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神授,神權至高無疑。”這樣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已經成為了古代的特徵之一。如此的思想造就了許多封建迷信的現象——天子之說。天子即是上天的孩子,是不可置疑的。
在一代又一代帝王的思想鞏固下,中國最終在清朝完成了封建帝制的巔峰。這一制度的完成使得本就在科技落後的清朝,又在思想建設上落後於當時的海外諸國,凡此種種都無不預示這中華民族的沒落。
當觸及歷史時,一篇篇一頁頁的事例慢慢掀開,由開始至今日。從上古開始,中華民族便繪寫無數的壯舉,可當目光聚焦在清朝時,一切都為之一變,特別是雍正帝的統治年間,封建的思想遍佈中華。
清兵入關後的背景
清朝的代表詞有許多:“文字獄、思想集中、戰爭”在這其中有兩詞語佔據著清朝的半個江山——“思想集中”是形成清朝帝制代名詞。
自順治帝帶清兵入關後不久,便正式宣稱自己“天子的身份”,以此名正言順地入主中原。在清兵準備完全入主京城時,便開始著手對反抗者的打壓和殲滅,此時清朝已經成為了“正統”的代言人。
在順治帝正式勤政後,他大力鼓動漢人為官的趨勢,儘管這樣的做法使得滿人十分的不滿,但是卻給漢人帶來了希望,增加了漢人對滿人的好感,而這一點便是順治帝期望的——懷柔的思想改變。
順治帝對漢人溫和的政治措施並不能被滿人接納,因此在順治帝執政後期,清朝朝堂中的滿人開始蠢蠢欲動,對漢官進行各種打擊和威脅,而此時的順治帝已經陷入了董鄂氏離世的悲傷中。
這樣的現象在順治帝駕崩後發生了爆發。順治帝統治期間有著大興科舉,推崇漢官的舉措,這本該有利於民族團結的舉措卻惹得滿人不滿,最終在順治帝離世後清朝出現了一個戲劇的場面:罪己詔。
在順治帝駕崩後的罪己詔中,將他對於漢官舉措全盤否認,各種意味深遠的舉措全部都變成了一場笑話,就此順治帝的懷柔政策失敗。
接過順治帝統治的便是名聞中外的康熙帝。康熙帝在正式登基後,展開了與順治帝不同的政策。在康熙帝統治年間,他對清朝疆域的開拓起到了重要重用,多次用武力鎮壓了邊境的戰事,彰顯了清朝的實力。
康熙帝對外的各種強硬措施,讓清朝人民十分的亢奮,一時間認為康熙帝是最偉大的帝王,這一段時間被稱為“康熙盛世”。康熙帝在位期間的統治如他的年號一般:康寧和平。
但是在下一代君權世襲時,卻發生了皇室一宗大事——九子奪嫡。在康熙駕崩時發生了一宗至今都讓人疑惑的奪嫡事件:一位不起眼的四阿哥最終承襲了皇位,而原本萬眾矚目的八阿哥卻成為了皇座屍骨。
雍正帝的登基可能是清朝最大的謎題,儘管有許多正史記述了康熙帝對雍正帝的看好,但在不少的野史中,也記錄了不少康熙帝真正希望的繼承者。對於雍正帝是否“正統”這一問題,一直都處迷霧中。
“九子奪嫡”真正的真相一直都是撲朔迷離的。康熙帝到底更喜歡誰?更希望哪一位阿哥可以承襲君權?僅僅這兩個問題都足以讓人看出什麼叫——帝心如淵,深不可測。
九子奪嫡
若要分析康熙帝到底更喜歡誰,那必須徹底分析在康熙帝和雍正帝交接期間的格局。康熙帝是清朝歷史中子嗣最多的帝王,一共有三十五位阿哥,二十位公主,這樣的數量一直是清朝的紀錄。
對於子嗣多這一點放在當時,自然是男多女少便是最好,但這三十五位孩子都出生在了紫禁城當中,是康熙帝的龍子龍女,而子嗣多的這一點便成為了家庭不美滿的爆破點。
“狼多肉少”的局面擺在了康熙帝面前。對於康熙帝而言,眾多的格格倒是容易處理。畢竟格格們一般都是君臣之間的“交際鐵鏈”,只需要下嫁給朝中臣子便可,但阿哥眾多的問題卻是個大難題。
三十五個阿哥,只有一位是皇帝,其餘的都是親王。這表面上看起來會很和諧的格局,實際上不然。在歷史中有不少君權被自己兄弟推翻的例子,這一點對於熟讀歷史的康熙帝十分了解的。
因此康熙帝會選擇的必然是一位兄友弟恭的阿哥。放眼眾多阿哥,有野心十足的八阿哥胤禩,有愚鈍憨實的大阿哥胤礽,有活潑能幹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與世無爭的四阿哥胤禛。
性格迥異的阿哥們讓康熙帝傷透腦筋,一來兄弟之間的鬥爭是康熙帝不想看見的,二來又不能讓無能的人繼承君權。這一來二去的思想鬥爭,最終讓康熙帝選擇冷眼旁觀“九子奪嫡”的戲碼。
在各個阿哥鬥得水深火熱的時候,唯有胤禛(四阿哥)獨立於鬥爭之外。這樣的情況讓康熙帝十分好奇,難道胤禛真的無心帝位嗎?在康熙帝的眾多試探下,得出胤禛與他的外號一般無二“天下第一散人”。
康熙帝認為胤禛不為皇權是因為不想傷害兄弟情義,而這一點正是康熙帝十分看好的,可殊不知這都是胤禛的表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康熙帝的認可下,胤禛最終登上了帝位,號雍正。
雍正帝在登基後不久,便展開了針對親兄弟的清掃,將不支援自己的親王一部分趕出了京城鎮守邊疆,另一部分則以各種謀反的理由誅殺。這便是雍正帝給康熙的結果,他用無情和鐵腕清除了手足。
胤祥的才能
但在眾多的親王中,他留下了胤祥(十三阿哥),讓他充當自己的左右手,甚至在胤祥離世後將避諱“胤”而改的“允”,再次改回了“胤”,群臣勸諫無果,這也是清朝一代不避諱“帝姓”的唯一一例。
凡此種種都不難看出,雍正帝對胤祥的看好和信任。雍正帝對胤祥看重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自己的擁護者,更是因為胤祥本身的才幹和實力。
在雍正帝登基後,開始正式面對康熙帝留給自己的種種問題,有農業的抱怨,也有官場的舞弊,種種事例讓雍正帝煩惱不已,其中對雍正帝並非正統的言論更是讓雍正帝十分惱火。
如此之多的案牘雍正帝一個人實在是承受不起,所以他找了一個幫手——胤祥,雍正帝將一堆的奏摺交給了胤祥。在交接各種事宜後不久,胤祥便將雍正帝無法處理的奏摺全部解決,乾乾淨淨,雷厲風行。
除了在政治上的治理,胤祥在軍事方面也給雍正帝帶來了極大的助力。雍正七年,因受準格爾地區的侵擾,胤祥受命管理西北兩路軍紀。兄弟的多次助力,讓雍正帝十分感動和開心。
因此雍正帝將胤祥封為鐵帽子王,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帝對胤祥的喜愛和信任無時無刻都在向臣子們表達:胤祥是清朝棟樑,他才懂我。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一種人必然是會相聚一起的,雍正帝和胤祥便是一類人。在雍正帝執政期間,他將專治帝制推向了最高潮,也間接促使了清朝的腐敗和落寞,最終迎來了八國聯軍和大清王朝滅亡。
倘若雍正帝沒有將專治帝制推向最巔峰;倘若繼承康熙帝皇權的是胤祥,那這一切會不會有所改變,最終讓清朝成為超級大國打敗八國聯軍。這是個假設,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胤禛還是胤祥他們本質都是同類人,身份顛倒也改變不了專治帝制的推進,誰掌控了皇權都改變不了清朝沒落的必然結果。這一點從胤祥深得帝心便可以看出來,胤禛和胤祥是一類人。
倘若胤祥的本質和胤禛的本質不同或者不合,那胤祥早就已經成為了眾多皇權爭奪的骨架之一。綜上胤祥並不能改變清朝末期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