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業部表示將推行土豆主糧化戰略,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隨後幾年卻慢慢衍生出了另一種聲音,那就是“吃大米不環保,用土豆代替大米”,這說法哪來的,來自於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
土豆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食材,通常我們是將其作為一種“菜”來食用的,那麼為什麼要將本來是“菜”的土豆變為主糧呢?也許你會想到糧食問題,不過我們不缺糧,更不用依靠土豆來滿足我們對於糧食的需求,之所以農業部會推行土豆主糧化戰略,完全是出於對人民健康和農業結構最佳化的考慮。土豆是個好東西,人體所需的大多數營養物質都可以在土豆之中找得到,比如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木質素等等,營養豐富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土豆中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以維生素為例,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很多,但大多數的蔬菜在烹飪過程中,維生素的流失都十分嚴重,而土豆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土豆富含澱粉,在澱粉的保護下,維生素在烹飪過程中流失得非常少。
從農業結構方面來講,我國水土資源相對短缺,而在大多數無法種植其它作為的地方卻可以種植土豆,因為土豆的種植節水、節肥又省藥,所以是一種很好的替代作物。所以才說推行土豆主糧化戰略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把這麼一件好事與“少吃大米”聯絡在一塊,就有些不太合適了。2021年8月18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上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中國多吃土豆會有什麼影響?答案可能影響到地球氣候》,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種植水稻會釋放強力的溫室氣體甲烷,所以若是用土豆代替大米,則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土豆可以代替大米嗎?這就要從“能不能”、“愛不愛”、“減不減”三方面來綜合考量了。
所謂“能不能”,就是土豆能不能代替大米成為主糧,如果單從營養方面來考慮的話,這似乎問題不大,經過加工,土豆一樣可以變為饅頭、麵條一類的主食,似乎的確可以用於替代其它傳統的主糧。但問題是,土豆種植中存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土豆退化”問題,簡單來講就是在我國北緯45度以南、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區持續種植土豆,從第二年開始就會出現產量下降的問題,而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而這種植物病毒感染是很難杜絕的。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一下“愛不愛”的問題了,所謂“愛不愛”,就是指人們是否能夠接收土豆成為主糧,並愛上成為主糧的土豆。
土豆作為一種蔬菜,深受人們的喜愛,人們也願意將其作為主糧食用,但如果用它徹底替代主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對於大米的喜愛是不可替代的,而飲食習慣是不可能朝夕改變的,所以想讓中國人不吃大米,改吃土豆,是萬萬辦不到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減不減”了,所謂“減不減”是指種植土豆是否真的能夠實現節能減排?這個問題要與第二個問題結合起來思考,中國人對大米的喜愛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若是把水稻田全部改為土豆田,那麼結果就是大量從國外進口大米,而運輸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遠比水稻改土豆所減少的要多,所以用土豆替代大米顯然是不可行的。
節能減排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要從食物方面來考量,那麼我覺得減少食物浪費才是重點。
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食物浪費問題,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美國,根據資料顯示,美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約佔食物消耗量的40%,而這些浪費的食物,絕大多數都會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在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甲烷,可見,從改善氣候的角度出發,設法杜絕食物浪費問題要比用土豆代替大米實際得多,也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