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後勤保障部隊居功至偉。其中的汽車兵,作為後勤運輸的關鍵,承擔了數量巨大的任務量。相應的,他們的損失數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為了躲避敵人襲擊,汽車兵們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不少高招。最讓人熟知的,就是在夜間行駛時不開車燈。在很多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視劇中,都對這一招進行了著重刻畫。但其實,閉燈駕駛並不算稀奇。後來汽車兵們自己想出了很多新的招數,這讓他們不但在行動時敢開車燈,甚至有時開的還是遠光。那麼,這些高招都是什麼呢?讓我們從戰爭開始前說起。
1950年下半年,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我國領導人把一部分解放軍部隊改編成“邊防軍”,隨時準備入朝作戰!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就成了重中之重。當時我國從蘇聯進口了幾千多輛嘎斯51型卡車,並且調集了全軍的汽車兵,專門成立了一支運輸隊伍。
汽車運輸,最怕的就是空襲。對於敵人的空中優勢,我方是有充分認識的。戰爭開始前,經過多方談判,蘇聯方面本來已經答應提供支援,但是在出兵之前,卻臨時變卦,這讓志願軍的防空局面更加雪上加霜。為了能在敵人殘酷的空襲下活下來,並且把物資送上去,汽車兵在訓練時候一律不開車燈,適應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安全行車。
雖然汽車兵們都進行了刻苦的訓練,但是在入朝之後還是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摸黑行車,畢竟是違背生理規律的。朝鮮多山地,霧靄遍地,摸黑行車比訓練時要危險得多。在第一、二次戰役之時,運輸部隊車禍頻發。最嚴重的一次,就是38軍的一次車禍。這次車禍直接造成了十幾名中高階軍官的死亡,對部隊的指揮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第一次戰役,38軍沒有完成戰略目標,和這次車禍有著直接的關係。
痛定思痛,汽車兵們便開始動腦筋,總結經驗教訓。於是,很多匪夷所思的妙招應運而生。
朝鮮的山路,氣候多變,時不時就會出現一陣遮天蔽日的霧氣。當時的感覺,可真是伸手不見五指。每到這個時候,汽車兵們就會使用引導法來幫助行車。所謂引導法,就是讓副駕駛披著一塊白布,在前面探路;正駕駛則看著副駕駛的行走軌跡,用很慢的速度跟進。這種方法雖然很慢,但卻是既可以保證安全,又可以不暴露目標,也算是一種好用的權宜之計。
山路行駛,不開車燈,最怕的就是又對向來車。於是又有人發明了一種實用的方法:把汽車車頭下方“猛火蓋”上的膠皮挖掉,然後在這一個小空間內,放置一盞防風的小油燈。這樣一來,車輛就有了一個標識自身位置的小光源。在車輛快速夜間行車之時,如果看到對面有一個小小的燈火過來了,司機就會摁兩下喇叭。在正常情況下,對方也會回應兩下喇叭。然後兩車便都放慢車速,各走各路,安全地交錯開來。這樣一來,即使速度快一些,也能保證安全了。更妙的是,由於油燈的火光不形成光柱,敵機在天上是開不見的,自然也就無法襲擊了。
後來,隨著志願軍防空哨的建立,汽車兵們也越來越大膽。
所謂防空哨,就是防空警戒哨,一種建立在山頂隱蔽位置、專門觀察天上敵機動向的崗哨。平時不出聲,藏在暗處。一旦發現敵機飛過來,崗哨上的觀察員就會鳴槍示警。志願軍沒有小型防空雷達,只能使用這種人員觀測的土辦法。後來為了更好地監控天空,我軍建立了一套成體系的防空哨系統,彼此相互支援示警,作用就像古代長城上的烽火臺一樣。
防空哨系統被建立起了之後,汽車兵的行車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如果司機沒聽到防空哨示警,就表示天上沒有敵機,自己可以開啟大燈隨意行車。而聽到了示警之後,就馬上停下來,或者關閉車燈隱蔽行車,等敵機過去再說。
更有甚者,一些老司機甚至能透過敵機的聲音,判斷出對方對自己是否有威脅。據功勳汽車兵陳序所說,敵機要想攻擊地上的汽車,事先要有個以45度角俯衝的過程,其距離至少也得有個四五公里。以北京的道路狀況為例,敵機要想攻擊二環路上的汽車,那在昌平就要開始俯衝了。一旦錯過角度,即使底下的汽車開著大燈走,他們也沒辦法。
作為志願軍的老司機,都已經練就了一雙順風耳。敵人飛機是平飛還是俯衝,一聽就清楚了。但是,這個要命的45度角該如何規避呢?大燈也是一個好用的工具。很多優秀的駕駛員,都能掌握一個很合適的提前量,在敵人飛機發起攻擊前的幾秒,突然關閉大燈,然後踩下急剎車。這樣一來,敵機發射的絕大部分的炸彈和子彈,都會打到車輛的前邊,對車輛本身的損毀微乎其微。
需要特別說一下的是,汽車兵為了能“聽聲辨位”,行車時是不關車窗的。而且,為了能更精準地傾聽,副駕駛有時候還要把頭伸出窗外。朝鮮氣候寒冷,零下十幾度是常有的事。汽車兵們一邊開車一邊吹冷風,也是非常的艱苦的。
“傾聽45度角”的方法,適用於對付敵人的單機。對於轟炸機群的大規模空襲,就沒有用了。到了這個時候,汽車兵只能再拿出自己的另個一看家法寶:偽裝。汽車兵的偽裝,訣竅就是八個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正如功勳汽車兵陳序所說:“在城市裡面,就弄點破鐵皮什麼的,把車子蓋一下;走到森林裡面,就弄點樹枝,鋪在車的頂棚和引擎蓋上;走到平地裡,就弄點兒水,和點兒泥,把車子糊一下就好了;下雪了就更簡單了,弄塊白布往車上一蓋就行了。”
除了聽聲音和偽裝,志願軍的汽車兵們,還總結出了一些敵機出沒的時間規律。按照他們的測算,每天的早上5點到六點半,天還沒全亮的時候,這時候比較安全。敵機已經飛了一宿,飛行員都累了,這時候差不多都回去了。而新一波的敵機,往往還沒有趕來。這一段時間,車可以開得比較痛快一點。而到了早上七點,則必須停下來進行偽裝,然後找地方隱蔽。因為這個時候,新一波的敵機已經差不多要來了。
志願軍汽車兵憑藉智慧,確實大幅度地減少了自身人員、車輛及物資的損失。但是,空中的劣勢一直是他們揮之不去的陰影。直到1951年6月,人民空軍開始投入作戰,建立起了“米格走廊”,汽車兵的損失才算被控制住。整個三年多的戰爭時間,汽車兵總共出車204.4萬多臺次、行駛3.27億多公里、運送了480多萬噸物資,成為了戰爭勝負的關鍵。雖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殲滅過一個敵人,但是他們的功績,仍然應該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