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趙佶 楷書閏中秋月帖冊頁
紙本墨筆 35cmx4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閏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
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
永珍斂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嬋娟。
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宋徽宗趙佶書於宋大觀四年(1110年)。凡七行,共六十字。帖文為七言律詩一首,乃中秋賞月即興之作。
中 秋 節
中秋節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約在公曆的9月至10月初。按照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代 金農 月華圖軸
紙本設色 116cmx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右下款識:“月華圖畫寄墅桐先生清賞。七十五叟金農。”
此圖是金農晚年畫贈友人之作。全畫中只有一輪滿月,裡面是凹凸起伏的陰影,外緣放射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的光芒。畫面賦色簡逸純淨,卻表現出畫家強烈的感情。傳統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賦予神話色彩,內有嫦娥、玉兔、桂樹等形象,在文人畫中,更多的是作為補景出現。
《月華圖》的構思則別出心裁,以寫實的手法直接表現月亮的光華,以奇致勝。此圖畫法上幾乎看不到傳統的筆墨之法,陰影的表現充分發揮了水墨在宣紙上產生的效果,與暖色調的淡色光芒形成對比,襯托出月光的皎潔明亮。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意與神和、跡與手化,天趣自成,展現出畫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張庚《國朝畫徵錄》曾評金農畫道:“非復塵世所見,蓋皆意為之。”此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觀潮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由來傳說 - 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
明代 唐寅 嫦娥執桂圖
紙本設色 136.2cmx58.7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畫中嫦娥裙帶飄拂,神形溫柔,手持掛花,頭部線條圓和流暢,勾染得當,美人的飄逸清麗之態畢現。面容的設色,敷白色暈染,如月色清凝,皎潔典雅。
清代 費以耕 張熊 梅月嫦娥
金箋設色 17.9cmx52.8cm
哈佛大學博物館
此圖為民間膾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題。畫中所繪嫦娥鵝蛋臉,形象古典秀美,體態婀娜,氣質嬌柔,描繪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美人。
所繪墨梅橫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脫俗的仙姿佚貌。
元代 佚名 香月潮音圖
絹本重彩 24cmx26cm
遼寧省博物館
圖中繪一仕女寬衣長裙衣袋飄拂,倚樹凝神沉思,此幅雖小,卻顯得彌足珍貴。
對幅乾隆題詩:“春江滿月印潮平,視若無形聽有聲。人似嫦娥倚梅樹,默然對以認三生。”
宋代 佚名 月宮圖
絹本設色 25cmx23cm
弗利爾美術館
扇面以通景畫描繪出月宮中的亭臺樓閣、山石樹木、花萆,嫦娥漫步於桂樹庭院之中,身旁有一月兔相隨。畫中嫦娥滿目惆悵,憂心重重。
作者對人物神態深入細緻的描繪,印證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把嫦娥倍感孤寂之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秋習俗 - 賞月
清代 惲壽平 五清圖
絹本墨筆 86.1cmx3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分為三段,上段畫老松由右橫斜至左,明月高掛當空,中段則有梅花盛開,伴著青翠綠竹;下段流水潺潺。構圖簡單、筆墨多變,有的墨色飽含水份,有的枯乾焦濃。有的先溼後枯,先濃後淡,墨趣豐饒。用筆溫文柔和,呈現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就像作者所敬重的謙謙君子一般。
宋代 劉宗古(傳)陳清波 瑤臺步月圖頁
絹本設色 25.6cmx26.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頁寫中秋仕女賞月情景,人物纖秀,風格婉約,景色空濛。宋人冊頁中的樓閣畫除了描寫完整的單體建築或建築群的全景,還有描繪建築區域性的作品。
此頁即界畫平臺的區域性,雖只是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欄杆、蓮花柱頭裝飾和臺子的斗拱樣式交代得準確清楚,與描繪建築全圖的作品恰是一種互補,展現了南宋樓閣小品畫活潑的表現形式及豐富的表現手法。本幅無款印。對開清乾隆皇帝題七言絕句一首。鈐乾隆內府諸收藏印。《石渠寶笈續編·養心殿》著錄。
清代 唐岱 丁觀鵬
清院本十二月令—八月賞月
絹本設色 175cm x 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八月,天氣初涼,天顯得分外的清明﹔月,也顯得分外的皎潔﹔芬芳的桂花也在此時盛放。正是賞月最好的時令,這幅畫描寫的便是中秋節賞月情景。
婦女們牽著兒童,輕盈漫步在庭院平臺上,欣賞著皎潔月色。露臺上,正舉行盛大宴會﹔閣樓中有女樂師吹奏著琴笙,悠揚樂曲飄散在空氣中,明月當空,真所謂良宵佳節也。畫家純熟的技巧,把古人的生活趣味無限延伸。
中秋習俗 - 觀潮
宋代 佚名 月色波濤圖頁
絹本設色 22.2cmx22.4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北宋《月色波濤圖》,畫夜月下潮水奔湧。宋代,秋季觀潮甚盛,中秋節前後有多種遊藝。秋夜泛舟賞月,是中秋節俗起源之一。
宋代 李嵩 月夜看潮圖頁
絹本設色 22.3cmx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幅《月夜看潮》圖,所畫的是南宋時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觀賞錢塘江潮的情形。
高懸的明月下,浪潮卷湧成一直線地賓士而來;江畔華美的平臺閣樓上,隱約可見有人穿梭、呼指著。整個畫面沒有擁塞的車水馬龍、也沒有激情喧鬧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遠山江帆、月影銀濤,一幕祥和而又沒有紛擾的景緻。李嵩以極為細膩的情感與筆觸,描繪了精妙的樓閣與粼粼江濤,也寫出了蘇軾《八月十五看潮》一詩中“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詩情,是一幅情景精緻的傑作。
《八月十五看潮》
北宋 蘇軾
定知玉兔十分圓,
化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
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習俗 - 賞桂花
清代 惲壽平 清花卉圖冊—桂花紫薇
紙本設色 18.1cmx5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選自《清花卉畫冊》,扇面分繪八月夏秋之季的花神-桂花、紫薇,花枝穿插繽紛豔麗,花瓣繁複重迭。花卉多用鉤染,設色有層次變化,葉片採用沒骨法,葉脈向背清晰,頗見寫生之妙。畫中自題“紅薇曉豔,金粟秋香”。兩種花卉相互競豔,花香醉人。此圖繪於南田書房-甌香閣,此閣座落於常州白雲溪畔,惲氏經年寓居並終老於此。
近現代 齊白石 桂花多壽圖
紙本設色 98cm×32cm
齊白石晚年畫壽桃甚多,此幀作於1945年,是年日本投降,白石老人心境爽朗,且在家中小酌慶祝抗戰勝利,此圖中洋溢的熱烈氛圍或許便折射出老人內心的愉悅。畫面的主體為一籃壽桃,上側枝葉垂落,秋蟬與蚱蜢平添生趣。籃中的三隻壽桃以沒骨大寫意法畫出,直接用洋紅和藤黃點畫,在輕重和濃淡的變化中描繪出桃子的骨肉感,形狀飽滿碩大;竹籃以焦墨勾出,筆法凝重蒼勁,其粗獷的形態與桃實的鮮豔形成有趣的對照;一叢枝葉以乾澀的淡墨畫枝,溼潤的水墨畫葉,再以濃墨勾勒筋脈,墨點和藤黃色點加以點染;秋蟬和蚱蜢均以細筆畫出,精確的造型和工謹的筆致表現出生動的形態,與壽桃構成動與靜、粗與細的對比。整幅佈局簡單而巧妙,造型誇張而極富表現力,設色豔麗而雅緻,形式上既單純又豐富,氣氛亦十分歡快。
近現代 齊白石 桂花雙兔 1949年
紙本設色 133cm×47cm
齊白石此畫構圖簡潔,上密下疏。上部用遒勁有力的篆書之筆畫出枝幹樹葉,點綴黃色小花,枝葉相互穿插,多而不亂,錯落有致。下部為嬉戲中的黑白兔子各一隻,白兔用幹而濃的墨勾出輪廓結構,黑兔為較潤的墨筆用沒骨法畫出,兩隻兔子生動可愛,皆用筆簡練,造型準確並富體量感,兔子眼睛和鬍鬚細微之處尤見畫家功力,顯示出畫家純熟的筆墨技法和造型能力。右側題跋和鈐印平衡了畫面,同時增強了整幅畫的形式感,為畫家晚年“隨心所欲不逾矩”的佳作。
中秋不是孤寂的狂歡,而是思接千載的心靈約定;節日不是簡單的聚會,而是品味傳統的文化盛宴。節日不只是假日,只有啟用共同記憶、引起精神共鳴,過節才更有韻味、更值得銘記。
值此中秋佳節,
小編祝您花好月圓人團圓,
中秋快樂!
[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樂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