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的前二十年,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號召下腳踏實地、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湧現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而在農村建設領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當時聞名全國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
大寨村憑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國家經濟困難的年代獨立潮頭,成為當時的表率,“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傳遍了全國各地。
在眾多為大寨付出的百姓裡面,郭鳳蓮便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她以不到18歲的年紀就擔任了大寨村“鐵姑娘隊”的隊長,並以堅強樂觀的態度積極參加該村的抗災搶險、生產建設任務,在全國家喻戶曉。
然而時代的巨輪依然在快速前進,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名噪一時的大寨村和郭鳳蓮逐漸被大家遺忘,“小崗經驗”取代了“大寨精神”,郭鳳蓮也一度迷茫,感覺失去了方向……
轉眼間改革開放已經過去四十餘年,昔日的“鐵姑娘”郭鳳蓮有沒有從迷惘中走出?新時代她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如今的她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瞭解郭鳳蓮現在的人生首先要知道她過去的輝煌,而“鐵姑娘”的稱號來自於當初大寨村的建設,所以關於她的傳奇人生還要從“農業學大寨”的源頭說起。
曾經的輝煌:“農業學大寨”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過近百年的動亂,人民生活遭受了嚴重的損害,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百姓們生活依舊十分艱難,當時的大寨村便是如此。
大寨村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境內,背靠虎頭山,溝壑縱橫,有著“七溝八梁一道坡”的惡劣環境,可用耕地不僅十分稀少而且多被分割開來,糧食產量極低,貧瘠落後是當時大寨村村民的直觀感受。
然而大寨人沒有放棄求生的希望,1953年時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的賈進財主動讓賢,推薦陳永貴繼任,陳永貴踏實能幹而又很有能力,他往往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陳永貴之前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深知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種地的不易,所以在他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向虎頭山發起“進攻”,重新“安排山河”。
在往後的十年時間裡,陳永貴帶領村民拿起鐵鍁和鋤頭,積極在山間平整土地、修建堤壩,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讓村民的生活不再捱餓,以致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期大寨村依然有餘糧上交給國家。
就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1963年6月,大寨村卻遭受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新增的耕地幾乎全部被摧毀,村民的住房絕大部分也被洪水無情地吞噬,大寨村村民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眼看十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陳永貴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號召村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己動手、重建家園”,並且親自帶頭抗災搶險,村民們聞之備受鼓舞,紛紛與他一起行動。
而就在這次抗災過程中,“鐵姑娘隊”誕生了,該隊成員全部由20歲以下的女子組成,16歲的郭鳳蓮擔任了隊長,組織大家一同參加抗災。
郭鳳蓮其實並非大寨村人,她於1947年秋天出生在昔陽縣武家坪的一戶貧苦人家,因為外祖母一人在大寨村孤苦無依需要人照顧,而她的母親又實在抽不開身,便把其中年紀最小的她送到了外祖母家撫養。
郭鳳蓮幼年時正值大寨村在陳永貴的帶領下進行轟轟烈烈的建設,看到熱情積極、富有幹勁的村民,她慢慢地喜歡上了這裡,並且主動加入到了建設的佇列。
因為為人聰明,辦事能力突出,在郭鳳蓮十幾歲的時候就受到了陳永貴的關注,並且成為了當時村裡青年的代表,因而在這次抗災中被大家一致選為“鐵姑娘隊”的隊長。
郭鳳蓮擔任隊長以後,充滿鬥志,為了不輸給男同志,她每天天一放亮就趕忙前往各家把隊員們挨個叫醒,然後拿起鐵鍁、鋤頭等工具就帶頭往山上奔,一直奮戰到月上林梢才返回家中。
災後重建工作一直持續到這年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但郭鳳蓮帶著一群不到二十歲的女青年卻依然堅持在第一線,只見她們手不離鍁,肩不離擔,鬥志昂揚的在山間勞作。
有時,姑娘們身體凍得實在受不了,郭鳳蓮就組織大家聚在一起高聲呼喊勞動號子,以振奮人心,就這樣在全村男女老幼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大寨村就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大寨村進行生產自救的光榮事蹟很快就傳到了省委書記的耳朵裡,不久又上報給了中央,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迫切需要模範代表,大寨村便成為當時的典型。
1964年12月,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著重討論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階段的應對辦法。
在此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多次提到了大寨村的生產自救行動和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並把大寨村民的拼搏態度總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與會代表聽後深有感觸。
會議後不久,中央又發出“農業學大寨”的口號,號召全國農村向大寨看齊,從此大寨村成為當時各地農村爭相模仿研究的物件。
每年前來考察的人絡繹不絕,甚至一些我黨重要領導人和外國的國家元首也曾到此觀摩,大寨村一時風頭無兩。
而年輕的郭鳳蓮也成為各地青年學習的榜樣,“鐵姑娘”的稱號瞬間傳遍全國,也就是在此時她收穫了一份愛情,與身為軍人的同村青年賈富元結為夫妻。
1973年底,陳永貴因為能力突出,被上調到中央工作,不久還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國務院副總理,此時,年僅26歲的郭鳳蓮便擔任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
上任後的郭鳳蓮憑藉敏銳的思維和出色的頭腦開始大展拳腳,她組織村民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和村民們一起下地幹活,大寨村的糧食產量逐年攀升,而她本人也深受上級領導的讚揚和村民的愛戴。
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的先進典型,而她本人卻十分謙遜低調,面對讚譽她欣然接受而不驕傲,不僅如此,她也從來不向國家申請任何形式的援助,始終堅守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再起征程:“二次創業”
然而就在大寨村穩步前進的時候,卻“意外”地落伍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郭鳳蓮以中央候補委員兼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
令郭鳳蓮沒有想到的是中央在這次會議上竟然一次也沒有提到大寨村,這在以往類似的會議中是沒有過的,“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也不再有人提起,彷彿大家一夜之間突然忘記了大寨的存在,此時的郭鳳蓮內心非常失落。
會議結束後,郭鳳蓮回到了大寨村,她坐在院子裡苦思冥想,可遲遲沒有發現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大寨村哪裡做的不對,就這樣郭鳳蓮在迷惘中帶領村民們又幹了一年,1980年,她就被調離了這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曾經大寨村幫助過的一些貧困村的發展都超過了他們,雖然大寨村的經濟總體還是向前發展的,但相對於時代來說已經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之後的十年,山西省委逐漸認識到了這一情況,連續給大寨村換了好幾任黨支部書記,可遲遲不見成效,落後的經營模式、傳統的產業結構和村民們根深蒂固的集體觀念,這一切都制約了大寨村經濟的發展。
而郭鳳蓮離開大寨村以後,也在這十年時間裡換了幾次的工作,但她還是經常思念著大寨村的村民們,因為她從小就在那裡長大。
郭鳳蓮在與外界的接觸中見到了很多的新事物,並逐漸意識到大寨村之所以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該村與時代脫節了。
郭鳳蓮想通了這些以後,又抽空去了一些發展突飛猛進的新農村進行考察,開始探索大寨村未來發展的新模式,並且多次向省裡領導請求能夠重新回到大寨村工作。
當時山西省委領導目睹了大寨村從全國典型到日益衰落的全過程,心裡都很難過,他們不想讓大寨村這樣一個曾經全國文明的模範村就此沉淪下去,於是大家經過再三考量同意了郭鳳蓮的請求。
1991年11月15日,郭鳳蓮終於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大寨村,重新擔任黨支部書記,村民們早已提前得知了訊息,在這天一早就紛紛前往村口迎接這位“鐵姑娘”的到來,因為他們相信郭鳳蓮一定能夠帶領她們重鑄輝煌。
郭鳳蓮下車後望著圍過來的鄉親們,心裡十分感動,她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帶領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郭鳳蓮剛上任就提出了“開啟寨門學全國”的口號,模仿全國一些新農村的發展模式,開始籌資建廠,發展企業,然而因為經驗不足又缺乏人才儲備,廠子剛建不久就因經營不善倒閉。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郭鳳蓮沒有灰心,她認真分析原因,發現不能盲目地照搬其它地方的經驗,而是要符合本地的實情,為此她提出了“依託既有優勢,學習先進技術,打造大寨品牌”的總體規劃。
之後,郭鳳蓮又告訴大家要放下曾經的包袱,多出去看看,並且耐心地說道:“以前是農業學大寨,現在是我們要主動向全國學習”。
1992年初,過完新年以後,郭鳳蓮組織村民每戶各出一個人,然後一同前往發展迅猛的河北高遷村、江蘇華西村等一些新農村學習,在這些地方隨行的村民們見識到了自己的差距,並且虛心學習了人家的經驗,學成後個個幹勁十足,希望儘快回村建設。
幾個月後,在郭鳳蓮的籌措之下,第一個與外省企業合作的專案即羊毛衫廠順利落戶大寨,村民們開始有了新的工作,此後水泥廠、麵粉廠、大寨核桃露等一個個工廠和企業在大寨紮根,村民們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式。
為了與這些工廠統一對接和加強管理,郭鳳蓮在大寨建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由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統籌負責外資引入和企業落地問題。
脫下戎裝換上西裝,此時的郭鳳蓮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位女強人,在她的帶領下,大寨最終完成了由政治典型到經濟典型的轉變。
幾年之後,大寨村不僅還清了以前的所有的債務,經濟還實現了斷崖式的跨越增長。
當地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二層小樓,老人們每個月都有定額的養老補助,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雜費也都逐漸免除,真正走在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而這一切郭鳳蓮功不可沒。
可隨著大寨村經濟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產業結構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工資大幅度增加,而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大寨村每年仍需僱傭大批的勞動工人,因此產業利潤低下,導致經濟發展進入了瓶頸期。
為此,郭鳳蓮經過多方面的考察,並且在聽取了一些專家的建議之後,開始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於是,郭鳳蓮力排眾議,主動關停了村裡的一些高耗能、高汙染、低產出的工廠,用省下來的資金建立了一個高新技術示範園區,並且積極引進科技力量較高的企業入駐,這雖然在短期內降低了大寨村的經濟總產值,但卻為日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與時俱進:從“鐵姑娘”到“鐵奶奶”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往往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敗與否的關鍵,郭鳳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認為第三產業將成為今後大寨村經濟發展的重點。
第三產業的兩大核心是高科技產業和旅遊業,因為高科技產業在之前已經引進過一批,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此時郭鳳蓮把重心主要集中在發展旅遊業上。
郭鳳蓮很快意識到大寨村作為曾經全國農村的學習榜樣,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影響了當時一批又一批人,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品牌價值。
於是,郭鳳蓮以此為重點,把當時居住過的窯洞改為了富有大寨特色的民宿,並且建立了大寨森林公園和一些農家樂,除此之外,還建立了一些相應的配套設施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的導遊。
在郭鳳蓮的經營下,如今旅遊業已經成為促進大寨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達則兼濟天下”,富起來的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積極響應中央關於精準扶貧的號召,主動幫助一些貧困的山村進行經濟建設。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是有名的紅色搖籃和將軍故鄉,革命年代大批有志青年從這裡走出,前後共有59人成為了開國將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遍佈紅色基因的英雄故里卻因地處大山深處,自建國以來就一直成為全國重點幫扶的物件。
2016年,郭鳳蓮向中央提議由大寨村牽頭,與其他發展較快的新農村一起攜手對金寨縣各村進行對口扶貧,中央很快就批准了她的提議。
當時,大寨村主要負責的扶貧物件是金寨縣的金剛臺村,郭鳳蓮為此多次前往當地進行實地考察,隨後捐助資金在當地修建道路、建造新房,特別是幫助當地培養各種人才。
很快,金剛臺村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成為金寨縣率先完成脫貧的農村之一,郭鳳蓮對此很是欣慰。
後來有人問她說:“您為什麼要幫助他們?既然選擇幫助給錢就是了,為何還要自己前去考察呢?”
郭鳳認真地回答道:“天下農民一家親,我們富裕了當然不能忘記他們,至於為何不直接給錢是因為我覺得相比於直接捐款來說,更重要的是幫助當地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經營模式,這樣才能讓他們徹底脫貧,走上致富的道路。”
進入到21世紀,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而郭鳳蓮始終能夠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腳步,堅持奮鬥在大寨建設的第一線,如今的她已經從當時的“鐵姑娘”成長為孩子們口中的“鐵奶奶”。
時代在變,初心不改,今年已經74歲的郭鳳蓮老人依然擔任著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和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不僅如此,她還是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要知道這是她第六次擔任了。
郭鳳蓮老人會前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並把其中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積極在會上提出來供大家討論,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成果。
不僅如此,郭鳳蓮老人還十分關心當下熱點問題並且積極參與其中,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企業被迫停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而就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山西省舉辦了“消費扶貧、雲端帶貨”的活動,郭鳳蓮老人聽說後,積極向大寨村的村民和眾多企業進行宣傳,號召大家踴躍參與直播帶貨,以網路的形式銷售庫存中的優質商品,緩解了企業很大的壓力。
人代會結束後,有記者問道:“郭老,您如今年紀這麼大了還奮戰在一線,請問您的夢想是什麼?”
郭鳳蓮老人笑著說:“我的夢想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大寨人再富裕一些,爭取七年後人均收入達到3.5萬元,並帶領周邊村子和企業工人一起致富,這也是我們大寨人共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