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對付變異新冠病毒,除了滅活疫苗,還有抗體藥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8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來自上海交大藥學院、細胞工程及抗體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朱建偉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大學、醫院、疾控中心及生產企業等單位進行抗新型冠狀病毒廣譜中和抗體的篩選與研製,併成功篩選出兼具親和力強、廣譜性高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據悉,該抗體無論是在與新冠病毒棘突蛋白的結合能力上,還是在動物體內和體外細胞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上,均表現出優異特性,同時該抗體也在毒理評價方面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目前,該抗體已經完成了治療類生物製品Ⅰ類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順利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臨床試驗許可,正在開展新藥I期臨床試驗。
自2019年底第一例新冠陽性病例確診以來,新冠病毒(SARS-CoV-2)已經在全球造成了超過4億人次的感染。由於SARS-CoV-2是單鏈病毒,非常容易突變,目前已有許多突變毒株的產生,抗體的廣泛中和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事實上,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朱建偉教授就設計多條技術路線,包括基因工程新冠受體、大容量人源抗體庫篩選、康復患者B細胞克隆技術等。針對來自包括抗體庫及康復患者體內的數百個候選抗體,團隊進行初步抗原結合能力分析後,將候選抗體範圍縮小到數十個,並對這些優選出候選抗體進行親和力測定、體外新冠假病毒的中和效果測定、後續藥物開發潛力等研究。
在中和抗體開發流程中,他們研究發現,多個抗體各項指標均處於全球已經報道的新冠中和抗體前列。在此基礎上,團隊對其中的“2G1”抗體從抗新冠病毒機制、結構解析、安全性評價、成藥性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結果2022年2月15日剛剛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上,這一對奧密克戎突變株具有突出活性的中和抗體仍在開發。
專家認為,該項研究透過B細胞克隆技術,篩選得到了系列有價值的SARS-CoV-2中和抗體,對新冠感染的治療和新冠疫情的控制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記者瞭解到,朱建偉教授團隊將開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生物技術藥物作為目標,正在加速推進對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突變株具有強烈抑制效果的新型廣譜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朱建偉表示,這是支援此項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河南省人民醫院、傑科生物、西湖大學、中國疾控中心等多個合作單位和合作者共同協作、聯合攻關的初步成果,後續研發持續進行中。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解放·上觀視覺
內圖來源:上海交大
來源:作者:徐瑞哲 袁運生 韓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