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月兒圓!除了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些常規操作,嶺南人的中秋佳節還有很多奇妙的開啟方式。
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人們習慣把中秋節稱為“月光誕”,節日當天要進行“拜月光”儀式,設香案,擺上供品,朝向月亮的方向焚香禮拜。供品種類豐儉由人,但一定少不了當天的主角——月餅。
中秋節當天除了吃月餅,老一輩還有吃芋頭、炒螺的習俗。清代《羊城竹枝詞》雲:“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粵語中,“芋頭”與“護頭”諧音,所以很多家庭會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辟邪消災。中秋期間,正逢柚子大量上市,因“柚”與“佑”諧音,很多家庭也會購置回來,取其平安護佑之意。
中秋節,廣府人還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與“豎”諧音。各家用竹紙紮燈籠,然後將彩燈高豎起來。天黑後,在彩燈內燃燭,並在彩燈下懸掛小燈、彩旗、銀鈴等。孩子們會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誰的燈綵最精巧。
另外,廣府人還有放天燈的習俗,即放孔明燈。人們在孔明燈上寫下祝福語,燈下燃燭,熱氣上騰,孔明燈緩緩飛昇到空中。但因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近幾年人們較少燃放孔明燈。中秋夜,兒童手提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耍,家人圍坐分享美食,暢敘天倫,直到深夜。
“人舞鳳,我舞龍,舞到你家不會窮….”舞草龍是民間的一項傳統習俗,以小孩為主、手舞草龍鬧中秋的傳統,是田饒步村傳承了370多年的老民俗。
過了八月十五,意猶未盡怎麼辦?沒事,對於廣府人來說,還可以在八月十六夜再過一次,繼續“追月”。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客家人有著“客地為家”“客居他鄉”的說法,常年的遷徙讓客家人更重視團圓的節日。“月光華華照山坡,山巒山嶺樹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月下對歌是世界客都梅州一項長盛不衰的中秋活動,當地有中秋節唱山歌、斗山歌的傳統。
八月半蜜柚熟,客家人吃柚子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剖柚子叫“殺柚”,有驅邪之意;剝柚子皮也被稱作“剝鬼皮”,寄寓驅邪消災。
在梅州客家地區,逢中秋佳節、朋友聚會、迎客省親,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是鹽焗雞。鹽焗雞既是接待貴客的高階菜餚,也是過嘴癮的零食。
梅州特色菜鹽焗雞歷史悠久,是中秋節餐桌上不能少的一道菜品。 何森垚 攝
客家人的中秋應節美食何止柚子和鹽焗雞,月光糕、白切糕等都是客家人中秋飯桌上必備的食品。而客家人和廣府人一樣,中秋也有吃芋頭的習俗。
月光糕、白切糕等都是客家人中秋飯桌上必備的食品。南方+資料圖
中秋節客家人有“敬月光”的習俗,這一習俗被大部分客家地區保留著,“敬月光”又稱“拜月華”。中秋節當晚,客家人向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開八仙桌,上面擺放著月餅、花生、橘子、蘋果、柚子等應節食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品美食。大人們聊天閒談,孩子們唱起歌謠:“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別有一番中秋的韻味。
潮汕地區過中秋,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應節美食。潮汕人過節一定少不了朥餅,朥餅製作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因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且寓意美好,一直備受歡迎。朥,即為豬油,在製作朥餅的過程中,不論是制皮還是制餡,豬油都是主角。在豬油的作用下,朥餅特別潤滑清甜。
傳統的潮汕人還喜歡闔家一起包酥餃,不僅是節前祭拜的準備,更是一種聯絡家人感情的活動。酥餃形如新月、元寶,寓意團圓、財富,因此成為潮汕人拜月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此外,口味奇特的腐乳餅、充滿書香氣的書冊糕等也都是潮汕地區的中秋應節美食。
美食不可缺,但潮汕人過中秋還有特別的習俗。中秋節這晚,家家戶戶擺上供品,折出“大金”“元寶”疊成花籃等好看的形狀,等月亮升起時,婦女和小孩叩拜月亮,即為“拜月娘”。明明是拜月亮,為何要叫作月娘呢?潮汕人認為月屬陰,叫太陰娘,大家大多叫月娘,所以才會有“拜月娘”這一習俗稱呼。
時代變遷,很多人住進了高樓,潮汕人移風易俗,就在自家陽臺擺起供桌進行祭拜。
當然,對於潮汕人來說,中秋節怎能少了茶?女人們“拜月娘”,男人們邀來三五好友,煮上一壺工夫茶,慢慢品,緩緩聊。
除了“拜月娘”,潮汕部分地區還有“燒瓦塔”“燃煙堆”的習俗。“燒瓦塔”是非常有特色的中秋習俗,皓月當空,一個家族的人群圍著用磚頭和廢棄的瓦片搭建的寶塔,放入稻草和乾柴點火,火勢越旺代表著人們希望家族越興盛。
看過了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的中秋開啟方式,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粵西和粵北,去那裡看看人們的中秋神奇操作。
在粵西湛江、茂名等地,中秋節時有一項傳統習俗:把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裝進竹篾編的小籠子中,即為用紅線戴掛在孩子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籠子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豬籠餅,既是舊時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又是孩子的玩物。
如果說湛江人、茂名人的中秋離不開一隻“豬仔”,那很多陽江人的中秋節記憶裡,一定少不了一隻糖雞,昂揚的身姿、炫彩的外貌,可愛中又透著一絲土萌。糖雞在陽江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陽江特有的傳統賞月用品之一,地道的“老陽江”,都有著濃郁的“糖雞情結”。
作為沿海地區的湛江,中秋正逢蟹兒肥,過節的餐桌上又怎能無蟹。
粵西部分地區,中秋節也有拜月的習俗,當地人稱為“拜月佬”。中秋節當晚,擺上供品,面向皓月叩首作揖,拜月表達美好心願。一些地方也有拜神靈和祖先的習俗,中秋節當天,帶上月餅、水果等供品,到附近的廟宇或祠堂進行祭拜,之後將食物拿回與家人一同分享。
湛江東海島、雷州和茂名電白的部分地區有中秋節舞人龍的習俗。中秋節當天,當地村民到村廣場上表演和觀看人龍舞。人龍舞,即人用身體擺出龍的形態進行表演,團隊成員需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做出向前舞動。耍龍者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人龍舞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活靈活現。
在湛江一些村莊還保留有一項神秘的、測試運氣的民間習俗——看浮針。中秋夜半月圓時分,即將成年的女孩在母親的指導下完成。打一桶清澈的井水,從還未落地的水桶裡舀出一碗水,倒進一隻乾淨的大碗裡,然後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紙,拿出一枚未用過的新縫衣針,放於紙上。紙被浸溼後會慢慢下沉,針便可浮在水面上。據說,能順利完成浮針任務的女孩,在往後的一年內會有好運氣。
河源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款必不可少的糕點——月光餅。月光餅,用純白糯米粉和白糖兩種配料製作而成,味道清甜香糯,月餅上印有圓月、桂花等圖案,成為中秋拜月必定會買的一種特色食物。
在河源連平縣上坪鎮,有一個傳統的中秋習俗——打(請)月光姊,這一習俗被列入河源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月光姊”的儀式一般在八月十五、十六晚上進行。當月亮升起時,各家各戶擺供品,焚香祈禱,準備打月光姊儀式。儀式開始時,由年長的女性主持帶領大家對著月亮持香鞠躬敬拜;其次是請月光姊,由4名女子分坐四周,兩名女子雙手託著月光姊的虛擬造型,另兩名女子吟唱請月歌,請月光姊下凡;第三是問月光姊,由村民自由提問,以月光姊的虛擬造型抖動作答;第四是送月光姊,女主持燃燭添香,說唱者帶著一群女子邊跳邊唱,恭送月光姊回去。
而在韶關仁化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也有一種和“打月光姊”異曲同工的中秋習俗。每年中秋期間,石塘古村老少婦女齊上陣,載歌載舞傳唱獨具唐代宮廷韻味的月姐歌。月姐歌,可追溯至唐宋代,從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月姐開壇至八月十五“送月姐”,成為石塘村婦女歡慶中秋佳節的獨特形式,代代傳承。中秋節當晚要舉行“送月姐”儀式,大家齊唱送月姐歌,一路將“月姐”送到村外的小溪邊,對著水中月影祈福,共祝未來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中秋月兒圓
你是以怎樣的方式過中秋呢?
【整合】李幔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