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穆迪在一篇最新的報告中表示,未來6-12個月,國有企業將從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手中收購更多資產。
國有房企和在房地產部門有重大敞口的國有企業(在本報告中統稱為“國有企業”)將在未來6-12個月內從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手中收購更多資產。隨著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公司急於出售部分資產以緩解流動性壓力,以及地方政府致力於穩定地區市場,此類交易將會增加。監管機構也支援此類收購,因為其將有助於防止房地產行業的違約變成更廣泛、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事件。
與民營開發商相比,國有企業通常擁有更好的財務資源來收購資產。大多數授評的國有企業都擁有投資級評級反映了這一點。到目前為止,國有企業受到融資條件收緊的影響較小。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他們的合同銷售額增長通常比民營同行更強勁。
國有企業將主要基於商業考慮做出自己的決定。政府不太可能利用國有企業作為工具來救助特定的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公司。國有企業可能更傾向於收購符合其業務戰略、能夠產生穩定的經常性收入和正回報、位於有價值的稀缺地點和/或被視為輕資產(如物業管理業務)的資產。因此,穆迪預計收購資產的EBITDA貢獻將部分抵消與收購相關的債務產生的負面影響。
授評的央企在管理這些收購方面總體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與地方政府所有的國有企業相比,對於大多數授評的央企來說,收購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更為有限。如果這些交易是債務融資的,則收購將對這些國有企業造成信用負面影響,但收購的資產將有助於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地位。國有企業還將仔細評估收購對其財務狀況的影響以控制槓桿。另一方面,授評的地方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通常弱於授評的央企。由於較高的槓桿率和較弱的融資資源,大型債務融資收購將對授評的地方國有企業的信用狀況產生更為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