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天氣風和日麗,從觀音寺山門之“入三摩地”門,沿健康步道到仙嶽山土地廟。土地廟廣場前紫色和粉色的紫羅蘭盛開,陣陣花香,沁人心脾。
土地廟廣場前紫羅蘭花海
土地廟的主殿供奉土地神、兩旁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供奉三尊神像,左右兩廂的偏殿供奉月老、關公、文昌帝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註生娘娘;土地廟主殿後面是太歲殿,供奉鬥姆元君和六十甲子尊神。可以說是典型的以土地神為主的三教合一式中國民間信仰,用Dr. Palmer 的話說應該是中國人的多重信仰。
因香港疫情異常嚴重,我們今天特地到土地公宮祈求土地宮及諸神護佑,香港疫情早日消除。
土地公廟前有“仙嶽山土地公宮記”一篇,簡述了土地神的功德和當今弘揚傳統文化的主旋律,還追溯了土地公宮的修建歷史,是一篇重要的資料,全文抄錄如下:
仙嶽山土地公宮記
天地萬物,天生地養,皇天后土,功至大,恩至深。人乃萬物之靈,豈可忘乎天地之恩德而不時時感念,銘刻於心。
自古而來,為酬謝土地負載、生養萬物,封土為社而祀之,帝王祭社稷而民間祀土地。凡有人煙處,村村有土地廟,家家有土地公。土地公貼近民眾、慈善可親、守土一方、任勞任怨,古稱之為“福德正神”,念千年百代,列祖列宗,恭祀福德正神,其用心為民安、求民富、祈民和。
今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弘揚中華文化,倡言以禮敬、自豪之態度善待民族傳統文化。吾輩理當細體土地公民間信仰之精神要義,汲其施福、立德、安民、和諧之精髓,發揚光大,傳之後世子孫,播揚四海環宇,令世人得知我中華文化之真、善、美。
仙嶽山土地公宮,始建於宋,俗稱“巖仔內土地公宮”,乃塘邊社及四周百姓所立。至明正德年間,年久失修,山忽生虎患,時入村社噬畜,鄉人近山農耕,唯結伴方行,人畜不安。塘邊諸社,乃戶捐緣銀,重修土地公宮。仙嶽山四周鄉鄰莫不爭相膜拜,香火鼎盛,人潮喧譁,惡虎驚恐棄山而逃,頂禾草泅海而渡,傳土地公神威也。
明萬曆、清同治、宣統鄉民屢有重修,並築山路石階抵廟,香火熾盛,遠近朝拜。民國廿七年(一九三八年),廈門淪陷,日寇入塘邊社,燒厝十數間,殺戮七人,而匿藏土地公宮之鄉眾則躲過一劫。一九五九年臺風毀廟,香火凋零。
改革開發後、永珍更新,鄉民遂重拾斷垣殘壁,廈門土地公廟香火又漸日盛。二零零六年冬,海峽兩岸及海外信眾無數共同發願弘揚福德正神之文化傳統,捐資數千萬元,重建宮廟,歷時一年又十月,於戊子年(二零零八)八月二十日落成,煥然一新,集閩南優秀傳統建築工藝與石雕、彩繪、木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大成,金碧輝煌,文彩萬千。是日,海峽兩岸數千人同祀,盛況空前,頌典禮儀莊嚴而典雅,傳統又時尚,開仙嶽山土地公宮之新境也!
盛世盛典,僅記之。
戊子年八月
公元二零零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