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一部電影的名稱:《If Mama Ain't Happy, Nobody’s Happy》。如果媽媽不快樂,將無人能快樂。
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媽媽總是愁眉苦臉、焦慮憂鬱,家裡的氣氛多半會比較壓抑。一個媽媽的幸福指數,基本能代表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媽媽好,才是真的好。
媽媽的家庭作用如此強大,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媽媽呢?相比期待其他家庭成員讓我們快樂,我們如何讓自己快樂呢?
我的答案是,每天給自己一個小時,放鬆或充電。看場電影、讀一本書、運動一下、學習新技能、探索未知領域…。
但是很多媽媽的煩惱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有很多事想要去做,卻沒有時間去做。
當了媽以後,自由時間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已經摺騰的只剩下半條命,再加上各種早教遊戲、智力開發,再到作業輔導、成績提升,簡直就是操不完的心。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嬰兒一般帶到幾個月大時,大人會覺得輕鬆些?
看看下面的熱門回覆:
“只要有了孩子,就不存在輕鬆的情況。”
“當了媽,還想著啥時候能輕鬆?友情提示:一日為媽,終生為媽!”
“沒有輕鬆,只有越來越累”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找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呢?
第一步我們要從放手開始。
放手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梅耶·馬斯克在她的自傳《人生由我》裡,分享了她的育兒之道。放手、讓孩子自立、獨立承擔責任是重要原則。
梅耶說:“我不會去檢查他們的作業,因為那是他們的責任”。她在教育包括埃隆·馬斯克在內的三個孩子時,一直秉持放手的原則。
她努力工作,讓孩子們自己安排時間和學業。他們自己決定要上什麼學校、哪個專業,自己準備申請大學的所需材料。她只在孩子們需要時,才會開口給出建議。 她說:“孩子們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而父母只要給予支援就可以了”。
實際上,總是對孩子事無鉅細地操持,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並不正確?
孩子總是吃飯磨蹭,告訴他,多長時間需要吃完,以安排下一件事。如果沒有吃完,那麼端走食物,直接進入下一個行程。
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媽媽站在一旁提醒、呵斥、指責,而是可以去做自己的事。而且當他知道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了,習慣是不是能得到改善?
既給自己空出時間,又帶來更好的教育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給爸爸成長空間,放手孩子的撫育責任,讓另一半成為真正的人生搭檔。
每個人都知道爸爸應當參與孩子的養育、成長,但是真正能稱得上合格參與的爸爸並不多。爸爸不參與,媽媽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要給爸爸學習的機會,培養他的帶娃能力。
“哎呀,看你弄的,走開走開”、“你這樣不行的,我來吧”……
從孩子出生起,很多爸爸都會聽到這些話。漸漸地,爸爸就真的走開,什麼都不來做了,因為這些事他做不好啊。
《福格行為模型》中有一句話:“人們只有感覺良好而非感覺糟糕的狀態下才能獲得成效最佳的改變。”只有在他得到鼓勵、稱讚等正向反饋時,才能做得越來越好。
多給爸爸安排一些帶娃任務,充分地信任他。小到幫孩子穿衣,大到獨自溜娃一整天。別忘了極盡所能的誇獎、讚美噢。
在撫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在家務事上同理),爸爸和媽媽分工協作互相支援,才能給媽媽創造出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放手自己,給自己鬆綁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一位女士抱怨:“我討厭做飯!我早就受夠了!但二十年來,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飯。即使有時累得像一條狗。因為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後來在參加學習之後,她告訴家人,她不想再做飯了。你知道她的孩子們是怎麼看待這一決定的嗎?“感謝上帝!她終於可以不在吃飯的時候發牢騷了。”
如果在家庭經營、育兒中也有讓你認為是痛苦不堪卻不得不做的事情,勇敢地提出來吧!結束它,說不定根本就是件“皆大歡喜”的事。即使不是,也一定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透過以上這些放手之道,解放出自己的時間。第二步我們就可以審視檢查自己的日程表和碎片化時間,創造出自己專屬的“一小時”。
01記錄自己的一天,梳理碎片化時間
先不要著急說自己一點自由時間都沒有,我們先根據自己典型的一天,列出具體的生活、工作日程,儘量將時間切得細一些,記錄下每個時間段具體的活動。
上下班的通勤時間、白天上班時的午休時間,都不要忘記列出來。
將所有的時間、活動記錄下來以後,我們就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
02 將碎片化時間“化零為整”
檢查一下目前碎片化時間裡做的這些事,問問自己:
-可以不做嗎?比如無目的的刷影片。
-可以少花時間做嗎?比如手機購物,一不留神就容易花掉大量的時間。
-可以換個時間做嗎?比如晚上洗漱,是否可以在爸爸陪玩的時候先完成。
-可以找人幫忙做嗎?一家人要充分合作,做飯洗碗、輔導功課、親子閱讀玩遊戲,這些事都要做好分工。藉助外部力量或者提升家居智慧化也是一種重要手段,比如保潔人員、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等等。
一些瑣碎的日常事務,如給孩子預約體檢、疫苗,手機下單買生活用品等,可以利用排隊打飯、午休前、等開會間隙的幾分鐘、十幾分鐘的碎片化時間完成。
讓瑣碎的事務不再佔據相對整塊的時間,我們就能擁有一個真正完整的“一小時”。比如孩子睡覺以後,洗漱早已完成,不必去開啟購物APP買東西、不必洗衣做家務、不必想明天的早餐如何安排,而是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有了孩子以後,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確實很難,但並非不可實現。從心態上解除在育兒、家庭責任上對自己的綁架,再梳理、整合、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就可以實現擁有自己的“一小時”。
我們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計劃表,手握自己的人生劇本,譜寫自己想要的人生故事。
當擁有了每天屬於自己的“一小時”, 你會做些什麼呢?歡迎你來告訴我。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