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戰區下轄13個集團軍,番號為何從第71集團軍開始?番號有講究
眾所周知,我軍自軍改後,設定有五大戰區。各戰區之下設有陸軍領導機構,統一歸陸軍總部領導。目前,我軍共有13個集團軍,番號及分佈情況如下:
東陸:第71、72、73集團軍;
南陸:第74、75集團軍;
西陸:第76、77集團軍;
北陸:第78、79、80集團軍;
中陸:第81、82、83集團軍。
圖|各戰區陸軍下轄集團軍分佈圖
大家看了以後估計會很懵,撤銷第38、39、54、27等具有光輝傳統的集團軍番號,啟用新番號還是可以理解的,可為何不從第1集團軍開始,而是從第71集團軍開始?其實,我軍的番號是很有講究的。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明確規定:
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
由此,我軍解放戰爭末期及建國後的番號使用格局定型。
然而,1948年《規定》存在著客觀的困難。當時除了東北野戰軍已經打完遼瀋戰役,其他野戰軍都在為戰略決戰而準備。1949年2月,三大戰役結束後,全軍才正式開始進行整編。
圖|四野主要領導
四野番號使用情況
因而,東北野戰軍先行整編,啟用了第38軍至第50軍(50軍為原曾澤生60軍)的番號。
1949年2月,東北野戰軍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四野整訓完畢後,便渡江南下,協助二野、三野作戰。
8月,國民黨軍張軫部在金口起義,啟用第51軍番號;11月,程潛、陳明仁率部在長沙起義,啟用第52、53軍番號,合編為第21兵團。1951年11月,第52、53軍番號撤銷。
1952年10月,四野第44、45軍番號撤銷,兩軍合併為一軍,啟用第54軍番號。
同年11月,第21兵團縮編,啟用第55軍番號,陳明仁仍為軍長。
圖|華北軍區主要領導
華北軍區番號使用情況
1949年2月,西野、中野、華野、東野依次改稱一野、二野、三野、四野,華北軍區直屬中央軍委。是故,華北軍區與“五野”殊榮失之交臂。
儘管如此,華北軍區下轄各縱隊還是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依次啟用第60軍至第68軍番號。華北軍區番號使用跨度比較大,這是有原因的。
第70軍成立於1949年4月,同年11月便裁撤。至於第69軍番號,歷史上啟用了兩次,分別是華北軍區直屬69軍、第23兵團縮編後的69軍。
第23兵兵團所轄第36、37軍,出自董其武綏遠起義軍一脈。1952年2月,第36、37軍調歸中央財委編為建築工程部,番號也隨之取消。
圖|一野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
一野番號使用情況
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所轄縱隊亦改稱為軍,依次啟用第1、2、3、4、6、7、8軍。
後續發展過程中,一野接納了國民黨起義部隊,整編了地方部隊,番號使用情況如下:
1949年5月,陝南軍區部隊組建成軍,啟用第19軍番號;
1949年12月,新疆國民黨軍起義改編,啟用第9軍番號;
1950年2月,新疆民族軍起義,啟用第5軍番號。
圖|二野軍政主官
二野番號使用情況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1、2、3、4、6、9、11縱隊及地方部隊,啟用了第10至第18軍番號。
與此同時,桐柏軍區及所屬部隊組建成軍,啟用了第58軍的番號。
1949年5月,陝南軍區第十二旅、第十七師合併組建成軍,啟用第19軍的番號。
圖|三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
三野番號使用情況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所轄第1至第12縱隊,依次啟用第20至31軍番號。
除了華野的老縱隊,第32軍給了原膠東軍區前方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
第33、34、35軍3個番號,分別給了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張克俠部、何基灃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吳化文部。
圖|七大軍區時代的18個集團軍分佈圖
上述各軍番號,截至2017年4月,僅剩18個番號,分屬七大軍區:
北京軍區下轄第27、38、65集團軍;
瀋陽軍區下轄第16、39、40集團軍;
濟南軍區下轄第20、26、54集團軍;
南京軍區下轄第1、12、31集團軍;
廣州軍區下轄第41、42集團軍;
成都軍區下轄第13、14集團軍;
蘭州軍區下轄第21、47集團軍。
圖|五大戰區示意圖
結合我軍歷史,大家就會發現在1948年確定的70個軍番號中,至今尚未使用過的僅有第56、57、59軍三個番號。
但凡是被撤銷的軍番號,很少再有重新啟用的機會,這是我軍的一大傳統。
軍改以後,我軍番號之所以從第71集團軍番號開始,也是秉承我軍傳統。
此外,重新啟用新番號,也避免了部隊整編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
畢竟,能夠保留下來的18個集團軍番號,都有著光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