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亭)座落在雲臺峰下,縣城通往翠微峰的古道入山口。因與果盒仙相望而得名。亭踞山隘,古為金精山之東大門。此處古來有亭,興毀多次,幾度易名,始建時間缺考。清時,謂之聚緣亭,《寧都直隸州志》載:“果盒山下有聚緣亭,裴心字建,乾隆三十三年眾買修。”清末民初所重建之亭,因亭壁用石灰粉刷,故俗稱“白亭子”,真名卻被人遺忘。白亭子於1933年毀於戰火。現存的望仙亭是1935年由蛇坑底村民溫壽南之妻黃氏在原址重建,為磚木結構的古式風雨亭。亭頂四角翹簷,東西兩側亭牆分別開門。1986年,眾人贊助,金精洞道人李方寧主持將亭壁破爛處予以修復。亭內壁上兩首書法俊秀的古聯語字跡猶存。其一,“君子停驂須息駕,行人止步且休憩”。其二,“且住為佳到此何妨少坐,浮生若夢勸君不必多忙”。
【衷愉廬)在東暘峰東端的東暘巖內,面對小太陽山。《寧都直隸州志》有“巖藏木鐘,金精木鶴鳴,則木鐘應之。有泉曰仙液。州人衷愉結廬奉母隱此”的記載。衷愉是五代南唐禮部尚書,後棄官歸隱,結廬奉母居巖內。廬約建於北宋初年。廢時缺考。巖內今尚存數間屋基,屋基南側,有圓盤式碾米石槽基一座。巖巔正中一天然石槽,雨天水自槽瀉。下築方形天池接水。池前有塘。徑寬約10米,終年不涸。廬址南側100米處,有田園數十畝,還有泉有塘,並有板栗成林。1993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御書閣)一說御書樓。在金精洞內,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宋徽宗趙佶親書“靈泉普應真人”封贈漢代女仙張麗英,即建此閣,置御書匾額於內,名由此來。從此,福地洞天名揚四海,遠近來朝山者與日俱增。明弘治時(1488~1505年)閣已無存。
【凌雲亭】在石鼓峰頂。翠飛式結構,工藝極精美。四緣臨空,四下群巒翠峪,人入此境,飄然若仙。傳說漢女仙張麗英於此處飛昇,故亭旁築有飛昇壇,亭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毀年缺考。
【百花亭】古稱葆光亭。在金精洞內,望仙峰頂。下臨靈泉、“金線吊葫蘆”。此一亭興毀時間缺考,清乾隆六年以前尚存。明贛州府同知朱敏《金精山記》中,說金精洞內有“葆光亭”,即指此處。今亭已毀,然登亭石階仍存。原亭址,今為一方空坪,坪周翠竹萬竿,蔥然欲滴,非凡景色令人留連忘返。
【桃源亭】在金精洞東向洞外,石鼓峰東下,北距洞口約40米處。下有清泉,涓涓細流,渟止一區,如淺井,稱桃源,亭由此得名。明萬曆四十二年前後(1613~1615年)寧都知縣鮑際明(進士,江蘇無錫人)主持興建,專供遊人觀賞憩息。毀時缺考。
【易堂】是清初翠微峰頂建築群的主體部分。清順治二年(1645年)冬,由魏禧三兄弟、曾燦、李騰蛟,邱維屏等人集資千金,向翠微峰原山主彭宦買山,並建房。清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記》載,易堂居翠微峰頂中段,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其前,即峰南端山勢高,便於屋宇隱伏。易堂因東西狹、南北長的山勢而建,寬約7米,長約15米,堂內正中列屏幾。堂左右並列兩進廂房,為“三魏”父母居室及魏際瑞的“東廡”,邱維屏的“慢廡”等居室。堂前有塘,堂後水渠潺潺,“高柳出天半,垂條拂地”。
“易堂”之名由來有三:一是九子在此相聚,講學論《易》;二是“卜得離之乾”,占卦天相,均為日月之意,日月為“易”字異體;三是“易”字上為“日”,下為古文篆寫的“月”,寓意思念明朝之意。
九子聚易堂探討學術,設館授徒,後成為“江西三山學派”之一。嘉慶十年(1805年)前後毀於火。
易堂東南側,沿山頂絕崖,與易堂同時建有一排屋室,有八九間,其最南端一間“橫小室向南”,其餘則坐東向西。分別為林時益、彭士望、李騰蛟、曾燦等人的居室。屋周泉水涓涓,藤羅交蔭,花實瑰異。易堂西,還鑿石成閣,謂之石閣,閣中陰沁,未居人,為眾人登眺、讀書之處。這些屋閣毀時缺考。遺址199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勺庭】即魏禧住宅。在易堂西北角,建於順治二年(1645年)秋。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記》載,此處“廣榭闌干廊步,花木紛臀”。經易堂後圃地,登近百級石階,有一泓池塘,池中種蓮荷,池周遍植桂花、梧桐、臘梅、梅、竹、月季等,桂尤盛,四時花不絕。池北垣築土木結構樓屋三楹,前有欄干走廊,即為“勺庭”。庭東北側還建房屋10餘間,與勺庭東北角相連。屋前屋後遍植桃樹,與松、竹、梅相映。彭士望詩“雲中蓮葉秋池豔,天半桃花春井香”正是對勺庭環境的真實寫照。
魏禧在勺庭筆耕撰成《魏叔子文集》、《左傳經世》、《日錄》等鴻篇傳於世。魏伯子《翠微峰勺庭》詩中寫道:“拔地孤峰逼太虛,青松黃竹隱吾廬。三徑露葵千日酒,萬重雲岫四圍書”。既寫勺庭所處的環境,更寓叔子隱此奮筆疾書之意。毀年缺考。遺址1993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吾廬】魏禮住宅。在翠微峰頂魏際瑞的“東廡”附近,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毀年缺考。遺址199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記·壬戌季春再記》中寫道:“魏和公遊南海、西秦歸。丙午,於翠微左幹之巔,構屋五楹。從以東廡,蒔花竹,羅繞前後,俯探石閣之頂。右徑賴子弦竹屋,左循凝叔所為雪門樹梅花處,並達勺庭,如建瓴水。顏曰“吾廬”,海內名人皆以詩贈貽,詳凝叔《吾廬記》。自丁已、庚申,伯、叔踵逝。石閣、勺庭,俱虛無人。諸子各散處,久不復居易堂。帷和公獨身率妻子,居吾廬17年,從未他徙。長兒子且抱二孫。所藝植日益藩,居室益增,極翠微一時之盛。·······”查壬戌以後。季子仍居吾廬10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魏禮63歲時,因年老體弱,登山艱難,才移居城內舊宅,名叫“瓶齋”,四年後病逝於此。
【地山草堂】魏禮子世做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於翠微峰頂。當年77歲的彭任為之題“地山草堂”匾額懸於堂上。世做在此完成了鉅著《耕廡文稿》。嘉慶十一年前後原瑞金知縣惲敬遊翠微峰,寫下《遊翠微峰記(其一)》,述及“(翠微峰頂)有坪為易堂,已毀廢。其北有屋,魏氏居之。”這裡所指的“屋”應是地山草堂以及彭士望在《翠微峰易堂記·壬戌季春再記》中提到的“居室益增”中的建築物。可見“吾廬”及“地山草堂”等屋在嘉慶十一年前後尚存。
【魏徵君祠)“三魏”父親魏兆鳳的享堂。1924年前後“三魏”的後裔魏伯和等集資,在易堂遺址上建造。1933年毀於戰火。
【一草亭】彭任住宅。在三巘峰頂,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前後,毀年缺考。彭任《一草亭》詩中“廿年閉戶應忘情,十里西風一草亭”即指此處。彭任於23歲前後上山,在這裡住了60餘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病逝在草亭中,是年85歲。他是“易堂九子”中壽年最長又是最後一個去世的。這裡是三巘峰設館授徒較早的場所。彭任在草亭勤耕一生,完成《禮紀類編》、《理學弗措錄》、《周易解說》、《草亭詩文集》等著作。遺址1993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半廬】李騰蛟住宅。在三巘峰頂。李騰蛟詩《巘山秋日作三首》,其一寫道:“茅屋數橡,維山之巔。白雲結牖,液下流泉。日月升沉,蕩影摩肩。”這說明在山頂建了幾間房屋,像是住在天邊雲際間。廬建於順治九年(1652年)。同年,李從翠微峰頂“力負居室”遷此住到終年。這裡也是辦學場所之一。毀年缺考。遺址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李騰蛟在此一邊授徒,一邊潛心寫作。著有《鹹齋詩文集》、《周易剩言》、《易堂三處士稿》等著作。
【值松草堂】一說“植松草堂”,即彭士望住宅,在三巘峰頂。背北朝南,屋周植松。清初著名畫家寧都人魏書“堂開對官人,適與青松值,遂名值松堂,亦載陶詩刻”的詩句,即指此。建於順治九年。同年,彭從翠微峰頂移此居住。至順治十四年,彭又從此遷冠石與林時益同居。這裡也是辦學場所之一。毀年缺考。遺址1993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行世至今的《恥躬堂詩文集》、《手評春秋》等著作,就在此堂完成。
【正名寓所】貴池(在今安微省)吳正名僑居廬舍,在石鼓峰頂。約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前後。是魏禮出錢買山建房,安置其高足弟子吳正名居住。
【冠石草堂】林時益住宅。座落在翠微峰西南冠石頂端。此處峰迴路轉,石山嶙峋,風光旖旎,獨具一徑,鑿蹬而上。清順治十一年(1654)初春,林出資買山,在峰頂築屋構堂。冬,草堂落成,林即從翠微峰頂遷此居住,種茶務農,躬耕以終。其在此焙制的茶獨具香味,名為“林岕”,遐邇聞名。林時益作《七律·冠石》,“城西之石峰嶙峋,冠石之冠古制存。初擬力耕久為客,時因避亂還成村。窗間無數桂花葉,屋裡一株桃樹根。山口竹圻響清晝,遠林歸盡鋤茶人。”寫景、狀物、抒懷,非常真切。林公在此著有《冠石詩集》行於世。逝後,葬於冠石附近。
【岸船書齋】康熙十三年(1674)由魏禧發起,與健在的易堂友人集資建書齋於冠石草堂附近,取名“岸船”,專為安置邱維屏之弟邱維凝家居,並設館授徒。後來邱自名“愧屋”。毀年缺考。
【樹 廬】彭士望住宅。在草湖。建於順治十五年(1658),因屋依桂樹而建,故名“樹廬”。自此士望自號樹廬先生,又名晦農。這年,彭率從弟士時、士貞、長婿胡映日、幼婿黃名建,門人任安世等從冠石徙此借田耕種。次年秋,因避亂,又遷回冠石居住。此廬毀於何時缺考。
【水莊學館】魏禧讀書與講學的地方。座落在今劉坑鄉背村村委會社公嶺村南,龍邊溪旁。此地西北接翠微峰,東望寧都城,依山帶水,田連阡陌。該村古名水莊,學館以村名相稱呼。始建時間缺考。興毀多次。屋前空坪地面曾有卵石平砌的小鹿圖形,後廢。現存破屋為四室一廳磚木結構平房,拱形廊門,粉紅石灰抹牆。魏禧少時曾在此讀書,清順治十至十四年(1653~1657),他又在此設館授徒。
【六松草堂】在水莊學館西北邊,相距數十米。曾燦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孟秋。落成後,燦即從翠微峰頂“止山居室”徙此居住。是時,堂側橫塘碧水,六棵青松參差過牆,堂後翠微奇峰簇擁。魏書著《六松草堂》詩,描繪六松草堂環境,狀物抒懷,淋漓盡致。遺址今為一空坪。曾燦的《松草堂文稿》、《過目集》《西崦草堂詩集》等,大多在此撰就。
【擁曝軒)魏禧的另一居室,在水莊學館東側。建成於康熙十三年(1674)春。時年51歲的魏禧,因體弱多病,難攀險峻的翠微峰,他夫人謝秀孫長年多病,為延醫治病和講學,接待來訪者之便,建此小舍。毀時缺考。遺址已建民房。
【水竹幽居)在凌霄峰與蒼山之間的篔簹谷中。此地群峰獻奇,修竹參天,南宋寧都著名理學家曾興宗(朱熹的高足)隱此講學,建舍稱“水竹幽居”。廳堂門額題“歲寒”。居室西側有泉一泓,名飄泉。泉滸築顏樂亭。朱熹有《寄題梅川溪堂》詩,即指此。當時四方來求學者達數百人。毀年缺考。曾興宗的《唯珪文集》成書於此。
【永珍亭)一說萬松亭。亭閣式的廬舍,在蒼山。此處與篔簹谷毗連,石山林立,溝壑縱橫,松竹茂密,泉水叮咚,風光秀麗,環境優雅。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時為海內詩壇譽為“詩人宗之”的邑人曾原一建,原一隱居於此,寫出了《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詩著。亭毀年不詳。
轉自《翠微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