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垓下: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趙汗青·劉欣華
淮北大地,沱水岸畔,楚漢相爭的最後一場決戰之地——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濠城鎮的垓下“霸王城”,正日新月異,煥發出篷勃的生機。
然而,在公元2007年的一次考古勘探中,卻意外地發現了疊壓在秦漢古城之下的史前古城。這座史前古城年代距今約4500-5000年,專家們透過認證,確定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專家認為,垓下早期城址是考古界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發現,它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它的發現為探討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及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程序,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新資料。
垓下,它有著怎樣久遠而豐富的歷史?
撥開4500年來的迷霧,揭開這段沉睡的歷史,讓我們走進垓下——徹底看清這座史前古城。
公元2007年1月30日至6月25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垓下遺址進行了鑽探和全面考古、發掘,其後又於2008年和2009年連續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
2010年,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104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和63家全國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共同投票的“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專案上榜。
固鎮縣人民政府,早在1980年,將垓下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給文保規劃提供大量的詳細的資料,從2007年至2009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後4次對垓下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多達1000多平方米。2010年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科大、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先後來到垓下,經這些學富五車、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考證:這塊秦末楚漢戰爭的垓下之戰所在地,位於濠城鎮垓下村境內,北與靈璧縣交界,西距固鎮縣城約24公里。遺址主體地貌為一臺地,城牆內圈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過歷時3年的鑽探和發掘,發現城牆外有壕溝,城內有臺形基址、成片紅燒土堆積、窯址、水井、溝槽等。發掘證實,遺址年代主要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漢代兩個時期,發現了儲存較好的始築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漢代增築的城牆,還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排房、臺形基址、陶窯、墓葬;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及秦漢時期的灰坑、溝;漢代開鑿的大型水槽、水井;宋代墓葬等。出土各時期文化遺物共計約400件。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的發現是最重要的收穫,而建於北城牆頂部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多間排房、東城牆上的史前地震跡象、漢代的溝槽和其上的車轍等為發掘增添了許多待解之謎。
垓下遺址是淮河流域一處重要的遺址,地處淮河流域中游,其遺存受到周邊文化的強烈影響。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看,它具備大汶口文化的普遍特徵。但遺址中發現的白灰面排房、臺基等都是大汶口文化中極為罕見的,具有自身特點,與同區域蒙城尉遲寺遺址中的發現有較多類似之處,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同一個型別。
垓下城址作為淮河流域第一次發現的大汶口文化城址,雖然面積不大,卻是目前整個大汶口文化中最無疑義的一個城址,對於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楚漢相爭:五年爭戰各顯英雄
楚漢相爭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之間所進行的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爭奪天下的戰爭。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是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的主要力量。在推翻秦朝以前,項羽和劉邦曾在彭城兵分兩路,並有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為關中王。由於劉邦紀律嚴明,又採取了收買秦將誘其投降的策略,所以很快瓦解了秦軍,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了咸陽。這時,項羽也打破函谷關,駐軍鴻門。並準備第二天攻破劉邦軍。當時,項羽軍隊四十萬,劉邦軍隊十萬,項強劉弱。由於項伯的出賣項羽的仁慈而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後,項羽憑藉武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封秦將章邯等三人在關中為王,用以堵塞劉邦東進的道路。項羽一共封了18個王。劉邦用張良計,燒燬所過棧道,借防備諸侯兵的襲擊為名,向項羽表示再無東回的意思。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關中三王,在一個月內佔領了全部關中地區。現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被用作出其不意攻擊敵人的戰術。
被項羽分封的諸王,多忙於維持自己的地位,並不真正服從項羽的領導,沒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懷怨恨,剛剛一個月就互相攻殺起來。
公元前205年春,劉邦便利用項羽率兵北上攻打齊王田榮的時機,率領不滿項羽的五諸侯兵馬共56萬人,揮兵東進,攻戰彭城。項羽急領精兵三萬回師,劉邦慘敗,退守滎陽。劉邦的妻子呂雉和父親都做了項羽的俘虜。雙方在滎陽形成對峙局面,劉邦便採用陳平的離間計,挑撥項羽與謀士范增的關係。范增果然受到冷落,非常生氣,要求告老還鄉,走到半路上病死。同時,劉邦又派韓信北渡黃河,背水一戰,大敗趙軍。次年,韓信領兵襲擊齊軍,佔領臨淄,形成對項羽的大迂迴的包圍形勢。這時彭越又在項羽的後方開展游擊戰。項羽為了保護楚軍右翼的安全,決定親自領兵出征。他在臨出發前,吩咐大將曹咎堅守成皋(又名虎牢關,今滎陽汜水鎮)。但曹咎有勇無謀,輕率出擊,結果大敗,曹咎和司馬欣自殺。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這時楚軍外無援軍,內缺糧草,兵卒奔波疲勞,士氣低落。項羽非常焦急、想和漢軍決一死戰。一天項羽在陣前對劉邦說:“天下不安,只因你我二人。我願和你單身決鬥。”劉邦笑著說:“我只願和你鬥智,不和你鬥力。”並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嚴正宣告“我率義兵討伐你、何必和你單槍匹馬比武!”
公元前202年8月,劉邦兩次派人去和項羽談判,要求歸還太公、呂后。項羽乘機要挾求和,提出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為漢,東為楚,楚河漢界由此而來。
10月,劉邦採納張良和陳平提出的乘勢追殲,不養虎以留後患的建議,大舉進攻楚軍,並約好韓信、彭越、英布等出擊配合,形成70萬漢軍對楚軍大包圍的態勢。12月,劉邦統率的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
決戰垓下:名揚華夏兩千多年
中國安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乏名山錯落,秀水長流,名勝古蹟更是星羅棋佈。特別是名揚華夏兩千多年的“垓下之戰”,就發生在皖東北部的沱河岸邊,至今“垓下”遺址猶存。這些不僅顯示了安徽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而且給予人們以深刻的啟迪。
公元前202年冬,天氣陰沉,滿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黃色的濁雲。淮海平原的村莊消沒在濁霧裡;溝河兩岸的樹木模糊了;美麗如錦的洨水兩岸也驟然變得醜陋而蒼老。
西北風嗚嗚地叫著,枯草落葉滿天飛揚,黃塵濛濛,混沌一片,簡直分辨不出何處是天,何處是地了。就是驕傲的雄鷹,也不敢在這樣的天氣裡,試試它的翅膀。
風裡還夾著潮溼的如刀割般的氣息,這是大雪的預兆。
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開始集結於垓下平原,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隊自北封閉通道,韓信率軍30萬與劉邦聯合諸侯軍隊主力共70萬則合成一股,準備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決一雌雄。
這場戰役在歷史上震驚寰宇,被傳頌一時,卻流傳久遠。
垓下,是一個高崗絕崖城池之地,由西北起至東南,呈長葫蘆狀,縱橫寬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今天的土城牆仍達數米高。
我們先跨進歷史的門檻,回望金戈鐵馬,烽火連營的戰鬥場面。偉人高瞻遠矚,揮毫傳神,曾以詩情畫意般筆墨描繪了古代戰亂的情景。正如“人世難逢開口笑。上戰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在垓下及垓下平原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楚軍、漢兵戰鬥的雙方軍隊勢如“貔貅” ,打得極其悲壯,驚天地,泣鬼神,這裡掩埋了多少英雄忠骨,一一都被載入史冊,成為聞名於世的碧血黃沙古戰場。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一是西楚國佔據地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二是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三是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一月的大冬天,而且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衣服,寒冷飢餓,士氣低落;四是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五是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指揮的70萬漢軍“十面埋伏”粉墨登場,緊接著張良的“四面楚歌”在楚營上空飄蕩。
項羽的愛人虞姬心中雖然流著淚,但依然堅強地面對著項羽。為了不讓項羽分散精力照顧和牽掛自己,以便集中全力突出重圍,她下定了要了結自己的生命去殉項羽霸業的決心。於是,軍帳鼓聲中,響起了她滿含深情、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哀婉悽絕的歌聲: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一曲歌罷,引頸自刎,滿腔碧血,灑落君前;一顆芳魂化作悽美的虞美人花;一幕“霸王別姬”的悽美悲劇從此千古流傳至今。
只要提起“垓下之戰”,人們一定會想到《史記》中,司馬遷這位嚴謹的史學家用最言簡意賅的文字描述了一個格局龐大、視野遼闊、氣勢磅礴的歷史。隱隱約約,兩首詩歌交相輝映從遙遠的歷史深處傳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項羽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垓下戰場,80萬楚漢兵馬如雲,天空,雪花紛紛飄落……
後人評“垓下之戰”,說它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七大戰役之首,有“東方滑鐵盧” 之稱。事實上“垓下之戰” 要比“滑鐵盧戰役” 早2000多年,“滑鐵盧戰役” 應稱之為“西方垓下之戰” 才對!
然而,“垓下之戰”這兩首歌,既不是屬於戰敗者項羽,也不是屬於勝利者劉邦的,它應屬於有著古老的八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是屬於天下的。何謂天下?明末清初有個著名的漢人書生顧炎武說:“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
在“垓下之戰”這場戰役中,所有拿著刀劍的人都在瘋狂地殺人,士兵在糧草用盡中吃掉所有不能戰鬥的人,漢軍在攻陷垓下城邑後整城殺人;“到處屍體橫陳,互相枕籍,血流入洨河,河水為屍體所填滿”。在鐵騎奔弛的路上隨意殺人,在各種拿著刀劍的人經過以後,垓下及垓下平原方圓數十里人跡滅絕,“幾如天地之草創……”
數十萬生命也就永遠埋葬在這古老的垓下了……
而西楚霸王項羽呢?後人只能從他的“垓下歌”中讀出他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最傷痛的永遠記憶。
又一首低沉的、抓人心魂的歌聲(朗誦)隱隱地透散開來,彷彿來自禁錮的淵底:
古道斜陽廢塹橫,山僧雲是霸王城。
渡江子弟人千里,蓋世英雄土一坪。
野草已腥虞劍血,波濤猶舞楚歌聲,
自從敗北滅亡後,此是長平第二坑。
拔山力盡霸圖休,匹馬烏江恥渡舟。
鬥碎不知謀士意,劍歌空對美人愁。
楚遺三戶亡人國,魯奪弧城泣主頭。
戰骨已枯存故壘,野煙寒雨獲花秋。
歌聲(朗誦)從低聲吟哦轉入激越的合唱。
雪也越下越大……
大漢開篇:創輝煌歷史四百年
公元前202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不尋常的一年,而人們往往並不清楚它不尋常在哪裡?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英雄項羽和他的楚軍戰敗於垓下,漢王劉邦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此,中國的歷史上才有了大漢王朝。從此,發揚光大了大漢民族和方方正正的漢字,從此,有了漢文化、漢服飾以及漢人、好漢、漢子、男子漢、老漢、莊稼漢、懶漢、醉漢等等與“漢”有關的名詞稱謂。從而,這一些詞彙開始延伸到至今,當然還會延伸很久很久……
也就是從這一年以後,漢人的儒生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皇帝可以效忠了;可以把孔聖的道統傳承不絕了;可以有著清晰符號的信念了;可以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豪邁情懷了!
也就是從這一年以後,漢人們真正有了自己的衣冠;成了一個有著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可以擁有著令人驕傲的詩書;可以有著自己的尊嚴禮義!
也就是從這一年以後,中國的歷史上有了“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霸王卸甲”、“烏江自刎”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鴻門宴”、“楚河漢界”等著名的歷史典故。
也就是從這一年以後,大漢王朝有了402年的基業。
對於項羽來說,垓下就是一首哀歌,是他最後的絕唱!
而對於劉邦呢?則是一首讚歌!是大漢從此興起的頌歌!
這兩首歌就這樣一直地傳唱至今,當然還會傳唱地更久更久!
為什麼在“楚漢相爭”中,開始時強大的項羽卻被力量軟弱的劉邦戰勝了呢?
首先,劉邦紀律嚴明,一進關中就盡除秦朝的嚴刑酷法,“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人民的支援。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關中成為劉邦的強固的根據地。而項羽一入關中,燒殺搶掠,以後所到之處,也都“無不殘破”,失掉人心。人心的向背,是劉邦取勝、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次,劉邦善於用人,在他的周圍任用和團結了一批人才,如張良、蕭何、周勃等。有些曾是項羽的部下,不為項羽所用,後來投奔劉邦的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都得到劉邦的重用,成為劉邦打敗項羽所依靠的重要謀臣武將。而項羽則自恃勇猛,剛愎自用,不能任人。
再次,項羽不能採納部下的正確意見,賞罰不明,內部不和,分崩離析,在軍事上又貽誤了許多戰機。而劉邦卻能夠採納部下的正確意見,避免或者少犯了許多錯誤,這也是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一個因素。
垓下,四百年大漢王朝在這裡奠基,兩千多年的漢風漢韻從這裡興起;這裡是漢高祖劉邦的發祥地,大漢民族從這裡發軔。洨長許慎在這裡著書《說文解字》、漢代名臣“三陳”陳鹹(字子康,西漢名臣。)陳寵(先祖世習律令,寵傳其家業。)陳忠(字伯始,陳寵子,東漢文官。)就出生在這裡。
垓下地處皖東北,北靠靈璧、東倚泗縣、南連五河、西屬固鎮,承東啟西,連南貫北,交通便利,歷史悠久。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歲月的滄桑,鑄就這座古城安靜祥和、寵辱不驚的性格。4500多年的歷史沉澱了這座古城豐蘊、厚重的文化。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垓下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留下了雄渾神奇的歷史足跡。垓下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垓下風雲、霸城煙雨、漢陵秋色、虞灣夕照、撒金曉月、夾山簫韻、古剎晨鐘、洨上雙虹、沱沙落雁、龍虎春光等景點坐落其間。垓下,如今正在以無窮的魅力吸引八方遊客。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存亡;以人為鑑,可知成敗得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垓下人民為垓下的發展建立了可以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從中湧現出一大批俊傑之士。將其發揚光大,資政育人,以先輩的業績激勵今人,昭示後人,是當代垓下人應該承負的責任和義務。
電影、電視劇《垓下之戰》主題曲
作詞:趙汗青·劉欣華
譜曲:
大澤泱泱,
鴻鵠之翔,
築臺誓師,
揭竿鍠鍠,
振振君子,
我的太陽。
關中朗朗,
鵾鵬之翔,
裂土封疆,
西楚為倡,
振振君子,
我的太陽。
垓下蕩蕩,
鳳凰之翔,
鼎定咸陽,
鐵血輝煌,
振振君子,
我的太陽。
【地老天荒】
電影、電視劇《垓下之戰》插曲:
作詞:趙汗青·劉欣華
譜曲:
地老天荒,
下相有郎,
彩綵衣裳,
載戩載谷,
迎子沭陽,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鹹陽有郎,
甲冑光光,
臣服四海,
諸王之王,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垓下有郎,
征衣儻儻,
數闋酒歌,
透視死亡,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作者簡介:
趙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階記者、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1992年入安徽經濟報,曾任《時代·中國之聲》雜誌副總編、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已出版20萬字軍事歷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作品。現供職《中國網·韻動安徽》。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譯、文化學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學校長、麓鹿出版社社長、鹽城市規劃市政設計院安徽分院院長。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有千餘篇散文、隨筆、遊記、譯文散見於海內外各媒體上。代表作有:美國緬因州賞紅葉、秋風中的圓明園、愛上臨海、西塘·等那一籠煙雨等。現供職《中國網·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