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生物,其中有一些生物似乎突破了人們的認知,以匪夷所思的方式生活著,比如:燈塔水母居然可以永生。
要知道,生老病死是所有物種的自然規律,即使擁有高科技的人類都無法擺脫這個規律,那麼燈塔水母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燈塔水母的永生
在上個世紀末,科學家們對4000只發育程度不同的燈塔水母進行了不同環境下的轉化誘導實驗,這些環境包括:飢餓、突然升高或者降低水溫、降低鹽度、機械損傷。
結果顯示在人為改變環境的情況下,發育階段不同的燈塔水母都出現了由水母轉化為水螅,而水螅就是燈塔水母的幼蟲階段,這被稱之為:分化轉移。
從理論上來講,從成年個體轉化為幼蟲時期沒有次數限制,這意味著燈塔水母可以透過反覆的轉化來獲得無限的壽命,因此人們將這種水母稱之為:長生不老的水母。
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麼科學家就會比較開心了,因為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長生的生物,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它們為什麼能保持相當長的壽命,從而提高人類的壽命,甚至讓人類也達到長生。
然而我國中山大學的徐潤林教授查閱了大量資料之後,對燈塔水母的永生提出了異議。
他從嚴謹的科學角度分析燈塔水母不能永生。燈塔水母其實是刺胞動物門生物,多數刺胞動物都有兩種形態:水螅型和水母型。其中水螅型階段以無性繁殖微生物,而水母型以有性生殖。這兩個階段是交替出現的,
一般來說,刺胞動物並不具有成年與幼體的區別,只是生活在哪個階段,有些水母在水螅型階段短,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它以水母的形式出現;有些種類的水母型階段較短,以至於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水螅型。
而燈塔水母的轉化,只是從水母型轉化為了水螅型,並不是從成年個體轉化為幼蟲階段,因此燈塔水母無法透過轉化體型來獲取無限的壽命。
徐教授還說:如果燈塔水母能夠長生,就會徹底推翻生物學的基本規律。
燈塔水母為什麼不能永生?
燈塔水母之所以不能永生,其實是因為永生並不能幫助生物生存,反而會加速生物滅絕,甚至會引發全世界生物滅絕。
首先,我們知道生物都具有繁衍的功能,如果一種生物能夠實驗長生,這意味著它們會繁殖很多後代。再加上已經衰老的個體不會死亡,所以該物種的生物數量會越來越多,甚至會侵犯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直到地球每一個角落都佈滿它們的後代。
然而此時矛盾就會出現,我們知道,動物無法透過光合作用合成能量,只能依靠植物來獲取能量。如果生物數量過多,將會造成地球植物生產的能量無法供應所有生物,以至於會出現死亡。
此時生物內部就會爆發同類相食的現象,導致該生物數量大幅度減少。
可能你會說,既然長生之後還能夠繁衍會帶來生物數量超載,那麼讓生物不要生育後代不就行了。
其實這種方式更不靠譜,甚至會加速該生物滅絕。
我們知道,個體的生命雖然可以無限長,但是個體在生存的過程中,需要“剛剛好”的地球環境作為支撐。
以人類為例,如果人類壽命可以無限長,那麼等下一次大冰期時,地球環境將會過於寒冷而不適應人類生存。
再加上過於寒冷的天氣會使得植物大面積休眠,甚至死亡,導致人類賴以為生的能量減少,以至於人類不得不因糧食危機而爆發戰爭,從而導致個體死亡。
也就是說,如果長生的生物不能夠繼續繁衍的話,那麼該生物的數量將只會減少,不能增多,從而導致該物種的滅絕。
總結
在地球45億多年的歷史中,地球環境從來都不是為某種生物特意準備好的,而是充滿了許多變化。無論哪一種生物,都無法適應所有階段的地球環境,因此地球不可能孕育出永生生命。
看似違反自然規律的燈塔水母,其實仍然嚴苛按照自然規律運轉。在地球生命出現的40多億年的歷史中,自然規律一直在維持著生物圈的運轉,無人能夠打破。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因為,自然規律是地球生命在40多億年中探索到的最有利於生物生存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不能更好地幫助個體,但卻保證了地球生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