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一堆惹口涎,入口卡住難以嚥下,怎麼辦?
尹叔平素最喜歡的就是品嚐各種美食,但是2周前,他發現不能愉快地吃東西了——東西不好嚥下去,食物下嚥通道似乎不通暢了。
尹叔對自己出現的不適症狀比較擔心,也比較恐慌,因為自己身邊的老朋友中有類似的情況,最後被確診為食道癌,已經離世了。懷著既希望無病,又恐懼確診,還有如果確診又希望得到有效治療的複雜心情,尹叔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醫生髮現他的食管中段有可疑包塊,經取活檢後明確,李叔確實是食管癌。
確診以後,尹叔的家人找到了昆明市延安醫院胸外科主任李定彪教授,李主任根據多年豐富的經驗,認為病人的情況發現較早,符合食管癌微創手術適應症,建議微創手術治療,促進快速康復。
在常規術前檢查評估的時候,又出現了新情況,尹叔的縱隔血管發現變異,在原本右側上縱隔沒有特殊結構的位置,出現了由主動脈弓發出的右鎖骨下動脈,整體覆著於食道胸段上段,對手術遊離食道帶來更大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稍有不慎,患者在術中可能會大出血死亡。
相較於食管癌開放手術而言,對於早期和中期的食管癌,微創手術能明顯改善患者恢復的速度,避免大切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但是,食管癌的微創手術操作較為複雜,涉及術野多,既要用胸腔鏡,同時還要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涉及多個重要生命器官,手術操作風險比肺癌微創手術等相對要大,操作難度更加複雜,很考驗手術醫生平時深厚的外科經驗積累、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手術技巧。
李定彪主任給尹叔實施了全微創的胸腹腔鏡聯合三切口食道癌根治術。緊張有序的4小時,全微創手術成功!尹叔在手術的第二天就開始下床活動,術後第三天胃腸通氣後逐漸飲水,過渡流質飲食等,很快就出院回家休養了,完全符合現今食道癌術後快速康復的治療理念。
尹叔現在已經能夠和大家有說有笑地談論自己的病情,他直言真的沒想到,自己會那麼快解決這個問題。回憶手術後的情況,他也說,手術後自己也有各種不適,如疼痛、腹脹、氣促、胸悶等,但是,在術後第一天就逐漸減輕或消失,在術後第二天,家裡人還陪著他到病房外適當地活動,自己也覺得一天比一天精神。
尹叔的家人也感嘆,李定彪主任的手術技術真的高超。他們自己上網查過,食道癌根治術的技術難度加上患者動脈血管變異的特殊情況,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真的讓他們捏了一把汗,但現在看到家人的恢復情況,這種揪心終於煙消雲散了,激動之情可以說是無以言表的。
李定彪主任也和大家科普了一下食管癌的基本情況: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食管癌的典型症狀是進行性吞嚥困難,乾的食物難於吞嚥,然後是半流質食物,最後水和唾液也不能吞嚥,所以嚴重影響生存質量。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發病率為20.35/10萬,佔全世界的46.6%,病死率為15.17/10萬,居惡性腫瘤發病及死因的第6位和第4位。由於早期食管癌的症狀隱匿或缺乏,人們的關注度尚低,食管癌的早期診斷率僅1.43%,超過90%的患者臨床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其預後較差,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20%,術後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而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過95%。雖然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與方法的進展,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改善,但總的5年生存率依然不高。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食管癌根治率和生存率的關鍵,也是最終實現改善預後目標的最基本原則和積極措施。
李定彪主任醫師簡介
李定彪,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三級教授。雲南省萬人計劃名醫專項人才。現任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昆明市延安醫院胸外科主任。曾到美國克利u夫蘭醫學中心胸心外科、德國比勒菲爾德基督教醫院胸外科等地研修學習。學術任職有中國醫師協會雲南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胸壁外科聯盟副主席;抗癌學會雲南胸部腫瘤微創治療副主任委員;西部肺癌協作中心雲南分中心副主任委員;抗癌協會雲南食管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管理協會雲南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雲南分會常委,肺癌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雲南腫瘤學分會委員;中國預防醫療協會雲南肺癌分會常委等。《中國肺癌雜誌》編委。從事胸外科臨床及科研工作多年,擅長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胸部外傷、漏斗胸、雞胸、乳腺癌等疾病的綜合性和個體化治療,尤其對肺結節、胸腔鏡食管癌、肺癌及縱隔腫瘤微創治療,以及漏斗胸、雞胸微創矯治手術有較高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來源:昆明市延安醫院
責編:楊蓉
編審:符亞麗
終審:周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