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打卡反思瞭如下內容:
過年期間,真的是自我放縱的最佳藉口吃酒席:
- 別人請的,放開吃;
- 吃零食,這麼多選擇,隨便吃;
- 不運動,不需要理由,就是飯後不適宜劇烈運動;出去玩,呼朋喚友,一定的;
看書學知識,對不起,心還沒有玩夠,不是時候;
放下手機,做點有意義的事,開玩笑嗎?有什麼事情不需要用手機……
太多太多的事情結論歸根於一個——“過年假”“我值得放縱”。
小務虛點評:春節,放大了我們放縱的本性
我們經常會羨慕看得進書的人,或者稱讚那些刻苦讀書的人,
反過來,我們今天大多數人一看起書頭就痛,這是功利性讀書的產物。
讀書,探索知識海洋,原本可以跟這類娛樂放縱具有同類的快感,而功利性的應試教育,扼殺了我們的這個天性。
其次,外在的,讓我們放縱的東西【娛樂】,讓我們如此容易產生快感,
結果,表面上是我們在選擇,實際上,我們都是犧牲者,被害者,我們因此被剝奪了作為人最為強大的能力,那就是沉浸在知識海洋而樂在其中的能力,因為透過巧妙地利用大腦的原理,看書學知識,也是可以產生與美食同樣的快樂的。
一句話,放縱太容易了,而春節,放大了我們的這個本性,因此,每個過完春節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心虛,然後立志要好好自律。
只是這種自律,用不了幾天,又會打回原形。
理念邏輯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我們的理性邏輯,在冷靜的時候,獨處的時候,可以無比清晰。
當我們沒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無比的理性,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也可以講一大堆道理,但是轉眼間,我們就成了那個放縱的人,然後我們就會覺得心虧,心虛,甚至開始攻擊自己,說:
- “怎麼自己這麼不長進”;
- “怎麼又開始放縱了?”;
- “怎麼失信了?”;
- “為什麼我在那個當下會如此卑鄙?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是人性的最基本的一個特徵,我們一定是“說到做不到的”,任何人,可以把語言說得無比的“漂亮”,但是我們卻忽略一個現實,那就是一旦進入到執行環節的時候,驅動我們去行動的,不是道理或語言,而是那股動力,情緒或力量。
這就是我的人性解決方案的重點,我們不需要學習那麼多道理,因為我們一定是做不到的,我們要做的,是學習如何為自己獲得“內心的力量”,獲得行動的力量。
我經常講一個例子,即我邀請橙子來幫忙洗碗的事例,即使執行到現在已經一年了,但是橙子依舊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情願,不想洗的情緒,而我們大人之所以可以克服這股惰性,完全就在於,我們的前額葉可以感知到對方的恩惠與汗水,當我們感知到這些汗水時,我們就可以擁有行動的力量。
關於如何調動前額葉去感知,詳見我的系列文章。
為什麼春節會讓我們倍感壓力?
2月5號初五,把橙子寄朋友家後,幾年來,我和妻子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奇蹟笨小孩》,妻子當時查了一下手機,說附近有一家看似不錯的餐館,他說:“看完電影,去試下?”。
我說還是回去吃吧,春節剛在老家大吃大喝回來。【實際上,我還想講背後的大道理,只是停住了】。
回到家12:30分,沒有在影院附近吃,回來煮麵,放了老家帶過來的牛肉丸,炒了個生菜,和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對比,這種簡單的午餐,讓我吃得放心與踏實。
正如最近幾天春節在家,天天吃大餐,都是老家新奇的美味的食物,幾乎每餐也會喝點酒,大腦很有快感,但是我的內心卻沒有踏實過,反而是倍感壓力,特別是初二晚由於吃得過多,半夜睡不著,一直想吐,跑了幾次廁所。
大腦要的僅僅是快感,但是它卻成了我們停不下的貪吃本性,我原本以為憑藉我近一年來的反思與編碼,完全可以無壓力應對。
然而我還是過度高估個人在群體及文化面前的力量了,我在以前不斷多次告誡自己,當個人進入集體時,不是個人主導集體,而是個人被集體同化。
特別是,我進入的環境,是成就我本性的文化及群體。
而過度的消耗,過度地想要,也恰恰是過年期間,所有親朋好友間不斷較勁攀比的根源。
回廣州後,吃著清簡的食物,過著簡單的生活,瞬間就感知到,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大吃大喝,或者親朋好友之間的那種明爭暗鬥,虛偽與攀比。
我們之所以需要不斷地狂奔,正是因為我們的後面有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推動著我們,使得我們有著各種“不得已”的本性。
焦慮與緊張
回廣州後,我也住在村裡,但我才感知到,原來我在老家的時候,內心時刻都是有壓力的,神經時刻都是緊繃的,一個大家族,表面上大家是一家人,但是背後卻不得不注意各種言行,加之這個臨時的大家庭在生活習慣上大相徑庭,於是,各種各樣的焦慮時刻籠罩著大腦。
原本以為過年回家是享受與放鬆,現在才意識到,我們想要的童年的那個感覺,它的前提是當時的生存系統,而現在已經成家立業的我們,再回到那個鄉下時,就註定不再可能找到那個感覺,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們一定會倍感壓力。
一句話,我在老家的那幾晚,睡覺沒有踏實過,沒有睡好過,午休也睡不沉,回廣州後,一覺到天亮,午休質量也很高。
我們表面的顯意識是吃吃喝喝,而我們的潛意識卻在揹負相當的重壓。
本質上,這就是文化衝突的結果,它體現為我們時不時地各種各樣的意見衝突,行為衝突和生活習慣衝突,於是它就展現為相互抱怨,相互限制或指責。
反過來,它也表達為我們擔憂【怕】給對方造成麻煩,怕被指責,【或明或暗】,所謂的明就是對方明確指責我們,暗就是對方因為怕被反擊而暗地裡抱怨或指責。
這些現象,在家庭裡面無處不在,只是家,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衝突與矛盾減少了很多,而春節這個由兄弟姐妹,父母及孩子們臨時組成大家庭,成了這些矛盾的放大器。
它不一定是顯性的,由於長期不在一起生活,必定導致生活習慣的不同,因此隱性衝突,它展現為我們內心不自覺的各種焦慮與怕,畢竟一年難得幾天在一起,因此,大家還是會盡可能的控制自己,不讓衝突爆發出來。
結果,它就展現為各種隱性的怕,壓力與焦慮。
這就是為什麼,過完年後,我們會覺得身心疲憊的原因。
疲憊背後的親情
我跟妻子在家務幹活上是相當主動與積極的,不管誰,只要有空,都會主動地去做家務,沒有人會偷懶,這是我們家的文化,我與妻子的默契。
但是我們還是會時不時因為各種小事而吵架,比如妻子就經常批評我炒完菜沒有把灶臺擦乾淨,或者說我煲湯亂放材料,抑或是鞋子亂放。
2個成長環境【文化】不同的人的做事標準,必定是不同的,但是人在被指責的那個當下,往往會不自覺地反擊,因此,任何一個家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衝突與矛盾,但是每一次的衝突後,都促使我們去琢磨反思這些矛盾,然後衝突就越來越少了。
任何一個共同體,必定會存在衝擊與相互折騰的東西,因此,我們會覺得身心疲憊,但是驅動我們去改掉習慣或者去包容對方的,恰恰就是家裡面的親情,它並不複雜,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的相互扶持。
因此,把家裡面的這個親情放大到春節的這個臨時大家庭,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切的前因後果,也可以找到處理一切關係的依據。
而所有的這一切,源自於感知,源自於感知後得到的力量。
當我們得到這些力量時,我們就可以擁有堅強的意志去包容和接納所有不同。
因此,在春節身心疲憊的背後,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那些讓我們心動的情感,去感知彼此的相互接納,包容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