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一生為了國家和人民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真正地做到了愛民如子,然而,周總理並沒有自己的孩子。
周總理有兩個弟弟,大弟叫周恩溥,二弟叫周恩壽,他們和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經常走動,雖然周恩來任國家總理一職,但是一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是很親近的。
周恩溥、周恩壽和其子女雖然作為周總理的至親,但是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想要借用這種身份獲得什麼,在他們看來,自己和芸芸眾生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周總理是人民的總理,也只是他們的家人。
一、周恩溥後人:低調平凡,自食其力
周恩溥是周恩來的大弟,起初他並沒有隨哥哥一起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是跟隨著家中伯父在東北、山東等地做生意。
那個年代天災人禍時常發生,時局不穩定,做生意這條路也充滿了艱險,日子過得很艱苦。
周恩溥為人真誠善良,對待任何事情都是盡職盡責的,後來遇見了王蘭芳,兩個人結婚後,雖然日子並不富裕,但是也是很溫馨的,婚後育有一子取名榮慶。
周榮慶是周恩溥唯一一個後代。
1945年,周恩溥在山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對他盡心嚴刑拷打,逼問他周恩來的下落,但周恩溥咬緊牙關,誓死不說一個字,最終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46歲。
家中留下了一子周榮慶,還有生病的妻子王蘭芳。
對待弟弟的家屬,周總理盡心盡力地幫助著他們,為了王蘭芳的身體快速好轉,周恩來用自己綿薄的工資抽出一部分來資助他們,並且告訴小輩們,一定要學會自食其力,不能動用父母的資本。
周榮慶長大之後去了北京志願軍醫院,在醫院,他是一名宣傳文化幹事,在工作崗位上,周榮慶從來沒有誇耀過自己的身份,而是一直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工作。
1953年的時候,國家要選拔一批機關幹部下基層,周恩來鼓勵侄子周榮慶做一個表率,主動申請去到基層工作,一來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鍛鍊,二來也可以做一番事業。
周榮慶聽從了伯父的建議,他去了河南汲縣的一所衛生學校工作。
周榮慶帶著自己體弱多病的母親來到一個新的地域,後來又被調到了焦作的一座鋼鐵廠,在這裡,周榮慶遇見了自己人生的伴侶晉菊清,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愛,最終他們都留在了焦作這個地方再沒有離開過,在這裡,他們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晉菊清和周榮慶剛在一起時,還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因為周榮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非常低調,也是因為周榮慶的低調和真誠,晉菊清被深深吸引。
後來晉菊清從別人的口中聽說了周榮慶的真實家庭背景,實在是很驚訝,沒想到自己的心上人竟然就是周總理的侄子。
最初的她也是很不理解為什麼周榮慶不告訴自己,知道周榮慶的身世之後,晉菊清也有些害怕自己會配不上週榮慶。當時周榮慶聽完這句話,十分坦然地說大伯是大伯,伯父的身份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特殊性。
周榮慶和晉菊清兩個人在母親和親友們的支援下,喜結連理,兩個人婚後的生活平靜又幸福,還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1968年是晉菊清第一次見總理伯父,晉菊清和婆婆帶著小兒子從焦作千里迢迢遠赴北京,一路上,晉菊清一直在想素未謀面的伯父和伯母到底是什麼樣子。鄧穎超親自來迎接她們,晉菊清還是略有一點緊張的,但是親和又溫柔的鄧穎超讓她慢慢地放鬆了心情。
晉菊清見到周恩來總理的時候,總理對待她們的言談舉止完全就是家人般的噓寒問暖,親切自然,一點架子都沒有,周總理還給晉菊清的三個孩子取了名字,分別為:志勇、志虹和志軍。
和周總理以及鄧穎超近距離的接觸之後,對於晉菊清的影響是很強烈的,得到了長輩的諄諄教誨,晉菊清和周榮慶對待自己的子女更是要求自食其力、勤儉節約,周家家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源遠流長,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
周榮慶和晉菊清的長子是周志勇,周志勇也在焦作生活工作,在城管大隊當支隊長,大家也都很喜歡他。
周志勇對待小攤小販總是很體貼周到,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偶爾遇到特殊情況,他也會盡職盡責地幫助大家,恰當惡劣天氣,也會主動幫助商販們照顧小攤兒。這樣一種相互理解的過程使得大家都能夠相互配合,城市的秩序也井然有序。
周志勇的妻子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人,並沒有正式的工作,兩個人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周志虹和周志軍兩個人也是各自打拼,他們並沒有穩定的工作,成家之後,他們也為了自己的小家努力拼搏著,周志虹的兒子在一家輪胎廠打工,周志軍的女兒則專心於學業,小家雖然辛苦,但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為了自己的前程奮鬥者。
周恩溥的直系後代有11個,但是每一個人都沒有依靠周恩來的特權為自己謀取些什麼。周志勇說自己會一直謹記父輩們的教導,這樣一種傳承也會在周氏家族中永遠延續下去。
他們雖然有著看似強大的背景,但是每個人都沒有絲毫的私心,他們也正如周恩來總理想的那樣,和中國千千萬萬的普通群眾一樣過著低調又安穩的生活。
二、周恩壽後人:真誠努力,腳踏實地
周恩壽是周恩來的小弟,1924年,周恩壽加入中國青年團,憑藉著出色的表現,成為共產黨地下宣傳員。
周恩壽個人的能力十分卓越,在組織工作中也能夠做到靈活謹慎,在周總理的推薦下,周恩壽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8年,周恩壽來到吉林讀書,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波折,在天津定下來,打著做生意的名號,為共產黨人提供經費和醫療物資。
建國之後,周恩壽來到了華北革命大學,在這裡繼續求學深造,1950年,周恩壽在組織的考察下,擔任北京鋼鐵局科長的職務,在新的崗位上週恩壽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然而,1963年,周恩壽因為身體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周總理勸他退休休養,並許諾自己可以承擔他們的家庭支出和生活費。
周恩壽起初並不答應,他和妻子王士琴育有六個子女,即使他不退休,以他的工資來養活這麼多孩子也是很吃力的,如果自己退休了,由哥哥給生活費,實在有些過意不去。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周恩壽最終無奈答應,周恩來每個月給周恩壽一百元的生活費,為了減輕周恩壽和妻子王士琴的負擔,讓他能夠好好養病,周總理還把周恩壽的大女兒周秉德等人接到中南海親自照顧。
周秉德從小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身邊長大,是周家小輩們當中和周總理關係最親近的一位,也是深受伯父的影響,她從來沒有向別人炫耀自己有一個當總理的伯父,而是一直謹記教誨,要低調做人。
周秉德後來也如周總理所願,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但也充滿了幸福和溫馨。周秉德住在北京普通的小區,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主要在文化管理領域,小兒子最終定居在溫哥華,在計算機方面有一定的建樹。
周恩壽的長子叫周秉鈞,周秉鈞在1961年入伍,隨後加入了廣州空軍部隊,成為一名飛行員,工作在這裡,他也因此定居於廣東。
作為一名軍人,同時又作為周恩來總理的後代,周秉鈞自始至終都兢兢業業,致力於國家的建設,他也繼承了父輩們的教導,遵循周家家族不成文但是每個人都內化於心的教誨,要自食其力,低調處事。
周秉宜是周恩壽的第三個孩子,她小時候和周總理和鄧穎超同住一段時間,因此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她也耳濡目染深受影響,長大後投身於研究周總理思想的隊伍中,致力於研究和宣傳週總理的思想及經歷,讓一代又一代後人認識這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先輩。
周秉華是周恩壽的第四個孩子,1965年入伍成為一名通訊兵,作為一名軍人,他聽從上級的一切安排,當過排版工、鑄字工,2006年退休之後,被上級留任,擔任圖書市場監管人員。
周秉華一路的成長都是腳踏實地的,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周恩來總理的後人就沾沾自喜,在他看來,周恩來總理是他應該學習的物件,是他的榜樣。
周秉華的弟弟周秉和是一位很優秀的人,他的名字是周總理親自取的,象徵著對於美好未來的期許和盼望。
周秉和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在校期間,他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畢業之後,先後在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所和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等單位工作,退休後,周秉和耐不住閒暇,成為了中國知青網的理事長。
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每次被大家提起的時候,他總是很驕傲,在他看來,成為周恩來總理的後輩是他的榮幸,因此他也不斷地鍛鍊提升自我,朝著優秀的方向前進著。
周秉建是最小的一個,也是被周恩來總理最關心的一個,16歲的時候,周秉建就前往內蒙古工作,1975年,她成功考入內蒙古大學,學的是蒙古語專業。
畢業之後,周秉建也沒有離開那片土地,而是紮根在那裡,她進入了政府部門成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為百姓們和國家奉獻著。
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周秉建將周總理看做自己的旗幟和標杆,她也立志要成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的人。
周恩壽的後代們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來謀生,他們也都真正的做到了低調做人、努力生活。作為周總理的家屬們,他們並沒有想要透過周總理的身份來為自己謀取私利,低調做人自力更生早已印入他們的血液和骨髓,這樣的精神可歌可贊。
三、旁系後人謹記周家家規
周爾均的父親是周總理的堂弟,周爾均完成高中學業之後因為家境貧寒,只能投靠周總理,後來他投身於軍營,建國初期,他跟隨劉鄧大軍駐紮在西南地區,是後勤部的一員。
後來在工作中,周爾均認識了妻子鄧在軍,兩個人在一起之後去見了周總理。周總理叮囑鄧在軍千萬不要將自己和周爾均的關係摻雜在兩個人的生活中,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這聽著不通情達理的話卻是周氏家規最真實的寫照。
周家世人的平凡和低調讓人感受到了真正的風範,一代又一代的作風也讓人不得不感嘆周總理的廉潔自律,這樣的人,人民怎會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