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QE來定義“印錢”,那麼美國至少已經印錢十幾年了。如果用脫離金本位的束縛,無限信用擴張來定義印錢,那麼美國和世界已經印錢幾十年了。
但是,在美國剛剛開始QE印錢的時候,就有無數經濟學家預言會發生惡性通脹,卻一直沒有發生。與之相反,通脹在疫情之前,一直低迷。印錢沒有導致通脹。如果目前的通脹是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混亂,外加美國政府借債發錢刺激的結果,那麼這與美聯儲QE無關。一旦疫情好轉,供應鏈恢復,政府刺激停止,QE停止,沒有任何理由會讓通脹持續下去。因此,通脹會在未來逐漸退去。這其實就是目前美聯儲官員的想法,也是很多主流經濟學家的結論。
真的是這樣嗎?沒人能未卜先知,真正的預測其實是更高的算力,基於底層邏輯。
“印錢”,無論是QE還是信用擴張,最終都要落實到信用的增長,並轉化為需求,才能推高通脹。與此同時,如果信用擴張變為資本投入,進入了供給側,提高產能,提高供給,反而是壓低通脹的。但是,過去十幾年的QE寬鬆大放水,卻有著不同的效果。
過去十幾年的QE寬鬆大放水,過去幾十年的信用大擴張,一個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資產價格.上漲,資本脫實入虛,貧富分化,財富分配向資本嚴重傾斜,勞工所分得的蛋糕不斷縮水。做實業不賺錢,炒資產狂賺錢。這在全世界都一樣。即使是少數投入實業的資本,也追逐輕資產,快增長,高回報的科技網路企業,成為資本炒作的一部分。 美國企業的股票回購,遠遠大於資本支出。很多企業甚至還借債加槓桿回購股票,推高股價。資本樂哈哈,勞工苦呵呵。
這樣的放水印錢,抑制了普通人的收入,也抑制了普遍的需求,壓制了大宗商品價格,抑制了通脹,更抑制了廣泛的實業上游投資。資本逐利,只會流向最有利可圖的地方。人往高處走,只會奔向有“錢途/前途”的產業。從礦山油田到農業工業,價格低迷,盈利不佳,上游的實業投資嚴重不足,長期欠賬。而且,不僅是資本,過去這些年更是人力資源從上游實業的流失。現在最優秀的人才都向往科技,網際網路,金融,而不是工業,農業,礦業,製造業。
長期以來的印錢寬鬆,相當於進行了一場廣泛而持久的供給側改革,讓實物供給萎縮。與此同時,寬鬆放水,貧富分化,又相當於進行了一場深入的需求側管理,讓普通人的需求持續低迷,實物商品價格低迷,加劇了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的效果。而且,這個過程是反身性正反饋的,越放水,資產價格越漲,越來越多的人借債加槓桿創造信用去購買資產,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指數上漲的資產價格,如同黑洞,吸走了實業的資本和人才,吸走了普通人的財富,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進一步加劇強化這個迴圈。
疫情只不過是一次重大沖擊,打破了這個迴圈,讓長時間的不平衡得到暴露。通脹暴漲,實際上是市場在發出最強烈的訊號,告訴所有人上游實業投資長期嚴重不足。讓大家意識到,僅僅生活在元宇宙,虛擬世界,加密世界,並不能解決人的吃飯問題,不能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不能憑空創造能源。信用可以無中生有,資產可以指數上漲,但糧食需要春種秋收,能源需要勘探開發,實物商品需要原料,商品需要運輸,服務需要勞工。所有這些,都不是暫時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印錢導致通脹,看似簡單,實則誤導。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長期信用擴張(印錢)最終導致通脹,是一個複雜而曲折的過程,是反身性正反饋的,而不是開啟水龍頭那麼簡單。
世界很複雜,頭腦很簡單。過低的算力,限制了你對高算力,高維度複雜系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