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漢秋
中華傳統節日總的精神是:循天時,重人倫。
節日民俗不似凝固不動的山嶽,卻似奔流不息的河川,不斷髮展衍化,隨著民族生活和人類文明的進展而發展。中秋節節俗的發展,越來越注重人世間的家國情懷。
中秋的月亮是圓的,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圓”,兩千多年前的墨子就在世界上第一個給出“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墨經》)。這個“圓”在中國人可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而是積澱著許多人文意蘊。在古代中國人的想象裡,天是圓的,故以圓為天的代稱,也稱“圓宰”,主宰萬物、覆蓋一切。“圓通”彰顯無障礙,運轉無窮。圓是完整的,周全的,沒有缺欠,所以理想境界叫“圓滿”。圓滿就是十分完整、完善、完備,是天的完整無缺的狀態。在中國人的深層觀念裡,天還是圓融的,圓滿融通,圓,合,和,是內在地相通相融的,屬於同一個文化心理結構。圓則合,合則圓;圓則和,和則圓。圓滿是合一和諧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希望月亮圓滿時也希望人間圓滿,人月雙圓。
圓滿體現在人間,首先就是團圓,“月滿人圓”。“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二度圓皆好看,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天上月圓,地上人圓,花好月圓人團圓。團圓首先是天倫之圓,夫妻團圓、親人團圓,骨肉情深,家庭和睦,安享天倫之樂,所以叫團圓節。這在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中佔有重要位置。與此相應,中秋節突出的情調是溫馨。它的格調跟西方狂歡節的格調不同,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靜清雅的,抒情的,富有詩意的。
中華民族的這種團圓意識是很寶貴的。團圓是一種群體意識,中國的倫理很講究群體,整體性,對整體的義務。你看團圓,如果意識中只是自己一個人,一個個體,我在這裡自圓自足,有什麼團圓不團圓呢?團圓不是一個人,團圓是有個群體,是我跟我的親人,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周圍的人團圓。這種群體意識,造成了中華民族一種整體感、集體的觀念,一種人倫的責任感。
中華民族的整體感使中華民族向來重家國情懷,家和國是同心圓,家國一體,由小家的團圓擴充套件到民族、國家大家庭的團圓,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這種凝聚力就是團結,各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國家統一。國家的團圓統一就叫金甌無缺,金甌是圓的,沒有缺欠,代表領土完整統一。團圓,成了這種家國觀念生成的心理元素,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的深層心理結構。這種深層心理結構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結構形態,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的心理依據,也是我們今天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一種精神資源。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理深層,總覺得我們的國家需要各民族大團結,領土完整,國家統一,這才是團圓、圓滿。團圓是生活的一種願景,願意看到的生活狀態。團圓成為中華兒女追求的生命情調、生命境界。這是中華民族歷久以來養成的民族心理,這種文化心理是華人的心理特徵之一。與大團圓相連的大團結心態,是我們民族的性格,民族的心理特點。我們向來講天下一家,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現在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好、發揮好團圓團結心理結構的正能量,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資源,成為“協和萬邦”的精神基礎,為中秋節注入時代精神。
時代在發展,團圓的方式也在發展,已不限於聚在家裡吃一頓團圓飯的固有模式。中國人把賞月跟欣賞大自然的山水之興連線在一塊了,倘佯于山水和清風朗月之間,這是親近自然,調節身心,陶冶人生,與自然相通相融的很好的文化傳統。“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因為愛惜花,春天起得特別早,要欣賞奼紫嫣紅;因為愛月,夜裡睡得很遲,依戀著碧空皓月。這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親近,中國人的休閒。現在旅遊業興,把傳統的山水之好跟賞月的雅興結合起來,可以開展賞月專線遊,“月亮走,我也走”,既要走出家門旅遊,又要閤家團圓,於是“閤家遊”、“親子游”、“舉家自駕遊”、 舉家到民宿和渡假型酒店遊樂等方式,也成為兩全的選擇。團圓之處便有“家”的溫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還舉辦過兩岸三地若干城鄉、全球各地華人共賞圓月的活動,藉助現代科技,讓地球村的村民共聚圓月之下“千里共嬋娟”。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