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國市場多年,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中聲量早已今非昔比,不止擁有兩家已經年銷量在100萬和200萬以上的合資公司,其透過合資車企股比改革後,還主導建立了第三家合資公司——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和前兩家合資公司不同的是,在第三家合資公司裡,大眾手握75%的股權,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對於這個血緣關係更親近的血脈,大眾又是否會有更多的偏袒。
收購江淮工廠,大眾安徽實力再加碼
近日,根據路透社報道,大眾集團目前正在洽談收購江淮汽車在合肥的一家工廠,在去年獲取江淮大眾75%的股權時,大眾就已經將合肥的一家工廠收入囊中,此外,今年4月,大眾在華第三座MEB工廠正式在安徽開建,預計在2023年投產,專案全部建成後將擁有35萬輛的年產能。大眾在安徽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拉近和江淮的關係,也就是在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加重籌碼。
按照江淮的工廠資訊來看,旗下共四家工廠,其中第一工廠目前是江淮所有乘用車生產的工廠,第二工廠早在去年就以增資形式劃入了大眾安徽旗下,而第四工廠是蔚來的代工廠,便只剩下第三工廠能夠進入此次大眾集團的售後目標。然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目前全球車企都在高舉的電動車旗幟,大眾考慮在中國生產輕型卡車,因此江淮的商用車工廠也成為了猜測的目標之一。
而且按照大眾和江淮在商用車領域的接觸來看,早在2017年,江淮汽車便與大眾及大眾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三方就多用途汽車(包括但不限於皮卡、MPV、電動商用車等)產品研發及銷售及市場領域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的前景和可行性進行過評估。
其實在商乘兩條路上,大眾和江淮的路子剛好相反,前者的乘用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稱王稱霸,商用車儘管採用了收購本土車企股份、技術輸出等路線,均沒有在中國激起什麼水花,無論是和它的乘用車相比,還是同樣來自國外的雷諾商用車、福特商用車相比,存在感都不太強。反觀後者,商用車撐起了半邊天,財報顯示,2020年江淮汽車商用車板塊營收同比增長22.26%,而2020年該公司整體營收同比下降9.42%。
無論收購的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工廠,大眾和江淮之間越來越緊密的合作關係也讓其他的合資公司開始坐不住了,在此次收購合肥工廠的訊息傳出來以後,有訊息稱,上汽和一汽希望大眾集團能夠將更多的車型投放到與他們各自的合資企業中。上汽和一汽兩家大眾的合資公司在銷量上佔據中國車市的龍頭位置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這個位置帶來利潤似乎還沒有達到大眾的目標。
銷量利潤非同步,大眾安徽成香餑餑
根據大眾的財報來看,在2019年大眾在華銷量達到佔全球銷量的38.6%,在華合資企業中獲得的營業利潤佔集團總營業利潤的比重約25.8%。到了2020年,中國市場的銷量貢獻率達到41%,利潤貢獻率約33%,中國市場在大眾全球市場的重要性一目瞭然。
儘管中國市場對於大眾的銷量和利潤都有較大的貢獻,但從資料來看,銷量貢獻率和利潤貢獻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而這和大眾在華合資企業的股權結構有一定的關係。在上汽大眾中,上汽和大眾分別持股50%;在一汽大眾這邊,大眾持股降到了40%,一汽持股60%。如果說在和上汽的合作中,兩者是平分利潤,那麼在一汽的合作上,利潤的大頭都被一汽拿走了,對於大眾來說,這不就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嗎?
對於這種情況,大眾也曾試圖反抗。2014年10月,一汽與大眾達成協議,雙方約定共同推進一汽-大眾股比變更,一汽股比由60%減至51%大眾旗下奧迪股比由10%增至19%。但遺憾的是,這一計劃到現在也沒有進一步的推進。
此前,合資車企的股份結構一直如此,要麼是兩者平分,要麼是本土企業佔據主導地位,而在2018年,隨著車企合資股比改革的放開,大眾便看到了新的希望。在透過和江淮的一系列操作之後,大眾在安徽成了第三家合資公司,也就是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和前兩家合資公司不同的是,在大眾安徽的股份佔比中,大眾手握75%的股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如果大眾安徽能夠實現營收和利潤的快速增長,假以時日,大眾在這一家公司獲得的利潤或許有機會超過前兩家合資公司,以及在江淮汽車的利潤總和,分的更多的利益。
目前,大眾已經成氣候的兩家合資公司算是牢牢的握住了車市的密碼,在上個月闊別銷冠寶座已久的上汽大眾也再次回到了山頂的位置。而當收購合肥工廠後,第三家合資公司的實力也會再進一步,究竟是成長為更牢固的三足鼎立,還是各自蠶食,如何平衡好三家的關係或將是大眾的下一個課題。
有報道稱,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在工廠收購訊息傳出後,正在尋求大眾汽車的保證,希望大眾加大在合肥的投資力度同時,要保證與一汽和上汽的合資業務不會受到影響。對於可能存在的潛在競爭關係,江淮汽車董事長項興初曾表示“其與江淮合資公司的產品將不會直接與其它合資公司的產品競爭,但會形成產品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