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說:“如今人們不缺吃不缺穿用卻沒有幸福感”這句話是很片面的,不夠客觀實際。應該說,在社會不斷進步、我國已經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多數人的幸福感應該說是真真切切的,且幸福指數不斷地提升。我在超市就不止一次地聽到老人們議論說:現在的社會好得很,啥都不缺,只要你有命,身體好,把福就享夠了。
至於部分人不缺吃穿用卻沒有幸福感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以下這些吧:
一是在吃穿用等方面的享受已經足夠了,有些膩人了,就像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個專業術語所說,是過分滿足而產生了超限抑制,幸福也不覺得幸福了。
二是有些人貪得無厭,擁有太多,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了,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三是確有少部分人或因病。或因家庭不和諧,或因屬於極少數弱勢群體之中,真的是境況還不夠好,因而缺乏幸福感。
四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問題,對幸福缺乏正確的認知。這些人是非不分,美醜不顧、榮辱顛倒,把幸福拿腳踢,把喝蜂蜜當喝黃連水,思想混亂,情感錯亂,鬧得自己不知好歹,缺乏起碼的辨別能力。他們所謂的不幸福,也只能限於這個糊塗或麻木的應該予以鄙視的小圈子,絕不能代表更多的人。
五是極少數違法亂紀的貪汙腐敗分子,他們雖然過著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但白天常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就驚心。這些不正常的人,他們在物質上窮奢極欲,在精神上恐懼不安,就是再富裕再奢侈,也絕不會有什麼幸福感的。
有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康熙王吃攪團的故事發人深思。這故事是說,康熙皇帝一日閒來無事,便去一親戚中一位年長的種蔬菜的老人那裡去閒遊,在那裡一邊轉悠一邊說閒話,不知不覺時間長了,肚子也飢了。在這種情況下種菜的老人給他做攪團吃,還烹製了不少新鮮蔬菜。那一頓飯,康熙皇帝覺得特別好吃,香得不得了。後來回到皇宮,他就讓御廚給他做攪團吃,可怎麼也不好吃,他就把那御廚殺了,又一連找了好幾位廚師給他做攪團吃,可還是不好吃,就接連殺了好幾位廚師。直到後來,有一位瞭解情況的智力超群的大臣對康熙皇帝說:聖上啊,肚子雞餓了飯好吃,你那天在菜園子吃攪團覺得特別香,是因為你肚子飢了。現在你在皇宮裡吃得飽飽的,再香的飯也會覺得不怎麼樣的。請聖上三思,是不是這個道理?康熙王這才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所闡述的道理是很發人深省的。如今,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滿足感越來越強的情況下,對幸福的感覺也會變味的。是故,所謂的吃穿用不缺卻不幸福的說法,不見得就是準確的。
對此。若進行一次較大範圍的問卷調查,可能能得出比較切合實際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