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不同大小的星球均依循著一定的軌道環繞著太陽高速執行。一些小天體在執行過程中受到別的星球引力影響發生軌道變化,從而有可能導致這些小天體與某些星球之間發生碰撞(圖1)。太陽系許多固態星球表面都存在有經由星球碰撞而形成的環形凹坑或環形地質構造,即撞擊坑或隕石坑。
地球在形成以後到現在一直受到地外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的撞擊,今後仍有可能發生。眾所周知,月球表面佈滿了數以萬計不同規模大小的隕石坑,表明了它在歷史上經受了小天體的高頻率撞擊。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兩者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空間環境相似。鑑於月球上隕石坑的分佈狀況,地球在歷史上也極有可能受到過地外小天體的高頻率撞擊。然而,目前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坑數量不到200個。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不同的地質結構特點和演化歷史是導致兩者之間在隕石坑現存數量上出現巨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月球大約在距今30億年前就已經基本停止了活躍的地質活動,導致許多在不同年代形成的隕石坑被儲存了下來。地球自形成以來到今天的地質活動一直維持在活躍狀態。在地球內部熱狀態和熱動力系統作用下,地質活動頻繁,地表不斷受到板塊構造運動、火山噴發、造山運動、風化侵蝕、沉積作用等地質作用的改造。很顯然,許多形成在地球表面的隕石坑在長期的內、外動力地質營力作用下受到破壞、掩埋甚至被完全抹去。僅有少部分隕石坑被儲存了下來。
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表面會留下一定大小的地質印痕。由於地球大氣層的保護,那些體積較小的小行星或隕石在進入到地球大氣層中會被不斷減速和發生消蝕。一些未燃盡的流星體或碎塊墜落到地面成為了隕石。這些體積較小的殘留隕石與地表發生碰撞時的速度已經明顯變低,隕石體以機械力貫入到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形成的小洞穴,這些洞穴的直徑等於或略大於隕石體的直徑,這些小洞穴被稱之為隕石滲透坑。1976年3月8日發生在我國吉林省吉林市的隕石雨,其中一塊重量1770kg、體積接近0.8立方米的石隕石碎塊就穿過地表凍土層,形成了一個深度6.5m、直徑2.1m的隕石滲透坑(圖2)。
圖2. 吉林隕石滲透坑(由於人工挖掘工程,坑的直徑擴大到4米)
當體積和質量較大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等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時,大氣層對這些小天體的燒蝕程度有限並且起不到明顯的減速作用。當這些小天體最後以超高速度與地球表面發生碰撞會產生強烈的衝擊波作用並引發爆炸效應,這種撞擊爆炸形成的環形地質構造被稱之為隕石坑。這類星球撞擊事件釋放出來的能量較大。
相關研究指出,一顆直徑約為6m的鐵隕石以20km/s的速度撞擊地表可以在瞬間釋放出2萬噸TNT炸藥當量的能量。地外小天體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直徑一般可達到隕石體直徑的十多倍到三十倍。隕石坑與隕石滲透坑和其他非撞擊成因地質構造的有嚴格的科學區分。學術界將受到撞擊的岩石的衝擊變質現象確定為隕石坑的主要判別標誌。隕石滲透坑和其他非撞擊成因環形地質構造的岩石不存在衝擊變質特徵。
目前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坑直徑從160km到14m不等,最古老的24億年,最年輕的僅有10多年。直徑達50千米以上的隕石坑有13個,這些類較大規模的撞擊事件主要發生在距今500萬年前到距今24億年前。這些隕石坑主要分佈在大陸地區,在洋殼上只發現了一個隕石坑。
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羅布隕石坑是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10km的小行星撞擊的結果,隕石坑直徑150km,這次撞擊事件導致了當時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的突變以及恐龍等生物大滅絕。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地球上發生的一些重大星球碰撞事件也對地球演化以及人類和社會發展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它促進了地球生物的演化,締造了一系列有用的礦產資源等。
根據現有的地球隕石坑資料分析,地球近十萬年來形成的直徑超過250m的隕石坑只有5個,其中最大規模的是我國的依蘭隕石坑,直徑1850m,年齡4.9萬年(圖3)。地球近十萬年來是現代人類活動的繁盛時期。依蘭星球碰撞事件釋放的能力足以對當地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關注地球近期發生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的位置、頻率和規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