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中有一段有意思的橋段,取經路上,夜半時分,怪叫聲傳來,不知是飛禽走獸還是是魑魅魍魎,唐僧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恐懼。
悟空便嘲笑地問道:怕了吧?
唐僧:怕了!
悟空:怕了何必要去取經?
唐僧:正是因為害怕 ,所以才要取經。
悟空:破經講什麼?
唐僧:真相,世界的真相!
凡人一個,怎能不怕,唐僧說得坦坦蕩蕩,既然怕又何必西行取經擔驚受怕呢?正是因為怕所以才要去取經!答案就在問題裡,悟空略有所懂,這就是唐僧的過人之處。
眾生芸芸哪個不怕?所以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有那麼多人給鼓舞加油,更有甚者,把無畏兩個字印在衣服前面穿在身上,向大家宣稱此地無銀三百兩。
只有唐僧不一般,不做偽君子,怕就怕,而且知道他要什麼?不是心靈雞湯安慰劑,借酒消愁麻醉劑,他需要一個真相,世界的真相。也許他也曾站在大雄寶殿前思索:為何慈眉含笑的佛陀的寶殿稱為大雄寶殿?佛陀是大英雄嗎?佛陀是個無畏的人嗎?是的,佛陀一定就是那個瞭解真相的人,所以他立下了“寧往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誓言將真經求取,回長安後,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等寺院都開設了譯場,專心譯經十九載,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計1千多萬字。
其中有一部經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據說是唐僧在西行路上遇見一位生病的老者,唐僧悉心照料使其康復,這老者感激便送了本梵文的佛經,唐僧一路西行常常唸誦的就是這部經,後來回長安,也把此經譯成了中文,就是這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也許這《心經》裡有無畏的方法,有世界的真相。
果不其然,開啟《心經》一看其中有這麼一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什麼意思呢?因為智慧到達彼岸的緣故,所以心裡沒有掛礙,沒有掛礙,也就沒有恐怖,所以遠離了一切不真實的東西,在世界的真相里安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智慧呢?答案在《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以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的世界觀人生觀來看,這世界這人生只是一場電影,只是一場遊戲,在螢幕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已,所有的角色、情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只是故事需要而已,並無實義,所以不要害怕,不要過於當真,因為只是演戲,那麼苦與恐怖便只是戲份,便就無有恐怖,也就度一切苦啦。
由此看來《西遊記》說什麼,就非常清楚了。西是太陽落山之地,是歸宿之意,遊是遊戲之意,人生只是一場遊戲,是一場修行,修得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便能取得真經,見到真相,回到老家,否則繼續這場遊戲,不免被角色所累,劇情所傷,苦樂自當,雖然入戲太深,倒不失為一個老戲骨,只是忘了自己本來是演員!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