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秋雨綿綿,北京演藝集團舞劇《五星出東方》在京舉辦了媒體探班活動暨藝術鑑賞公開課,為市民提供了精彩的中秋假期文化活動。
活動由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該劇監製董寧主持,北京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珩,總編導王舸、舞美製作劉科棟、作曲楊帆和部分演員出席了活動。活動上,各位主創就創作過程和設計構思與觀眾進行了趣味、深度地分享與交流,劇中經典舞蹈片段《燈舞》《漢舞》表演也在現場精彩展示,透過臺上學舞、互動問答等環節觀眾進一步感受到舞劇的魅力及幕後創作的細節。活動結束,大家紛紛表示收穫頗豐,有趣又有料,對即將開啟的演出十分期待。
舞劇《五星出東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出品,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製作,北京歌劇舞劇院、新疆新玉歌舞團演出,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今年的6月19日,《五星出東方》在天橋藝術中心首輪演出三場,收穫了良好的口碑。今天我們在這裡,以藝術鑑賞公開課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走進了該劇的創作幕後。
據悉,9月25日至9月27日,這部經過精細打磨的舞劇將再度走進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古墓中發現的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件織錦的織造工藝繁複精湛,堪稱漢式織錦技術的最高代表作,從現代意義來說,這樣一件漢代的織錦護臂出土於當今新疆和田地區,也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當年對西域的影響。
對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及這件文物本身的文物價值,均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創作題材,作為出品方的北京演藝集團認為,這件文物身上凝聚的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形象,文化符號,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總監製董寧也講到“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希望可以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給更多觀眾熟知。”經過多層面的考慮和研討,出品方決定以舞劇這一最具有藝術表現張力的藝術形式,去打造這部作品,實現創作初衷——讓文物“活”起來 用舞蹈“講”故事。
要想讓文物“說話”,在創作中必然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才可以實現,所以出品方特別邀請了國內頂尖舞劇創作團隊、舞美設計和編曲等主創人員,為這部劇目保駕護航,只為打造最真實、最動人、最完美的呈現。
歷時兩年創作,進行六次專家研討會,易稿十餘次,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董寧也和大家“它的艱難程度,不亞於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也足以比肩,考古有所收穫時深入心靈的激動與滿足。”
導演構思“從無到有”賦予觀眾探索體驗
舞劇《五星出東方》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意象,講述了在千年前的精絕古城中,漢朝戍邊將領與精絕首領之女春君、北人首領之子建特之間,從素昧平生到互訴衷腸,從劍拔弩張到和諧共處,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
其人物設計來源於尼雅遺址出土的一片木簡上附有的“奉謹以琅玕一致問春君,幸毋相忘”字樣,其中涉及的“奉”“春君”兩位歷史人物為劇中人物設計提供了珍貴的想象空間,但因“兩千年前的西域史料記載太少了”,能收集到的素材有限,從故事本身敘述來講,王舸導演就遇到了“從無到有”的困境,“什麼都沒有,可參考的東西太少了。用什麼舞種詮釋,漢文化和西域文化如何融合到一部戲裡,都是難題。”
面對多個難題,王舸導演採用幽默、詼諧、輕鬆的表演方式把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故事主題傳達出去,“借用很多音樂劇、寶萊塢裡歡快感受,調節舞劇氣氛,提高演出可看性,在很順的敘述中突然進入另外的節奏,打破傳統舞劇的敘事方式。”在首輪演出後,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感覺像迪士尼的概念,產生了許多新奇的感受,開始感覺是恐怖,進去後沒想到是個喜劇,然後是個大悲劇,到最後又是正劇,我說太好了,在一部舞劇裡能有這麼多的感受,而且不知道下一步會帶來什麼,讓觀眾自己去探索兩千年前的歷史和神秘的西域文化是什麼樣子。”
舞美佈景“從無到有”給予觀眾想象空間
舞美設計劉科棟是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國內外獎項的國內知名設計師,曾擔任飽受讚譽的舞劇《醒獅》的舞美設計,經驗十足,風格顯著。但在該劇一年前的採風途中,也同樣遇到了一切都要“從無到有”的問題,“千年前絲路上的精絕,那是一片沙漠,還有一片乾枯掉的胡楊樹,遺址裡所剩無幾,在千年的自然雕刻下面目全非,建築遺址相對完整的只有一個牛棚,能看到的也就這些了。”
那麼漢朝中很興旺的精絕古城,究竟如何體現,劉科棟說到,“尊重遺址史實的部分,表達精準,精簡使用元素,同時運用一些影像手段,把冰屏構建起來的資訊疊加在文物般的梁和柱之間,構成觀眾對精絕古城的想象。”
舞劇表演一向具有“寫意”、“抒情”特徵,劉科棟為該劇打造舞美佈景時也加入了更多考量,“舞劇舞臺要符合舞蹈特性,考慮舞蹈表達的特殊性是透過演員肢體進行相對抽象,極富想象力,服務人的精神感受的表達,所以舞劇舞臺空間就要具有詩性;在表達舞美的精準度上,尊重採風時真實的感受,不去杜撰景象;且在大的空間裡交流和表達,表演是核心;透過舞劇表演和佈景結合的樣式逐步建立起大家對那個年代曾經精絕古城的想象力。”
音樂主題“從無到有”佔據觀眾聽覺記憶
舞劇的表現形式是舞蹈,支撐其得以呈現的是提供節奏和氛圍的配樂。作曲楊帆在擔任該劇作曲前,已成功創作獲得了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的兩部舞劇《天路》《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配樂。是王舸導演多年的合作伙伴,因此,與導演一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文物出土地採風時也能夠坦誠地回答“什麼都聽不見,只有風聲,腦子一片空白。”
在舞劇《天路》作曲準備期間,有藏族豐富的音樂素材得以借鑑,面對這樣一部難以收集素材的主題,楊帆不禁直呼“真的一點依託都沒有。”但採風回去後,安靜下來“又感覺什麼都有,因為西域音樂非常豐富,有寶庫一樣的素材,但大量停留在文字的敘述,難的是主題音樂呈現。人的耳邊只要一直充斥著一個主題音樂的環繞,人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記住它,從而產生人對這部戲形象的記憶。”
面對這個重要的“形象的種子”的培育,楊帆為此尋找了良久,包括交響化的、歷史年代感的、東方古老的和兩漢時期的音樂素材均進行了考量,最終呈現出一個據說導演聽了兩天便認可的主題音樂,“其中有交響樂隊,還使用了一些民樂,如箜篌這個樂器,性質上和豎琴很像,是漢民族的古樂器,還有古箏和二胡。”主題音樂確定後,其他配樂便順利地呼之欲出,首演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勞作之歌還被作為返場音樂二次播放,“勞作時的配樂歌詞用的是漢樂府《長歌行》的前四句,唱法是像教孩子唱歌的方式。”頻頻佔據觀眾的聽覺記憶,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舞劇《五星出東方》二輪演出推出阿雲嘎與譚維維共同攜手演唱的主題曲《毋相忘》,為觀眾觀看二輪演出時增添多元體驗,屆時請走進劇場觀看這部跨越千年、民族融合、動人動情的誠意鉅作。 (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