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一直都是一個熱議,但又繞不開的話題。
現在,我們必須弄清楚的是:教學到底有沒有模式?需不需要模式?我們如何學習運用教學模式?
簡單地說,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的操作程式、流程、環節和組織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理念指導下,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為教師進行課前教學設計和師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而建立起來的課堂基本結構。
我本人一貫反對教學無模式論。實際上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在每一個國家都存在有教學模式。
從中國古代的孔子授學,私塾教學,就有了基本的模式:“講—聽—讀—記—練”。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後,誇美紐斯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式結構的教學模式。新中國建立之初,蘇聯的凱洛夫提出 “五環節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檢查複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佈置作業,時至今日,在教師的教案裡和課堂中仍然不難尋到它的影子。而地位很高,很難動搖地複習舊知—激發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作業輔導教學模式,依然在頑固的沿用。
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度出現了模式的泛化、濫化現象。近期,我看了一位特級教師的四節課堂教學實錄,對比之後發現,這四節課雖授課內容各不相同,組織形式也不盡一樣,但大的教學操作環節和程式基本相同,輕鬆匯入—解題、作者簡介—閱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引導—閱讀、思考、交流、互動、總結提煉—拓展遷移。這是不是教學模式呢?我認為是。
至於說,這些教學模式好不好,我不好發表意見,也自覺沒有那樣的水平和能力。但透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教學有一定的模式。
踐行課改的過程中,我相信絕大多數教師和我的感覺一樣,一方面是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內化好遠遠不夠,思想觀念、行為意識一時難以轉變,另一方面是新課改理念下如何操作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陝西校長培訓學院的梁朝陽教授說:“思想是個核武器,過程方法是個冷兵器”,也就是說,思想觀念很重要,但過程方法同樣也重要。課改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堆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大堆的理念、理論,但到底如何做大家卻很模糊。
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但踐行這一理念,我們到底該如何操作?摸索、尋路的過程中,許多學校找到了突破問題的出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
最有代表性的有杜郎口中學、東廬中學、洋思中學、後六中學、靜安交院附屬學校等等。他們的教學模式雖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較強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學流程,透過相對固定的教學流程和環節,將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融入到教學結構之中。
雖然,不少人對這些學校的教學模式都抱有警惕的心理,甚至抱有敵意,公開或不公開地進行批判,但我們必須都客觀地承認,這些學校在新課程理念下所創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性、自信心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功不可沒的。
這些教學模式的產生一定程度上說,解決了新課程理念下“教”與“學”位置轉變的問題,也給了我們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情況下一些參考,一些啟發。至於說,這些模式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我們學習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那是另一個話題,另一碼事。
我們只能肯定地說,教學特別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的確需要一個符合我們自己實際的基本操作模式。縱觀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每次課程改革都是在諸多教學模式的相互作用下推進的。我們需要一個自己的模式。需要好的教學模式引領廣大教師落實新課改精神,使教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那麼,我們如何學習和建立自己的教學模式呢?
首先,我們清楚,教學模式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沒有一種模式可以包打天下。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指向性,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而且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學習時過於誇大了教學模式的普遍適用性,認為某一教學模式可以適合所有的學校,所有的學科、所有的年級。實際上,就教學模式本身的指向性特點而言,已經說明了根本就不可能有一種模式能夠適用於所有的學校、年級和科目。適用,那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在特定的學校,某一年級,某個學科,或者某個教學內容方面具有普適性,但決不可能出現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個觀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遍贊同的,就是說教學應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但又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情境和物件的不同適時的變通和調整,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學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動態系統,這一特徵決定了教學中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套路和模式。因此上說,教學需要一定的規律、程式和環節(模式),但同時也需要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的藝術變通,從而達到教學技術和藝術的高度統一。
但實際上,我們在推行課改過程中的最大的阻力卻並不是方法和技術,而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行動力。觀念不變什麼都變不了。沒有行動力,一切都是空談。怕就怕學校領導思想頑固不化,抱著手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領導苦管”這棵救命稻草不丟,不管什麼樣的思想、理念、方法都難以打進頭上的金鐘罩。對於課改信心不足,動力不大,一知半解,飄搖不定,盲目追風,人云亦云,淺嘗輒止,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遭到一點挫折就改道,等待觀望,走走停停,擺擺架勢,等等樣子。我想,只要學校領導、教師的思想觀念能夠徹底轉變,能夠把思想統一到課改上,並能夠撲下身子,靜下心來,下定決心,克服萬難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適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能夠找到。
在摸索推行課改的程序中,學習參考一些教學模式和好的做法很有必要。學習和借鑑可以大大縮短我們迷茫摸索的時間,可以給我們啟示、啟迪和創新思路。但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學習借鑑、實踐操作、修正完善、總結提煉、逐步推廣的規劃和思路。不能盲目地搞,更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混亂地搞。
第一、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是首要的。但統一思想,轉變觀念的前提是領導層必須要下定決定,有克服萬難的思想準備。透過專題會議、主題培訓、專題討論、課改新理念演講、課改研討、交流學習、參觀名校、專家引領等形式逐步轉變和統一學校領導、教師的思想觀念,而且這些統一思想的方法和途徑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貫穿在課改推行的整個過程。
第二、廣泛學習借鑑課改明星學校好的理念、做法和執行機制。甄別、提煉、總結、歸納一些符合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
第三、學習借鑑和普遍推廣,不求一刀切。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科,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不論選哪一種教學模式都必須以有效和實效為前提,必須符合新課改理念。教學模式的選擇權應交給年級和學科組,交給教師自己。學校要做的工作就是思想、理念引領,管理、推進、指導、服務、提供支援和保障,排解困難,搭建平臺。
第四、學習借鑑的過程是一個理論走向實踐,再走向理論,再走向實踐的過程。這需要學校領導、老師不斷的探索、矯正、完善、提煉、總結、提升,要透過不斷的學習、研討,大量的教學展示、課例和大量的研究來支撐、印證和檢驗。只有經歷過這樣一個不斷打磨、完善、提煉、總結的過程,才能逐步形成既符合自身實際,又貼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操作模式。當然,這一過程不會那麼的輕鬆自然,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所以,學校領導和老師都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