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標準
一、儀表端莊,教態親切、自然。(10分)
二、溫故到位,匯入新課自然、有趣。(5分)
三、語言流利,表達順暢、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邏輯性、普通話標準並富有情感。(語言語調標準)(10分)
四、重點、難點講練突出、適當並符合知識建構理論。(20分)
五、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用得當。(15分)
六、在教學方法方面基本採用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當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課堂氣氛活躍,雙邊活動充分,“收、放”恰當,並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課堂評價新視野的“六種狀態”良好。(10分)
九、板書工整,書寫速度快,板書內容的主、副區佈局合理。(5分)
十、時間分佈合理。(5分)
細則解讀
1儀表端莊,教態自然
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說是給分項,但優質課的級別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麼是教態?
教態是老師的態度和體態的總稱,教態是老師自身形象的體現,教態包括五項內容:1.表情,2.眼神,3.手勢,4.站立和走姿,5.服飾。
① 表情——恰當地運用表情表達老師的感情及對學生的意願,如友好、期望、讚許以及友善的批評等。表情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切,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② 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藹、親切。多與全體學生的目光接觸,千萬不要只看好學生,或考試成績在班級前十五名的學生,更不要不看學生。目光不宜移動過快。
③ 手勢——手勢有助說話,表達教師的思維,手勢應舒展自如,切忌機械單一。
④ 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勢應端莊大方,移動應緩慢,站立的姿勢和位置選擇恰當,相對固定,必要時應走到學生中間,與同學們進行感情交流,使學生聽清發音,但正面退回講臺,不要單腳站立或倚牆、靠窗。
⑤ 服飾——服飾要整潔、大方;不戴不適當的飾物,如護身符、教徒飾物,不要油頭粉面,不要過分化妝有失儒雅。
2溫故到位,匯入新課自然、有趣
匯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匯入新課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課題來。
在優質課評選活動中,參評者常用的匯入新課的方法有以下八種:1.相關話題匯入;2.複習提問匯入;3.故事匯入;4.懸念匯入;5.直觀匯入;6.討論匯入;7.類比匯入;8.社會熱點問題匯入。
① 相關話題匯入。在特定的情況下,師生圍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在交流中進入課題。比如,從學生所熟悉的偶像開始進入課題。
② 複習提問匯入。用問題做鏈條,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複習並匯入新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參評者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平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也符合也子的“溫故而知新”的教育理論。
大家都會做但不一定都做得好,這種方法使用的關鍵在於怎麼設問。對所學內容進行設問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創設的問題要有懸念,懸念度越高,學生的大腦思維量越大。學生的精力也越集中,學的效果才越好,但也要注意問題創設的層次和鏈條。
③ 故事匯入。一個生動的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從中選出最有吸引力的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④ 懸念匯入。教材中短劇、故事、傳記等體裁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和歸宿是學生最關心的,電視連續劇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手法從而提高收視率的,這類體裁的閱讀文章,完全可以根據劇中主要人物的命運和歸宿來設定懸念,增強課堂的吸引力。
⑤ 直觀匯入。利用教材的插圖、彩頁或者根據課本內容自制一些圖片和幻燈片,直接進入課題,當然這種課題必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課題貼近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興趣才能被啟用。
⑥ 討論匯入。提出一個與課題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引出課題。
⑦ 類比匯入。透過挖掘課本內容的相同點,相似點以及差異匯入新課,此種方法多用於理科教學。
⑧ 社會熱點問題匯入。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用社會熱點問題匯入新課有利於矯正青少年學生不正確的社會觀點和認識社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思辨中找到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觀點。
3語言流利,表達順暢、自然、富有邏輯性,
普通話標準並富有情感
普通話是漢族的共同語,是規範的現代漢語,是全國的通用的語言。這項要求是針對教師使用語言提出來的最基本的要求。語言是知識傳授的載體,作為傳授載體它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規範性,普通話的規範指的是現代漢語在語音、詞彙、語法各方面的標準。這項規定或規範中的“流利”、“順暢”就是對普通話熟練程度的表述。
如果你是語文老師,你的普通話熟練程度至少應該是二級甲等。
中小學學生的情感度極強,恰當的語言情感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可以提升人的品質。品質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4重點、難點講練突出、適當
並符合知識建構理論
何為重點和難點?
我們必須用知識形成的建構理論來說明這個問題。
知識的形成必須經過三個階段,或者叫做三個區域:A:知識的已知區;B:知識的最近發展區;C知識的未知區,知識的已知和未知大家都很清楚,那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指的什麼呢?
就是指某一學科的某一章節的知識還處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在大腦記憶中穩定下來,有些定理或公式的應用還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甚至是錯誤的。如果你不懂得這個知識形成的分佈圖,你就找不準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這裡所說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如果我們在知識形成的三個階段平均用力,沒有重點和非重點,那我們的授課率最多是總有效率的33%。如果明白了知識形成的分佈圖,我們授課時將我們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那我們的授課效率至少是總有效率的66%,要想提高授課效率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界定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下列方法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界定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① 課堂提問:透過提問了解學生的熟練程度,透過提問時的表情也能瞭解學生對某項知識的瞭解程度,對學生我們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② 作業批改:批改作業要記錄學生的正誤率,一般來講,錯誤率超過了30%知識,必須重新講授,在 批改中獲得的資訊一般比較準確。
③ 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學生的面一般比較窄,要達到全部面批面改在農村教育現實中是做不到的,我們對哪些學生要面批面改呢?A、經常粗心大意的,B、做作業不規範的,C、有抄襲歷史的,D、課堂情緒不高的,E、成績急劇下降的,F、因不明原因而學習不好的。
④ 課下交談:利用課餘時間對某些不放心的學生進行“直訪”,面對面交談,從他最感興趣的領域談起最後引入到主題來,這種說話比較輕鬆,瞭解的問題也比較真實,也能幫助你界定授課重點和難點。
⑤ 對大小檢測的成績進行分類排隊,對試卷的正誤率進行詳細統計,詳細的正誤率能清楚地說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這五種方法能有效地幫助你界定B區和C區。
5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用得當
在一些發達地區多媒體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在使用時必須遵循“輔助教學手段”這個原則,不能將一節課全部製成一個45分鐘的VCD片,按順序開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淡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取消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消弱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或者可以不使用多媒體,如果一定要使用,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多媒體中的內容必須是知識最近發展區和知識未知區的內容,一般不支援用多媒體匯入新課和進行復習。不使用多媒體也不會影響你的授課檔次。
6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當代教育新理念
傳統的課堂評價標準主要關注“雙基”,老師的教學是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但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學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要從單純的關注知識與技術目標向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轉換。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屬於一種知識灌輸性的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滿堂灌。關注的是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注重的是教學結果。而新課程特別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學生的知識不是老師“給予”的,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地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專家說,教師教書的最終目的和境界是為了“不教”,所以我們必須轉變一個觀念,過去評講我們是“以教評教”,主要看老師教的怎麼樣,素質如何?
現在我們評課必須“以學評教”,主要看老師怎樣指導學生學。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時的“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不要啟發他,“悱”是鬱悶,想說說不出來,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你舉了一個角而學生推不出其他三個角來,你就不要重複了。
因而,我們不難看出,灌輸性教學法減少了學生的思維量,縮短了思維曲線,斷送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灌、練、問”發展仍舊是以教為中心,都背離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現代教育理論的原則。長期下去,學習習慣了被動學習,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評課時:
一要看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的設計。要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讓學生去觀察、去感悟,去掌握規律;這是認知和掌握知識的過程,是發現、發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過程。
二要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引而不發,自尋答案,懸念在懸著的時候學生才有慾望,點悟要講究火候,補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時,引申要恰當。
三要看教師的學法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應是整體的,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並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動,它總伴隨著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動同步進行。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兩個系統,動力系統和作業系統。動力系統對學生起著定向、強化、促進和保證作用,解決“想學”和愛學的問題,作業系統是學生學習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徑,解決“會學”和“學會”的問題,二者是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7課堂氣氛活躍,互動充分,
“收、放”恰當並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
雙邊活動中常見的幾種模式:
1.問答型模式:分層次設計問題,A級,B級和C級,問題深度和難度要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提出的問題要有較高的思考價值,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啟用課堂氣氛。
2.齊答型模式: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全班學生踴躍齊答,一呼百應。齊答與個別回答要交替使用,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一部分較好的學生代替了大多數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教師才能獲得真實資訊的反饋。
3.表演型模式:讓學生到講臺前演練,充分鍛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交往能力,讓學生到黑板演算試題,並講出思維過程。
8課堂評價新視野的“六種狀態”良好
1.注意狀態:看學生的目光是否追隨發言者(教師學生)的一舉一動;看學生的回答是否針對所問;看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
2.參與狀態: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踴躍發言;是否興致勃勃地閱讀、討論;是否自學進行練習(聽、說、讀、寫);有沒有一些學生參與教(指點幫助別人或標新立異)。
3.交往狀態:看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看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時是否言語得體;看整個課堂教學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
4.思維狀態:看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善於以自己語言說明;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問題,並展示爭論;看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5.情緒狀態:透過捕捉學生細微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價;在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時,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
6.生成狀態:是否全面投入學習;是否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後續學習確有信心;學生能否總結當堂學習所得,或提出新的問題。
9板書工整,書寫速度快,
板書內容的主、副區佈局合理
1.側身寫字,邊寫邊移動,目光不時地與學生交流。
2.黑板分主、副區,以講臺為參照物,右邊為主區,左邊為副區,右邊的板書內容一直保留在課終,不能隨意擦掉,左邊為副區,為解釋主區內容,須在副區內畫圖,解例題可以一邊用一邊擦掉。
10時間分佈合理
重點、難點所佔存的時間應該不少於總時間的1/2。
結束語: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具有很強的基礎教育導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教學目標和教師人生價值的追求,不可不重視起來。
一、理念層面
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程度如何,具體要看一節課中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能動度、時間度和創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學生的學習目標、方法、進度以及對結果的評價多大程度上由自己決定;能動度就是看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時間度就是看學生有沒有自學時間,自學時間有多少;創新度就是看這節課中學生是否有創新。一般來說,自學課學生是容易創新的,但不是每節自學課學生都能有創新。
2、合作學習的效度。合作學習是指共同的學習目標、採用小組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它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建立的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透過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組的選題是否科學;分組是否合理;是否互賴互動;是否有預設生成。所謂選題科學,就是所選主題符合重要性、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這四個標準;合理的分組一般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人數也不能過多,以4-6人為宜,每人都應有明確的分工;互賴強調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都是小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們對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貢獻,小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個人成功的基礎上的,有一個人不成功,小組就沒有成功;互動強調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幫助、支援;沒有預設的課是不負責任的課,沒有生成的課是不精彩的課,在預設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預設。
3、探究學習的深度。從本質上說,探究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具有深刻的問題性、廣泛的參與性、豐富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景。探究學習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學生有無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問題的數量是否多、質量是否高。一節課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說明教師善於啟發;教師回答不上來的問題越多越好,說明學生的探究有深度。
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堅持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1、所謂“一箇中心”,就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學生髮展為中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時時問自己:“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有用嗎?什麼時候有用?這樣的方法和能力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嗎?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們傳授的知識、教給的方法、培養的能力以及價值導向,都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兩個基本點”之一,就是堅持依標施教。“依標施教”就是根據課程標準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因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一個課程標準可以編寫多套教材,我們在教學中所依據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課程標準。另外,在當前學業考試命題中,我們依據的也不可能是那套教科書。所以,評價一節課,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實質,至於該節課是不是“講通學透”了教科書,不應是我們所關注的。
3、“兩個基本點”之二,就是堅持體現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所謂人文性,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生活化,個性化(選擇性)、有地方特色等,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所謂綜合性,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一節課本身應體現綜合性,可以是相關知識的綜合,也可以是學教目標的綜合,也可以是看問題的角度綜合,等等。所謂開放性,就是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應是開放的,而不是隻固定在某一種思想或理論上,要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教學目標是開放的,目標設定不僅限於教學內容的完成度,而是從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等多方面入手;教學內容是開放的,改變學科教學的單一性,體現社會學科的綜合過程是開放的,一節課結束時應在總結、昇華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並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資訊、解決問題。所謂實踐性,就是教學中要理論聯絡實際,強調學以致用,培養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
二、操作層面
主要看學生是否做到聯絡閱讀,主動問答,自主討論,自評互判。
1、聯絡閱讀。“聯絡”即綜合,或彼此接上關係,“閱讀”即從書面材料中提取意義並影響其非智力因素的過程。聯絡閱讀,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相關書面材料中提取資訊、獲得意義並影響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動。一節課是否優秀,我們要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否圍繞目標,對相關知識進行縱橫聯絡、互相貫通,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2、主動問答。“主動問答”即學生自主、積極地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有學者說:“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3、自主討論。討論,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的活動。自主討論是指在教師的導引下,學生自選問題,並就這一問題自由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以解決問題,或生成新的問題的活動。討論,對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自評互判。自評是指自我評價,即以自己自身作為評價主體而對自我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全面認識自我,反饋調節;互判即相互評價,是指學生們相互促進的評價,它重視相互學習和相互提高。羅傑斯認為,當學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為主要依據、把他人評價放在次要地位時,獨立性、創造性就會得到促進。同時,也有研究認為,初中生評價能力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十分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關於這一點在其他年級的學生中是少見的。
看教師是否做到引人入勝,精導妙引,結尾無窮。
1、引人入勝。“引”指的是“引出課題”和“進行指引”。“入”是讓人處於某種狀態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引人入勝指的就是在一節課的起始階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對某一課題處於最佳學習狀態或境界的教學行為。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節課是否優秀,要看是否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
2、精導妙引。“精導”即精心指導。“妙引”即巧妙引領。精導妙引就是一節課的進行中,教師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閱讀、問答、討論、評判等學習活動,給予精心指導、巧妙引領的教學行為。其目的是掀起學習高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一節課是否優秀,要看是否有一個教學高潮。
3、結尾無窮。指的是一節課的結束階段,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昇華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並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資訊、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行為。如果說開頭的藝術是為將學生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結尾藝術,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社會之面,達到餘音繞樑、回味無窮之境界!所以,一節課不僅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而且還應有一個回味無窮的結尾。
3
三、策略層面
能否做到開頭引人入勝,中間高潮迭起,結尾餘味無窮。
一節好課,除了開頭引人入勝,結尾餘味無窮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間要有高潮,不一定要“高潮迭起”,但至少要有一個“高潮”。所謂高潮,就是一節課中最興旺發達的階段(亮點),或矛盾衝突最尖銳、最緊張的階段(衝突點)。教師精導妙引,用藝術性的手法掀起教學的高潮,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說,教師掀起的教學高潮,有強烈的激勵功能、鮮明的愉悅功能、很強的促學功能和潛移默化的審美功能。所以,在一節課教學中,教師應精心指導、巧妙引領,努力掀起教學高潮。在製造高潮的過程中,切忌“信馬由韁”,隨意拖堂。該“出手”(開頭)時就出手,該“收手”(結尾)時就收手,努力做到“收發自如”。
能否揚長避短,按照自己的習慣把自己的長處發揮淋漓盡致。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而且不同的人特點不同。一節課成功與否,要看教師是否能夠揚長避短,按照自己習慣把自己的長處發揮的淋漓盡致。別人可能會提出很多很有價值的意見或建議,有的甚至是專家成功的法寶。但對此決不能“照搬”。說實話,一個比較優秀的教師,只要揚長避短,發揮出揮出自己的優勢,終有一天會達到“隨心所欲,順其自然”之境界的!
能否做到出奇制勝。
優質課展評,是高水平的較量。在高手如雲、強手如林的情況下,要堅信“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要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做到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當然,也不能有勇無謀,在戰術上還是要重視“敵人”的,其中一條重要的“戰術”,就是“出奇制勝”就是要在別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露一手”,以收“豁然開朗”或“拍案叫絕”之效!一般來說,“出奇制勝”的“戰術”往往是沒有“套路”或“把式”的,因為“武功”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平淡見真奇”!
課堂教學的匯入與收尾技巧
匯入及收尾是很重要課堂教學環節,它是銜接新舊知識、貫通前後內容的紐帶,是啟迪思考和開發學生智力的良機。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對一堂課的開頭和結尾的印象最為深刻,好的開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能把學生散亂的精力一下子集中到本節的內容上去,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匯入與收尾技巧,以期能拋磚引玉,啟發我們的教學智慧。
課堂教學的匯入技巧
1. 故事匯入
講傳說、聽故事是初中學生大都喜聞樂道的。上課伊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則美麗的傳說,會使他們很快安靜下來,教師就可以把握住這有利時機,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及時轉換到有意注意上來,達到匯入新課的目的。但是必須要使故事傳說的內容能自然地和講課內容聯絡起來。
2. 質疑匯入
古人云:“學則須疑”,“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教師提出耐人尋味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懸念,促使他們動腦筋,認真思考,能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則順勢引導,步入新課。
3. 複習匯入
《教學論》中說:“複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坍的建築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古語說:“溫故而知新。”由複習舊課匯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提問複習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經學過的知識,幾個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
4. 聯絡匯入
橫向聯絡,是指聯絡運用學生已學過的其它學科(語文、數學、歷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識,有效地利用心理學的知識遷移原理,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對所學的新課產生積極的影響,較快地轉移注意力,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5. 懸念匯入
教師透過提出疑問,製造矛盾,在教學中設定懸念,是匯入新課的有效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懸念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啟動思維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當學生處於這種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憤”、“悱”、狀態時,教學過程將隨之順利高效地得以進行。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集趣味性和教育性,要從教材和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出發,切忌繁瑣、冗長而影響學生的興趣。
6. 演示匯入
教師透過實物、模型、圖表、幻燈等教具的演示,引導噓聲觀察,提出新問題,進而過渡到新課教學之中。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豐富生動的表象,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抓化,比較適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7. 激情匯入
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藉助於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學環境中,教師善於創設情境,正是引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條件。匯入新課時教師如果能創設一種情緒氣氛,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帶著一種激情來學習,學生便能增強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8. 語言匯入
美的語言總能打動人心,用恰當而優美的語言匯入,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導語,若能恰到好處地用上比喻、押韻、對比等手法,再引用一些詩文名句,定能優美且引人入勝。總之,優美語言匯入形成的的詩情畫意,能讓學生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能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去。
9. 幽默匯入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幽默的話題可以讓學生在哈哈一笑中迅速進入本課的學習。以幽默睿智的話題匯入,要注意讓“出自事實本身的可笑”(老舍語),還要注意幽默的內容要與本節課講的內容密切相關。
10. 流行因素匯入
此處的“流行因素”,是指流行於學生中的話語、歌曲等。當教師用上這些因素時,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使學生產生共鳴,點燃他們思想的火把。因為學生平時的情感體驗被調動了起來,他們會覺得和老師、課堂的距離更近了,從而掀起課堂的一個情感高潮。借用流行因素匯入,需要教師多與學生交流,時刻關注社會生活,以瞭解學生的喜好,跟上時代,並巧妙地把流行因素引向積極的一面。
新課的匯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只有精心設計和精湛運用導課藝術,才能使其與整個課堂教學藝術和諧統一,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課堂教學的收尾技巧
1. 輕鬆結尾法
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如:“同學們,這一節課的內容就講完了。”此種方法宜在一定的條件下適用:一是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順利達到了教學目的,這時就不必再多說一些;二是學生近日各科學習任務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緩解大腦的緊張狀況,在這種情況下,結尾再多說一些,倒不如來一緊急煞車,戛然停止好些。
2. 章回小說法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問題等下一節課接著講。”此種方法宜在教學任務較重,需要兩課時以上的情況下適用。這就要把教學任務像章回小說那樣分成“幾章”(幾課時),但不一定死搬參考書,要根據教材實際而分,要善於找個“節骨眼”,像章回小說那樣在關鍵的“節骨眼”上“剎車”,造成一種懸念。這樣有力於促進學生探求新知。
3. 總結重點法
這也是當老師習慣使用的一種方法。每講完一節課之後,都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本節課所講的主要內容,歸結為幾點或幾條,重點是什麼,反覆強調一下,強化記憶。這種結尾的好處是,在學生們學習了一節新課之後,對主要內容和重點,能做到眉目清晰,記憶牢固。
4. 編順口溜法
實際上這是總結重點法的一種特殊形式。講完一課之後,為了讓學生牢固記住本節所講內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條,恐怕學生不易記住。如果老師稍微動動腦,根據教材內容編成幾句順口溜,使學生們念起來朗朗上口,易背易記,條理系統。有的順口溜能使學生終生不忘。
5. 留有餘味法
老師在講課時,有些要重點講,有些要略講,有些則故意不講,只做簡單提示,留下讓學生自己去做,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刻苦鑽研的習慣。如一道應用題有幾種解法,在課堂上老師只講其中常見的一種或兩種,其餘方法留下不講,讓學生自己去做。
6. 穩定興趣法
假如一節課上得好,定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這種興趣表現得還非常強烈。“打破砂罐問到底”“雞叫等不到天明”是這種興趣的表現形式。但如果缺乏引導,這種興趣是極易變動、衰退的,若要把這種興趣引向穩定,就需要當老師的加以引導,進行培養,把本節課的興趣遷移到後面。
7. 表揚鼓勵法
喜歡錶揚,是人們共有的心理狀態,小學生更加如此。一節課結束後,總結一個成績,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會使學生受到莫大的鼓舞。特別在某一章某一節即將結束的那節課的結尾,或是在一次測驗之後的評卷課的結尾,運用此法,定會顯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 佈置作業法
這也是一種較常用的結尾方法。在一節課的結尾佈置預習下節課或是完成課後作業和補充作業,目的都是鞏固本節所講內容。但要適量,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就能完成。否則,作業佈置太多,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造成負擔過重,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一個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對於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鞏固知識,是十分重要的。課堂收尾的技巧也是豐富多彩的,以上所述僅僅是一孔之見。值得注意的是,收尾的技巧不是唯一的,既能單獨運用,又可融會貫通,總的原則是不落窠臼,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