怕是李自成最後都已經敗北了,還是堅持聯清滅大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明朝正規軍,不是打農民軍消耗實力,就是搞內鬥,要麼就是投降。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那一刻起,明朝正規軍,跟大臣們,最忙的事情就是內鬥,我們來梳理一下內鬥的路線:最開始是潞王朱常淓與福王朱由崧誰繼位之爭,最終由福王朱由崧繼位。繼位之爭結束,馬上上演首輔大臣之爭,馬士英與史可法爭。結束之後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姜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人的辭官。劉孔昭因為張慎言推舉吳甡,在大殿上鬧鬧嚷嚷,並持刀追殺慎言。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臨淮不接納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當初,史可法擔心高傑蠻橫不法,派黃得功在儀真駐軍防備他。九月,黃得功與高傑兵戎相向,高傑理虧。正月十二日夜,高傑到達睢州後,在故袁可立府第內被河南總兵許定國殺死,史稱“睢州之變”。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
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嘔血而死,子左夢庚率全軍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軍的進攻。
從崇禎死到後來,到清軍攻破揚州,史可法身死,從頭到尾,基本上明朝正規軍都是在內鬥,內鬥內鬥還是內鬥。
正規軍打的最漂亮的一戰是江陰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抗清三公英勇就義。
史可法依附的弘光政權覆滅後,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朱以海亦在紹興稱“監國”,改年為“魯監國元年”。隆武、魯監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衝突不斷,各行其是。又是內鬥。然後就是鄭芝龍降清,結果招到清繳。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曆”。
之後抗清主力,就由明朝正規軍變成張獻忠的義子們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的大西軍歸順了南明,然後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李來亨也歸順了南明。一起配合抗清。再加上鄭成功的南明水軍。
其他明朝正規軍,基本上清軍所到之處都是投降。李定國一直抵抗清軍,一度有收復疆域的趨勢,兩蹶名王,打的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清軍親王尼堪也被殺, 在關鍵時刻孫可望投清。使軍隊大失元氣。
最後吳三桂明永曆十五年,康熙元年殺永曆帝於緬甸,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來亨:永曆九年(1655年),建立“聖帝行宮碑”。永曆十年(1656年)十二月,冊封臨國公。順治十六年,清軍深入雲南,追擊朱由榔時期,面對李定國勢單力孤,李來亨聯合諸將攻打重慶,牽制南下的清軍。
康熙元年(1662年),面對清軍集中主力分路進攻,奮戰數年,最後據守茅麓山九連坪(今湖北興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兵敗被圍,舉家自焚。
李來亨是抗清正規軍裡面堅持最久的一隻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