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出過一本回憶錄,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它並不是在蘇聯出版而是在敵對國美國出版的。從1967年開始,赫魯曉夫開始偷偷摸摸整理回憶錄,他是用錄音帶記錄下自己口述,然後由助手整理成文字。
但他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本回憶錄不可能在蘇聯出版。1970年,經過談判達成共識後,他將一份回憶材料傳給美國利特爾&布朗公司和《生活》雜誌,當年年底他的回憶材料被翻譯成英文出版。
這引起了蘇聯官方的震怒,最後赫魯曉夫不得不在報紙上刊登宣告稱,他從未把回憶材料傳遞給任何出版機構。但這則宣告恰恰證實了回憶材料的存在,他本人未傳遞並不代表他沒有安排其他人傳遞。
1971年9月,赫魯曉夫去世,幾個月後一份總時長達180小時的錄音磁帶又被傳到美國。美國專家對錄音中的音譜做了專業鑑定,報告稱這就是赫魯曉夫的聲音。此後,這份材料又被補充到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
赫魯曉夫的回憶錄用了很長篇幅描敘他與中國領導人的關係以及對中國的看法,其中專門用了一個小節來講述1958年的金門炮戰。因為這件事件在當時影響很大,而且發生在他訪問北京後不久。
他對解放軍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突然停止炮擊感到大為不解,他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當戰局轉為有利於毛時,你可以想象我們感到多麼驚異。毛的軍隊摧毀了這兩個島(指金門、馬祖),把其中一個島解放了(實際上沒有登陸),迫使蔣介石撤走了他計程車兵。但是正當他們處於橫渡海峽佔領這些島嶼的態勢時,他們突然停止進攻。結果,整個軍事行動一無所獲。
赫魯曉夫的回憶錄還提到,當時他被弄得很糊塗,周總理去看他時,他質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停止炮擊?後來見到毛主席時他也問過這個問題。回憶錄中記敘兩個人的對話。
赫魯曉夫問道:“毛同志,正當勝利在望的時候,你們為什麼停了下來呢?”
毛主席告訴他:“我們很清楚我們所做的事。”
赫魯曉夫用很不客氣的語氣質問道:“這是什麼意思?你知道你在幹什麼?你們採取軍事行動就是為了奪取這些島嶼,但你們沒達到目的就停了下來。這說明什麼?”
毛主席回答道:“我們的目的是要顯示我們的實力。我們不希望蔣離我們太遠。我們要他留在我們夠得著的地方。如果我們佔領這些島嶼,我們就失去了那種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使他不舒服的能力。”
赫魯曉夫認為這是一種奇談怪論。他認為讓老蔣把軍隊留在金門、馬祖會讓中國大陸隨時受到敵人入侵。
正如前文所述,在赫魯曉夫的回憶錄出版後不久他就去世了。雖然毛主席簡單說明了其中原因,但背後的用意,赫魯曉夫至死都無法理解。
金門炮戰中,為何解放軍在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後突然暫停炮擊,最終放棄解放金門、馬祖?放棄登陸除了今天大眾所熟知的維繫兩岸聯絡、方便統一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
其實金門炮戰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軍事行動,背後還牽扯到複雜的政治鬥爭,尤其是國共,中美、中蘇之間的關係。
在這一事件中,美國和蘇聯都扮演著實力派演員的角色。美國大張旗鼓地增援老蔣,但實際上並不想為了幾個小島再與解放軍開戰。而蘇聯也曾在國際上表示,進攻中國就是進攻蘇聯。但赫魯曉夫當時推行所謂和平政策,並不希望與美國開戰。
要弄清楚這一事件,有必要簡要回顧一下1958年金門炮戰過程:
國民黨退居臺灣後仍然佔據金門、馬祖等緊鄰大陸的島嶼,妄圖作為所謂“反攻大陸”的跳板。島上有10萬人左右的駐軍,佔老蔣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他們頻繁侵擾東南沿海,使得福建成為防禦缺口。
1958年5月,黎巴嫩爆發反對親美國政府的起義,美國為了維護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悍然出兵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同時還宣佈在遠東地區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
天天期盼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老蔣聞訊後非常高興,認為“反攻大陸”機會來了,也下令部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同時加緊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竄擾,美蔣此種舉動顯然是對解放軍的挑釁。
針對這種情況,毛主席決定教訓一下老蔣,同時將美軍注意力吸引到遠東地區來,開始調兵遣將進行準備。到8月中旬,空軍、炮兵和坦克團等兵種全部集結完畢。雖然解放軍做好了各種準備,但當時還沒有確定是否進行登陸作戰。中央的方針是“走一步,看一步”視情況而定。
8月23日傍晚,解放軍炮兵459門火炮猛然齊發,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發射了第一波2600餘發炮彈,當天晚上共發射了3萬餘枚炮彈,足足600噸鋼鐵。
在第一波炮擊中,敵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趙家驥、章先、吉星文先後陣亡。正在島上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後腦勺被一塊彈片擊中,因未擊穿頭骨撿回一命。
我軍開炮時敵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和美國總顧問剛好從地下指揮所走出來,聽到炮響後立即縮了回去,否則也難逃一劫。49年金門戰役時,正是胡璉指揮部隊對解放軍造成重創,指揮這次炮擊的葉飛與其是老對手。未能報一箭之仇,葉飛在回憶錄中遺憾地說:“要是晚打五分鐘,必死無疑。”
金門炮戰打響後,世界目光頓時轉移到海峽地區。
這次炮戰並不是胡亂開炮,而是有目的地封鎖敵軍運輸港口、機場、空投場地以及相關軍事目標。在炮火封鎖下,敵軍海運和空運陷入癱瘓,島上10萬餘軍民面臨彈盡糧絕的危機。
老蔣不得不緊急向美國人求助,在他接連兩次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後,美國不僅給老蔣提供了登陸艇、導彈、火炮、戰鬥機,美軍也大量在臺海地區集結。至9月上旬,美軍已經集結了7艘航母,以及上百艘配套艦艇和430餘架飛機,擺出一副隨時要開戰的姿態。
老蔣企圖藉助美軍艦艇護航向金門運輸物資,美軍也想趁機試探北京的底線,他們組成了聯合艦隊,但他們沒想到解放軍真的開炮。按照毛主席“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命令,9月8日和11日,解放軍對護航的聯合艦隊開炮,美艦發現情況不妙立即退出護航。
這次行動,美國人弄清了解放軍的底線,那就是毫不示弱,誰來打誰。同時,解放軍也摸清了美軍的底牌,他們只是裝裝樣子,並不會為了兩個小島與解放軍開戰。
一開始蘇聯對金門炮戰很不放心,擔心這會破壞他們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意圖。但在得到中國“自己承擔後果,不拖蘇聯下水”的承諾後。赫魯曉夫也寫信給艾森豪威爾警告“對中國的侵犯也就是對蘇聯的侵犯”。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只能調整戰略,試圖說服老蔣把主力從金門、馬祖撤出來,只留少量部隊警戒。儘管老蔣強烈拒絕這個建議,但9月15日,美國人卻撇下他在華沙與中國恢復了大使級會談。
會談上,美國人提出“停火”和“外島中立化”,同時還放出煙霧彈說“中共已經同意停火,條件是金、馬撤軍”,意圖迫使老蔣撤軍。
美國人此舉,當然不是為了兩岸真正的和平。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徹底把海峽兩岸徹底隔開,以實現“兩個中國”,最終方便自己霸佔臺灣。只不過老蔣始終不肯就範,雙方開始出現矛盾。
北京也識破了美國的險惡用心,並意識到兩岸存在共同的立場,那就是統一。分歧只在於誰統一誰而已。
9月22日,周總理致信毛主席提出應以“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策略較妥,並得到毛主席的同意。此時北京的策略也進行了調整,就是不徹底把蔣軍封死,讓其有時間補給,這樣既能拖住美軍,又不讓兩岸徹底隔絕。
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於10月6日釋出《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從當日起停止炮擊7天,但前提是不能由美軍護航。停火到期後,毛主席又釋出命令再停兩星期。
此時美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美國人認為北京宣佈停火透露出無意發起大規模戰爭,目前老蔣又不願意撤軍,美國打算以退出護航要挾老蔣,但老蔣就是不願就範。艾森豪威爾打算派國務卿杜勒斯去與老蔣當面會談。
在杜勒斯出發之前,為了安撫老蔣,美軍又進行了一次護航,這次同樣是為了試探北京的底線。結果解放軍再次奉命開火,擊傷敵艦數艘。這一次炮擊,既打擊了美國人的囂張氣焰,同時也讓老蔣有繼續留在島上的藉口。
杜勒斯與老蔣見面,試圖迫使其從金、馬撤軍,同時承諾不以武力“反攻大陸”。老蔣生氣地說道:“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最後雙方經過多次會談,終於達成妥協,美國同意老蔣不撤軍。老蔣也委婉地表示“恢復大陸”的主要途徑依靠三民主義,而不是憑藉武力。
為了拆穿美國人試圖隔絕兩岸的險惡用心,毛主席親自起草了《再告臺灣同胞書》,揭露出美國人的陰謀。同時宣告只要美國人不護航,就不打機場和碼頭,讓蔣軍得以“長期固守”。
後來,中央又決定以後每逢雙日一律不打,單日可略微打一點。當時島上軍民還對這一政策抱觀望態度,不論單日還是雙日都躲在地道里。
貼心的周總理親自寫了一份廣播稿——《金門群島軍民同胞們注意》,讓前線進行廣播喊話,其中寫道:今日11月2號,是個雙日,我們一炮未打,你們得到補給。明日是個單日,你們千萬不要出來。注意。注意!
這是戰爭史上一個奇觀,從來沒有人在開戰前會提醒對方要什麼時候活動、什麼時候隱藏。這時,老蔣也弄明白了,大陸的主要目的是與美國做爭鬥,並不希望其放棄金、馬。國共雙方在政治上達成了默契。
對金門最後一次大規模炮戰是1959年1月7日。因為此前蔣軍炮兵炮擊大嶝島民眾,為了對其進行懲罰,解放軍368門火炮對其炮兵陣地進行了炮擊。
此後雙方轉入零星炮擊階段,這種炮擊更像是在向外界說明,兩岸一直保持聯絡。零星炮擊一直持續到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承諾從臺海撤軍。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停止對金門等島嶼進行炮擊。
再回過頭來看,之所以不解放金門、馬祖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方便統一。正如文中所述,由於老蔣一直躍躍欲試,妄圖“反攻大陸”,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都處於戰爭狀況。美蘇兩個大國都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希望兩岸再次發生戰爭將自己捲進去。對於他們來說,最佳方案就是徹底將兩岸隔絕,以便實現“兩個中國”,屆時逐步迫使兩岸承認現狀。
但這個方案是不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兩岸領導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雖然雙方進行了幾十年的戰爭,但大家同是炎黃子孫,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只有一個統一的中國才能使中華民族復興。中國人的兄弟情感,外人是很難理解的。
所以,眼前的零星衝突只是暫時的,統一才符合長遠利益。而只有藉助金、馬這些離岸較近的島嶼才能把兩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從現實來看,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直至今日金、馬居民仍是反獨的中堅力量。
2、借蔣扼美。其實中方已經向赫魯曉夫解釋過了,就是要把老蔣放在能夠得著的地方。等他調皮的時候就伸出手教訓一下,小弟捱揍,作為大哥的美國勢必介入,這樣美國的軍事資源就被動地被我方調動。
在美國介入中東事務時,金門炮戰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遠東地區,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有力地幫助了中東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
資本主義國家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盤,他們斷然不會因為幾個小島再次與中國開戰。正是摸準了美國這種心理,一旦臺海發生危機,美國勢必又要拉中國進行談判。有談判就有妥協,所以美國一直試圖製造“兩個中國”將臺海問題“國際化”的陰謀一直未能得逞。
3、穩固老蔣統治。看到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老蔣幹了那麼多壞事,國共雙方打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幫助他穩定統治?雖然老蔣幹了很多壞事,但北京也清楚地意識到,老蔣是認同兩岸統一的,並且不甘當美國人的提線木偶。
如果換一個人上臺,恐怕他未必能遵循老蔣的路線。事實上,兩蔣統治時代是島上居民民族認同感最高的時代。而且老蔣與美國矛盾一直存在,只有讓他穩定統治,才會使其有能力與國美鬥爭。
當時金門島上的部隊都是陳誠的嫡系,老蔣堅持要守,陳誠卻不願意讓自己嫡系當炮灰。在這種情況下,島上的兩個核心人物:老蔣、陳誠內部就會產生矛盾,這會給美國留下挑撥離間的機會。所以,減少炮擊更利於其內部團結,使其堅定守島信心。
當然,金門炮戰其實是一場複雜的政治鬥爭,停止大規模炮擊背後可能還有更多原因。筆者才疏學淺,能總結出來的只有這點,歡迎大家進行補充。
喜歡本文的朋友,麻煩點選關注@溫度歷史以免錯過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感謝大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