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的解體給不少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沉痛打擊,在他解體後的幾年內,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變了旗幟的顏色,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這時的世界各國,都在等著看中國的笑話,等著看中國是如何走向崩潰的。但中國直到今日都不曾崩潰,並且,還在蘇聯解體後崛起,發展成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中國能夠不受蘇聯解體波動、飛速發展,主要得益於鄧小平的力挽狂瀾。
那麼,蘇聯解體後,鄧小平是如何力挽狂瀾的?中國又為何會在蘇聯解體後崛起?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一場世界的鉅變,讓鄧小平意識到了危險
1991年初,世界發生了一場鉅變,在蘇聯的社會主義聯盟中,十幾個加盟共和國先後獨立,這場鉅變讓遠在中國的鄧小平意識到了危險。
面對“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嚴峻局勢,鄧小平立即在中央召開了多次會議,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他告訴中央的幹部們:“第一,我們要冷靜的觀察;第二,必須要穩住陣腳,內部不能亂;第三,沉著應對。”
此時,蘇聯的政權已經搖搖欲墜,即將解體,並且,在我國的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想,不少人都有這樣幾個疑問,那就是東歐劇變後,社會主義到底能夠堅持多久?這種悲劇會不會在中國重演?
對於這些人的疑問,鄧小平堅決且肯定地說:“我們中國要走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絕對不會步蘇聯的後塵!”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在這之後的第二天,蘇聯正式對世界宣佈解體,並分裂為15個國家,隨後,蘇聯解體的訊息就被各國的電視臺報道,在世界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惡意抹黑社會主義制度,並將資本主義制度稱為世界上最優越的制度,從而使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浪潮。
另外,由於中國緊挨著前蘇聯,且早期革命、政權建立等,都以模仿蘇聯形式為主,所以,不少國家認為,中國也會步蘇聯的後塵,可以說,此時的各國都在等著看中國的笑話,看中國是如何走向崩潰的。
然而,令世界各國沒想到的是,中國不但不受蘇聯解體的影響,反而走上了另一條新的道路,讓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了起來,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為鄧小平的力挽狂瀾。
2、鄧小平“起程南下”發表談話
蘇聯解體後不久,鄧小平為了穩定國內的政治,防止錯誤的思想抬頭、廣泛傳播,做出了起程南下,進行南方視察的決定,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方談話”。
1992年1月17日,即蘇聯解體後的第二十二天,鄧小平乘車前往南方,開啟了他的南方之行,為了穩定各地領導人發展社會主義的信心,鄧小平每到一個地方,便會強調一句話,他說:“要堅定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鄧小平便發現了蘇聯模式的弊端,為了防止社會僵化,鄧小平在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時,便提出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原則,這也是他在此次“南方談話”中重點強調的內容。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誰要改變三中全會的路線,誰就是中國的罪人,我不會答應,老百姓更不會答應。”
由此可見,鄧小平對於“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是十分堅定與明確的。
這年的1月19日,鄧小平前往了深圳,他在車中看著沿途的繁華景象,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並對車內陪同的領導說:“看到深圳特區發展這麼好、這麼快,我就放心了,這證明我們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選擇。”
之後,鄧小平下了車,並站在深圳河大橋上眺望著遠方,他在這裡,明確的回答了身邊領導,關於姓“社”還是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指出:
“如果我們改革開放邁不出腳步,不敢闖,就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說來說去,我們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害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現在特區發展得這麼成功,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明確的回答了那些有疑問的人,中國姓‘社’不姓‘資’。”
在解釋完這個問題後,鄧小平又感慨地說道:“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不少國家都倒戈到了資本主義的陣營,有些國家的經濟已經開始發展了,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所以,我們才要抓好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社會發展好,證明社會主義制度是能行的!”
1992年2月21日,鄧小平結束了南方之行,開始返程北京,在這之後,鄧小平的談話內容被人整理成了檔案,並被各地報社報道。
其中,《深圳特區報》率先發表了關於“南方談話”的內容,這年的3月26日,報刊上一篇名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文章釋出。
這篇文章一經發出,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文章將鄧小平的談話內容系統地總結到了一起,既回答了蘇聯解體後,中國怎麼辦的問題,又將社會主義不等於計劃經濟的舊觀念給打破了,為我國指明瞭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即:在改革開放推動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也正是因為鄧小平的這次“南方談話”,使我國經受住了國內的政治風波,從而更堅定了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保持了改革開放的正確航向。
3、吸取“蘇聯解體”教訓,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在處理好內政問題後,鄧小平又把目光發到了國際交往上,他在“南方會談”後的會議中,多次強調過:“在蘇聯解體後,為了免受國外的政治風波,我們在對外關係上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鄧小平之所以這樣強調,是吸取了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蘇聯的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臺後,為了改善蘇聯的國內環境,開始向西方社會求助,從而做出了不斷讓步,其中,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便是東西兩德的合併。
在當時,戈爾巴喬夫為了獲得西方的經濟援助,放棄了東德,使德國實現了統一,徹底地變為了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之後,德國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這使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受到嚴重衝擊,不少國家紛紛從華約的陣營退出,倒戈到了北約中,如波蘭、匈牙利、捷克。
除此之外,蘇聯還在外交政策上,大搞大國主義,並干涉他國的內政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蘇聯便干涉了中國新疆邊境問題。此外,蘇聯還擔任了“歐洲警察”的角色,將東歐地區視作自己的後花園,並武裝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內政。
蘇聯的這些做法,大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實力,使國內的環境動盪不安,從而也就漸漸衰弱了下來。
所以,鄧小平正是充分地看到了蘇共執政政策的弊端,才會制定“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他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富強繁榮,就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被外界輿論所影響,開闢出一條“獨立自主”的新道路。
針對國家關係問題,鄧小平多次在中央強調:“我們要總結和吸取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鑑,更好前進,蘇聯的失敗讓我們看到了,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所以中國在未來更不應該捲入集團政治,必須採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樣既符合維護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其他不遠戰爭國家的利益。”
4、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無時不刻都想要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期望著中國在國際輿論下,自動放棄社會主義道路,來到資本主義的陣營裡。
面對國外的施壓,鄧小平絲毫不為所動,他在面見美籍華裔學者李政道時,曾談到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李政道:“西方世界確實是希望中國動亂的,美國,還有一些其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他們的這套做法我是知道的,美國想打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我們不能如他的願,要時刻對其保持警惕。”
這次談話後,鄧小平對國際的環境深為憂慮,為了防止中國成為“和平演變”的棋子,鄧小平開始主抓中國的經濟發展,並在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鄧小平強調道:“我們要擊退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以及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要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
之後,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江澤民,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政策做了一番解釋和說明,他說道:“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有了好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方,經濟發展的態勢也比較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原有的舊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所以,我國必須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在這之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記得鄧小平的一番囑託,並開始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尾聲:中國迅猛發展,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隨著國外資金的湧入,中國的服務業、製造業等行業,都有了迅猛的發展,整個國家的GDP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成功打造、開闢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即以社會主義為載體、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東西方文化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
到了21世紀後,中國每年的GDP更是直線上升,併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發展的速度讓世界各國驚訝不已。
這也恰恰證明了鄧小平的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性,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中國能不能頂住國際政治的壓力、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要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
如今,距離蘇聯解體已有20年,其中,大多數國家都沒抗住國外的政治壓力,選擇了放棄。
放眼到現在,世界上僅剩下了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未來,中國還會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並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制度是行的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