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我國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山西向眾人展現的是它廣袤的土地、博大的胸襟、如畫的風景,拋開城市的喧囂與繁鬧,彷彿置身在桃源之地。這裡有全國最美麗的風景,同時也彙集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勝地。除了我們熟悉的五臺山、平遙古城、壺口瀑布等著名景點,還有許多冷門景點,也是十分迷人,並且不用再受擁堵之苦。
在此筆者選擇十個比較冷門的景點,給友友們在閒暇之餘去探訪、去追尋。
1、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老牛灣鎮,和內蒙古清水河縣以黃河為界,往西是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老牛灣是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由於獨特的地形地貌,這裡的石灰岩峭壁奇峰異石、犬牙交錯,連綿的長城屹立在突兀的山巒之間,與黃河攜手共進,好像兩條巨龍隨風起舞。古時候,長城邊上的戰略軍事要塞——老牛灣堡就坐落在這裡。
老牛灣西窄東寬,尾部呈圓弧狀,恰似寶葫蘆,有黃河入晉第一村、天下長城第一墩,一唱雄雞聞三縣的美譽。黃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彎流經峻嶺峽谷奔騰而下,古長城至此蜿蜒東去,這裡的古堡、古樓、古渡、古棧道、古廟、古村落更是讓人讚歎不已。
當地有一句俗語,“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不過老牛灣”。這裡是欣賞黃河最美的地方,並且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景觀-牛鼻孔。老牛灣景區是由三灣一谷所組成,分別為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老牛灣,作為黃河第一灣,除了獨特的風景,還有悠久的文化傳承,它帶來的不只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有一種心靈上的衝擊。
2、王莽嶺
王莽嶺是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境內,是八百里太行山上的一大奇觀,地處太行山南端晉豫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地處太行山脈、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的最險要處。
王莽嶺的景點、景觀數不勝數,最為有名的是神奇壯觀的“山巔六絕”:絕頂日出、雲山幻影、佛光異象、霧凇冰掛、林海濤聲、秀谷觀峰;另外還有獨具特色的“八臺險景”:觀日臺、東哨臺、仙女散花臺、撫琴臺、弈棋臺、點將臺、練兵臺、烽火臺;以及千姿百態的“十二景觀”:浮雲崖、試膽石、寒武石林、勒馬崖、隱仙崖、石庫天書、西寨門、天橋、羊腸阪、老豬洞、一線天、山谷回聲。
進入王莽嶺的峭壁、奇崖、異石不勝列舉,有的像動物,有的像人物,有的像盆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看不像,越看越像。
王莽嶺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春天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山林碧透,繁花似錦;夏天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瀑布飛瀉,溫度宜人,是難得的避暑聖地;秋天紅葉盡染、五彩斑斕,濃妝淡抹總相宜;冬天雪映大地,霧凇掛枝,王莽嶺的冬天可謂一個白色的童話世界。
走遍五嶽三山,最奇太行山,登王莽嶺絕頂,俯視中州大地,放眼華夏三千界,勢壓中原十二州。
王莽嶺以“王莽趕劉秀”而得名,除了優美的自然風景,古往今來還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說和典故,多少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千古絕唱,更增添了多少傳世人文色彩。
3、萬年冰洞
萬年冰洞位於忻州市寧武縣春景窪村,海拔2300多米,據考證此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因此得名萬年冰洞。這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永久凍土層以外發現的極其罕見的大冰洞。
進入洞裡,就像走進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水晶宮!水晶宮有五層,高達百米,看到這裡,你會深深感嘆什麼才是大自然的神奇。
走在冰雪的世界裡,有時候會發生錯覺,這裡到底是南極還是北極?彷彿置身於北國冰原之地,又好似穿行在南方溶洞的通道之間。
夏天,洞外綠草如茵,鮮花盛開,而洞內寒氣森森,冰柱林立。這是冰的世界,地面、洞頂、洞壁上都是冰,還有冰柱、冰簾、冰瀑、冰筍、冰花、冰鍾、冰床、冰錐、冰葡萄、冰掛、冰獸、冰人.......
冰洞內嵌入的彩燈與冰渾然一體,使得洞內流光溢彩,更增添幾分神秘。
讓人更加震驚的是,在距冰洞僅僅兩百米的地方,有一處地火,千年不滅,當地人稱之為千年火山。萬年冰凍與千年火山,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大自然竟然讓這兩種相反的物質,居然神奇地共處一地,大自然的魔力,當真讓人不可思議。
4、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與國內著名景區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綿山旅遊區毗鄰。據考證張壁古堡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為後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之一,距今至少有1600多年的歷史。
整個古堡修建在高原上,南高北低。從古堡北面往下看去,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古堡的西面是窯灣溝,懸崖絕壁,異常兇險。古堡的東面比較高,深溝直入這裡。只有古堡的南面背靠綿山,可以說是“易守難攻,進退有據”。
整個古堡被高達十米的夯實堡牆所保護,堡牆全長大約1300米,歷經千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古堡裡有一條紅石砌成的主要街道——“紅順街”,連線著僅有的南北兩處堡門,街的東邊有三條小巷,西邊有四條小巷,形成了古堡的主要街區。
古堡的地下也佈滿了隧道,縱橫交錯,將地面建築巧妙地連線在一起。地下隧道共分三層,上層距離地面約兩米,中層距離地面有8-10米,最底層距離地面有17-20米,三層之間由一條寬約1.5米,高2米一個隧道相連,互為依靠,互為支援,總長度約有萬米。
隧道的洞壁上每隔一段距離留了一個小壁龕,是放置油燈照明的地方。地下隧道遍佈哨卡、通氣孔、囤糧地、屯兵窯、伏擊窯、指揮所等,可以從每家每戶的地道口進入,一直延伸到村外的綿山腳下。
張壁古堡有很多古建築群,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遺蹟。例如,明朝萬曆四十一年修建的孔歇洛克王佛廟,就坐落在南北堡門之間。王佛廟有三個大殿,大殿裡的主像是大佛,山壁上畫著孔歇洛克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採用明代三色琉璃裝飾,做工細膩,燒製精美,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古堡的與一般城池不同之處在於這裡所有的路口都是三岔路,沒有十字交叉路。它的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是不同的,主要街道是東面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了“T”字型的結構。東三巷的房子大多是小農舍、民房,西四巷的建築多是富戶,設計更加考究,門楣廊閣、磚瓦木刻、石雕都精美絕倫。
此外,張壁古堡佈置是按照隋唐時期的格局,依照地形走勢,在每條巷口,仍然可以看到儲存的巷門,這也是各個“裡坊”唯一的出口。巷門關閉後,各個裡坊就會成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堡壘,裡坊之間既可各自為戰,又可相互接應,使古堡能夠成為一個更加堅固的軍事堡壘。
5、仙堂山
仙堂山位於長治市襄垣縣境內,原名叫做九龍山,後因建於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古謂“仙堂舊隱”,如今為一處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佛教文化、歷史傳承的勝地。
仙堂寺依山勢而建,為仙堂山最主要的建築,寺內外有五處清泉,故又名“五龍寺”。仙堂寺為三進院落,中軸線由低向高,層層向上,從山底登162級天梯到達山門,兩側設鐘鼓二樓。前院東面為關羽殿,關平、周倉持刀分立兩邊,西面為樂樓。漢白玉的欄杆,拾級而上可以進入中院,中殿開闊三間進深兩間,五踩斗拱,單簷歇山頂,目前闢為法顯紀念館。
寺院兩側為東西配房,各五間,由兩側的臺階可以來到後院。後院的中間為三佛殿,三間寬度,徑深為兩間,斗拱五鋪作,單簷歇山頂,保留著宋代建築風格,兩側設東西配殿。西南角設大殿,寺內現存藥師佛、枷藍佛、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等彩色塑像,均為明代古蹟。
仙堂寺的西北,山高千仞,絕壁之間有72個洞穴。正面半崖媧皇宮,懸空而立,其後通深洞,有石階可攀巖而上。石階寬僅尺許,攀之猶如身臨洞天福地,令人目眩神離,這裡被稱為“捨身崖”。媧皇宮左右均與石洞相通,相傳為藏經洞。石崖上的法顯巨像,高達13米,更顯莊嚴威儀。
仙堂寺往南不遠到達黑龍洞,有兩條巨龍在洞口飛舞,故此有了“洞天福地”的美譽。從月門入洞,有九龍戲水,據說此水乃是山中清泉,可治百病。
仙堂山連綿起伏,群峰競秀,各種奇花異草達三百多種,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天然的養生之地。春季百花爭豔,盛夏綠樹成蔭,金秋紅葉漫天,寒冬白雪皚皚,風景四季分明,素有“休閒勝地”、“天然氧倉”之美譽。
“此是蓬萊真境界,更於何處覓仙堂”,如今的仙堂山正以“仙堂佛國”為主題、法顯文化為核心的佛教文化而盛名。
6、採涼古長城
採涼古長城位於大同城東的採涼山下,較早為春秋戰國時期所建,到了宋朝時期曾進行大規模修繕,以此來抵禦北邊遼、金的入侵,是北方儲存不多的山西古長城之一。
大同在春秋時為北狄之地,戰國時期初期屬於代國,後來被趙國佔據。東連上谷,南接並恆,西界黃河,北臨大漠,實乃京師之屏障,中原之軍事重地。幾千年的中華史上在這裡發生過的戰事不下千次,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美譽。
採涼山海拔2144.6米,系陰山餘脈,也是大同之鎮,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採涼山山體渾圓,山頂是平坦之地,北向內蒙古大盤梁山,西望西寺梁山,西南靠有其餘支馬鋪山。
站在採涼山上遠眺,一座座古堡屹立於大漠之上,頗有些蒼涼之感。這些曾經擋住異族入侵的要塞,經歷了多少風雨,早已殘缺不全、滿目瘡痍。
採涼山山體渾圓,山頂平坦,山腳廣泛發育洪積、坡積物。北與內蒙古大盤梁山相對望,西與西寺梁山相對峙,西南有其餘支馬鋪山。
7、五彩河
五彩河位於陽城縣西南五十公里處的析城山下,雲蒙、鰲背兩山之間晉豫邊界的橫河鎮內,這裡因山高、溝窄、河深以及許多異彩的石頭而被人們譽為石峽。
石峽的十里長峽,處處懸巖絕壁,怪峰嶙峋,茂林參天,清泉湍急。抬頭可見一線天,山青林秀,紅葉似火,與五彩河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河中異彩繽紛的石頭星羅棋佈,水石相連錯落有致。這些形態萬千的彩石,大的像小山,小的如珠似玉,有的露出水面,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方有的圓,有的長有的短,滿山的異石中夾著五顏六色的鵝卵石,相傳還是女媧煉石補天時遺留的珍奇。
秋高氣爽山更秀,峽谷奇石水最清。每到秋季,五彩河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美景無限……
步入五彩河峽谷,蜿蜒曲折的溪水在峽谷激流,跌落成瀑,瀑落成潭。山樑上,絕壁頂,紅色的,黃色的,一團團,一簇簇,鑲嵌在峽谷之間,把美麗的五彩河峽谷裝扮得更加錦繡。
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河中的彩石與鵝卵石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8、馬川溝
馬川溝位於忻州以西約二十公里處,雖然見不到原始森林的巍峨與險峻,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淺淺的一條小河從溝中穿過,河兩岸開著許多不知名的野花,河裡有小魚小蝦,還有蝌蚪和林蛙,草叢裡有飛舞的蜻蜓。
馬川溝有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這裡下大雨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瀑布,在瀑布落下形成的水潭中有一匹水馬,經常在夜裡出來吃草。人們說它是龍馬,也代表著此地有靈,也許"馬川溝"就是由此而來。
沿溪而上,水石相爭,其聲嚌嚌,淺渚沙灘,水草迷離,小溪清泉,白楊聳立,翠綠惹眼,間或鳥啼之聲,入山漸深,幽谷相立,夾道黃刺梅,暗香浮動,迷漫山谷間,甚感宜人。
馬川溝水淺石異,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平原,很適合舉家踏青。搭上帳篷,三五好友在草坪上找塊地兒,打牌、聊天、喝茶,滿眼的綠色,絕對是綠色桃源之地。
漫步時,您可以欣賞到雲淡風清澈的水,清澈的天水,淺而窄的川溝水,孩子們可以在林子裡採摘蘑菇,成年人可以在河玩耍,老人們可以在河邊喝茶。
淺淺的小溪從溝中緩緩穿過,碧波晶瑩、清徹見底,宛如玉帶穿梭於峰巒疊樟之間。
“天旱玉林山,旱不住水馬川”,這個民間諺語,足以說明馬川溝的雨水豐富。在晉西北乾渴的黃土地,有這樣一塊寶地,實在是非常難得。
9、珏山
珏(jué)山又名角山,位於晉城市區東南十幾公里處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以險峻、雄壯聞名,自古就有“晉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譽,“珏山吐月”也被評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現存建築為宋建唐塑,列為國寶;道觀飛峙峰頭,樹林蔥鬱,山巒寥寥,尋天門而上,恍若仙境,被譽為北國武當、小華山。
這裡自然風景雅緻,人文內涵豐富,寺、觀、殿、門構築了傳統的道教文化積澱。珏山月、天下奇,雙峰捧月,天下聞名,自古就有“中國賞月名山”的美譽。丹河從山腳下流過,宛如銀色的絲帶纏繞著珏山,展現深山藏秀的桃源勝境。不僅如此,珏山還是一處道家仙境、仙家寶地,自古就有“南武當、北珏山”的傳說,同奉真武帝君,道教文化、一脈相傳,異曲同工。珏山在東漢時就被闢為道場,興盛於唐宋時期,有“中國道教聖地”之名。
每逢中秋佳節,前來登山賞月的遊客絡繹不絕。據說,中秋之夜,這裡“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一輪碩大的滿月從珏山雙峰間突湧而出”,這就是著名的“珏山吐月”。
遊歷於珏山美景,那隨處可見的石刻碑碣,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印記,唐代詩人杜牧、明代尚書王國光、明代文學家董緒、清代閣老陳廷敬等在此遊歷後均留下了傳世精彩的詩篇。
10、後溝古村
後溝古村位於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交界,總面積1.33平方公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
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現存的民居多為清及民國時代建造的獨立式窯洞,以傳統的三合院與四合院為主,門前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及照壁儲存完好,村內現存18座大小廟宇和12個民俗老院及祠堂,將佛教、道教、儒教等文化融為一體,充分反映了“神權”和“族權”在傳統村落的地位。
村莊還保留著耬、犁、耙、鋤等原始的農耕工具。
村中精巧別緻的古戲臺、觀音堂、菩薩殿,精緻的磚雕、木雕、石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展示了傳統工匠的鬼斧神工,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端莊威嚴的儀門院和三面環山一處絕壁的吊橋院,令人駐足,流連忘返。俯視山下,谷靜林深,群山環抱。巍峨的觀音堂,地勢高聳,仙氣繚繞。古村的青磚灰瓦,流脊飛簷,一派靜穆。
村裡除了古建築外,自然風光也很美麗,村裡小路兩旁綠樹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