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運富
古鎮周莊是江南第一水鄉,這兒的街道不寬,兩條街之間就是一條小河,人民們傍河而居。周莊水多,橋也多如太平橋、雙橋、富安橋、青龍橋、外婆橋等……一座又一座的橋,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有趣的是雙橋,兩條T行河它連在一起,兩座橋也連在一起,一座橫的橋,一座豎的橋,頗有一番水鄉的風情。周莊是一串溫婉的歌謠,是一張細雨朦朧的水彩畫,是一隻停歇在拱橋下的小木船,是油紙傘下翩翩的佳人……——題記
周莊它是一串溫婉的歌謠,它是一張細雨朦朧的水彩畫,它是一隻停歇在拱橋下的小木船,它是油紙傘下翩翩的佳人……我相約幾個朋友跟旅遊團一起,乘坐大巴車從皖北宿州市埇橋區開始了我們的江蘇省崑山市古鎮周莊水鄉之遊……
我們幾個朋友進了周莊,便像進入了明清時期的字畫的世界。木製小樓緊湊地排列,樓前掛著店家招攬生意的小旗和紅燈籠。一條小河隔開兩岸,翡翠色的河水漾起微波,輕輕怕打著岸邊的石塊。路也是石板鋪成的,窄窄一條小路,卻將周莊通了個遍。走著走著,前方總是會有一座連線道路的小橋。橋中最絕的當然是雙橋,兩座小橋的造型不同,相連之後卻非常別緻。遊客們一面紛紛在岸邊拍下雙橋,或者與雙橋合影留念,一面讚歎這對奇特的雙橋,感慨古代工匠的智慧。還有橫跨兩岸的拱形太平橋,從橋洞中遙望遠處的景色,隱約看到前方碧樹垂陰,青瓦白牆的人家比比皆是,美極了。
我們漫步於如畫的周莊,你就感受到濃濃的江南韻味。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在如此靈秀的小鎮中,古鎮周莊人自然心靈手巧,勤勞智慧。小到一件絲織品、一把油紙傘、一幅刺繡,大到一件仿紅木裝飾品、一艘木船,或是一盒襪底酥、一塊麥芽糖、一隻萬三蹄……上面都帶著江南靈動的韻味,那是周莊特有的古典氣息。
周莊的人更有韻味。從表演節目的阿公阿婆,到散步路上遇到的儀仗隊,周莊人熱情好客。還有那一邊撐船一邊唱著船歌的老船孃,那踩著紡車的織女,那埋頭刺繡的繡娘,那撫琴淺唱的琴娘……“姑蘇十二孃”的風韻真是傾國傾城。當然,還有路邊擺著“阿婆茶”小攤的阿婆,泛著紅光的臉上一直掛著親切的笑容,和她聊天,像是遇到了家人一樣。周莊的生意人隨和親切,融合在江南美景中,讓遊客也不覺得拘束,盡情享受美景就好。
我們幾個朋友遊富安橋。富安橋始建於一三五五年,後由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出資重建,變成石拱橋,改名富安橋,期望既富貴又平安。富安橋是一座橋與樓聯袂結合的獨特建築,橋身用金山花崗岩精工而砌築,橋欄和橋階用武康石堆砌。橋側還有橋樓四座,在水上遙遙相對。橋的接替上刻有吉祥浮調圖案。橋身四側建有飛簷翹角的樓閣,飛簷高啄,遙遙相對,宛如閣中飛橋,又像橋上建屋,橋、樓合璧,它相映成趣,為江南橋、樓之冠,是古鎮周莊的象徵……
接著我們遊沈廳,沈廳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所建。七進五門樓,大小一百多間房屋,分佈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側,佔地二千多平方米。沈廳由三部分組成。它前部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之處;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所。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前後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所連線。形成龐大的走馬樓。正廳堂是“松茂堂”,佔地一百七十平方米。朝正堂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雄偉的一個,它高達六米,正中匾額“積厚流光”,四周為“紅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獸及亭臺樓閣、戲文故事等,栩栩如生,可與蘇州網獅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
我們幾個朋友接著遊張廳原名怡順堂,它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共七十餘間,佔地一千八百多平方米,雕樑畫棟。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它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的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接著我們幾個朋友遊沈萬三故居,沈萬三故居位於周莊鎮東垞。是周莊富貴園根據歷史資料和歷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修建的仿明式建築。故居參照沈萬三致富的各種傳說、經商的坎坷歷史、一生的傳奇經歷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場景,它透過銅像、磚雕、漆雕、實景模型、版面、佈景箱、泥塑、連環畫等藝術手法,予以展示。沈萬三銅像:由浙江銅雕大師朱炳仁製作。銅像高八米,底座零點八米,前面是聚寶盆。它照壁:正面它為故居的簡介,反面的磚雕作品《金玉滿堂》。磚雕:沈萬三故居有五個院子,在圍牆上有十六幅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展廳:由“致富之道,眾說紛紜”、“研究萬三文化,弘揚富民精神”和“一代豪富,傳奇人生”組成。
據導遊介紹說: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元末明初商人、鉅富。沈萬三透過開展海外貿易而積累原始財富,從而使他迅速成為“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關於沈萬三富豪事,民間也有傳說:他有一隻聚寶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援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沈萬三富到什麼程度?據說南京城修建,他出了三分之一的錢財,又請求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發怒說:“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馬皇后進諫說:“你老婆我聽說法律這個東西,是用來誅殺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來誅殺點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敵國,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蒼天必然會降災禍給他,陛下又何必再殺他。”朱元璋聽了有些解氣,饒過沈萬三沒殺,把他流放到雲南去了……正史如此說,自然許多人相信。老百姓善良,不太願意一個財富傳奇老死邊陲,就編造故事說他在雲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間還有人在到處散播奇遇,說自己在雲南見到了長生不死的沈萬三……《明史》為清人編撰,出於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隨處可見,但史實告訴我們:沈萬三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乾隆年間編纂的《吳江縣誌》裡說,“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編纂者的史料來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所以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不過,對於歷史人物,看看、說說、聽聽然後一笑置之……
我們幾個朋友游完景點後,離開了周莊。但我還常常惦記那裡的人和物,惦記著以後還要去那裡,再一次細細體會江南古鎮的風韻,再一次傾聽那串歌謠、親近那一隻古船、凝視那油紙傘下的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