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是典型的農耕社會,幹農活要嚴格地按照季節時令耕種,才能確保有一個好的收成,智慧的古代人類,根據太陽的運轉規律把一年分為24個不同的節氣,在過去每一個節氣都有每一個節氣要做的農事,錯過了時節就會影響收成。
24節氣順序表
經過漫長的演化,我們的身體也完全適應了這個節律,如果能夠按照這個節律生活就叫順應自然,身體就會健康,違背了這個節律身體就容易出現不適。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已經有意或者無意地打破了這個生活節律,如何找回這個生活節律?如何健康飲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時令飲食的話題。
春節前後就是立春,立春寓意著天氣開始變暖,陽氣開始上升。人體和大自然是對應的,因為剛度過寒冷的冬季,春天剛剛到來,所以這個時候的陽氣叫做少陽,意思是說陽氣的力量還很弱。
這個階段也叫青黃不接,意思是地裡的青苗還沒長出來,陳糧已經不夠食用,在過去這個時候是食物匱乏的。現在雖然不存在食物短缺的問題,但是營養過剩同樣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多麻煩,所以這個期間一定要清淡飲食,一日三餐不能過於油膩,讓身體處於一種通透輕鬆的狀態。
隨著氣溫的增高,地溫也開始上升,這個時候空氣溼度開始增大,降雨開始,雨量漸增。氣候一天比一天暖和。這個時候寒冷還沒有結束,氣溫變化比較大,雖然這個時期氣溫不在像寒冬臘月那樣凍人,但是由於身體陽氣開始上升的緣故,人體面板毛孔開始有所張開,腠理也相對疏鬆,寒氣這個時候容易侵犯人體,如果保護不好就容易感冒生病。所以第一還是要注意保暖保溫,第二要經常吃一些疏風散寒的食物。
雨水過後春風送暖,地氣萌動,春雷一響,地底下的蟲子就開始活動了,因為春天風多,這個時候很多致病的細菌、病毒也會隨風飄散,所以春季流行病傳染病經常出現。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出門要帶口罩,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這個時候地裡的野菜也長出來了,正是吃野菜的最佳時間。很多野菜都有清熱消炎的功效。
春分這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一樣長,燕子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桃花開始盛開,樹木開始發芽,到處充滿生機。春分開始就可以帶著家人,約上朋友到郊外去踏青,去接受大自然的饋贈。春分也是小麥起身的時候,如果在農村仔細觀察會發現,麥子一天一個樣地成長。這個階段人體也是新陳代謝最旺盛,消化功能加強,生長激素增多,正是孩子們長身體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選擇的最佳飲食就是剛剛冒出地面的嫩芽類食材,比如香椿芽,薺菜,菠菜,韭菜,竹筍等等。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清明這天中國有祭祀掃墓的風俗習慣。過去人們把祭祀當作大事來辦,在祭祀前人們就要沐浴更衣,齋戒三日以便調整身心、安定心志。一來是可以體現出對先輩的緬懷之情,二來是祈求祖先保佑今年風調雨順。清明這段時間自然界的陽氣已經升到一個高點,人體的陽氣處於最合適的狀態。這個時間最合適,靜心打坐,安神養心。
穀雨之後,氣溫繼續升高,上火的人又多了起來。因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春天屬木,與肝相應。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天一起上升,到了清明、穀雨達到最旺。這個時候比較適合立大志,創大業,藉著天地陽氣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的人生目標。
穀雨期間最好不要生氣動怒,會影響肝的疏洩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因此,柔肝疏肝,調暢情志也是這一季的養護重點。
立夏 ,標誌著夏天的開始。此時,溫度明顯升高,空氣溼度加大,地裡的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期。《黃帝內經》說:夏季是和心對應,這個時間要經常保持愉悅狀態,不要煩躁,遠離是非,養護心氣。平時要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吃飯儘量清淡,避免增加腸胃負擔。
小滿是收穫的前奏,地理的農活將進入一年當中最繁忙的階段。小滿也意味著地裡的莊稼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還不能收割。這個時候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人們容易產生急躁的心理,加上外界溫度也高內熱外熱相互交加,很容易出現上火現象。這個時候最好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因為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消暑清熱和殺菌消炎的作用。
芒種以後,降雨開始增加,氣候炎熱,空氣溼氣過大,在南方被稱為“黴雨季節”。這一時節的特點就是悶、熱。加上這個期間地裡的農活比較繁忙,身體比較容易出汗,平時要注意補充水分,要經常洗澡,衣服也要勤換勤洗,預防中暑。這個時候也是身體自身新陳代謝最快的時候,這個季節也容易耗氣傷津,所以要多吃消暑、補氣、補益類的食物。
夏至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天,過完這一天後黑夜的時間逐漸變長。人體的陽氣在夏至這一天也會強盛到極點,中醫講究物極必反,從這一天開始陰氣也開始慢慢滋生。夏至時節,人的氣血全部都浮在人體表面,這個時候脾胃的吸收功能就會相對較弱。這個時候避免大魚大肉,也不要過於地滋補身體。
天氣炎熱容易心煩意亂,但是我們要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樣的天氣雖然我們感覺不好但是對於我們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從內心深處接受這個炎熱,就會降低自己的不適感。
小暑象徵著盛夏正式開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句諺語深刻地描述了人們對於小暑的真是感覺,這個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後面還有大暑。萬物在這個時節也是在瘋狂增長的時候。這個時間天地之間的能量是最強的。人體的經絡毛孔在這個時候也是全部舒張開來,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個期間的養生原則就是“少動多靜”避免汗出過多傷津耗氣。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中伏前後,是全年最熱的時期,當今社會工作節奏比較快,生活壓力也大,再加上這炎熱的天氣,人就容易變的急躁,心理的怒火隨時就有可能被外界事情給激發出來。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要養好自己的正氣,就是培養自己的格局,培養自己的正氣,用自己的正氣,祛除身體裡的邪氣。所謂冬病夏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熬過了悶熱潮溼的夏季,終於迎來了秋季,立秋初期,暑氣暫未褪盡,綠意欲去未去,陽氣漸漸收斂,陰氣逐漸增長,天地之間逐漸由陽勝轉變為陰勝的時節,秋高氣爽,降水開始減少,溫度開始降低。這個時候和夏季相比空氣明顯地顯得開始乾燥,非常容易消耗人體的津液和肺氣,容易產生口乾舌燥的感覺。雖然秋季天氣逐漸涼爽,但是夏天的酷熱仍未消去,中午的時候依然還會感覺悶熱。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多食水果蔬菜,減少辣椒、洋蔥、大蒜等燥熱食物。
俗話說得好:“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這個時間段早晚天氣涼爽,中午天氣炎熱炎熱,冷熱交替很容易引發感冒,所以秋天一開始就被稱作為秋老虎。天氣是冷熱不定,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開始慢慢地由皮表向體內回收。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補,葷素搭配,補充能量。還有就是到了秋天就不能總是熬夜了,一定要早早睡覺,才能養精蓄銳。
在清晨,接近地面空氣裡的水時候遇到涼氣,會在小草上凝結出晶瑩剔透的露珠,人們看到這樣的現象後就把這個節氣叫做“白露”。白露的來到意味著秋季真正開始。白露以後,天氣轉涼,草木凋謝,早晚都會很涼,這個時候身體陽氣也收於體內,面板腠理閉合,隨時隨地都要注意保暖保溫。這個期間天氣也開始乾燥,這個時節要多吃一些,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
秋分這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一樣長,這個時候是天氣向上升,地氣向下收,天高雲淡,氣靜風輕。萬物都開始把自己的能量彙集起來,樹葉開始泛黃,地裡的莊稼,樹上的果實都開始成熟。自然界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這個時候身體也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這個時候的人要收斂心氣,幸福滿滿。這個時間最好不要有任何情緒,讓機體進入一種自我調節狀態。
進入秋季的高潮,露水更多,秋意更濃,進入寒露以後,晝夜溫差開始變大,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思是在提醒大家,白露一過,就要開始穿長衫長褲了。寒露已過就要開始注意保暖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有手腳冰涼的感覺,說明是體內陽氣有點弱,這樣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和補充陽氣。
霜降是陽氣有收到藏的一個過渡轉化,這個時候地面上的陽氣全部都沉到地下,地面上的陰寒之氣不斷地在加重。這個時候身體也是在經歷著由收到藏的過程。這個時候人體會出現各種幹症,這是因為身體缺乏津液滋養的原因。所以從這個時間開始有條件的話就可以多吃一些滋補的食物。
立冬意味著冬天正式來臨,草木枯敗,蟄蟲伏藏,萬物都準備養精蓄銳。從中醫的角度講,冬天就比較適合偷懶,這個時候就要捨棄不必要的應酬,拋開多餘的情緒,尋求一份安寧,體悟當下,感受一下人生的愜意。
氣溫下降,天空開始降雪,陽氣潛藏,陰氣漸盛,天地閉塞,這個時候天氣轉入嚴寒的冬天。小雪養生首先講究的是一個藏字。這個時候要讓身體的精氣好好地藏在體內。這個時候要保持樂觀,節喜止怒,遇到不順心的是要經常找人交流,紓解心結。這個時候要多吃黑色食物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大雪的到來,說明天氣更冷,氣溫更低,降雪量開始比小雪的時候更大。這個時候人體為了抵禦寒冷,保持一定的熱量就要加大營養物質的攝入。這個季節更適合多熬粥喝,因為熬粥用的都是植物的種子,種子裡凝聚了植物的精華,很多植物要靠種子才能傳宗接代,所以多食穀物之類的食物自然可以補精益髓,養生開慧。
冬至這一天,黑夜最長白天最短,冬至也是冬天到了極點之時,表面上看起來自然界沒有一絲生機,其實這個時間陽氣已經馬上處於萌生狀態。在這個陽氣初生之際,養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守護好這個陽氣,所以《黃帝內經》裡講冬不擾陽最好是靜靜的靜養,儘量做到“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行不疾步、耳不極聽、臥不極疲”。
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年節將至,年味漸濃,人們開始著手採購年貨、寫春聯、剪窗花……全國上下一起為春節做著準備,也是人們最感溫暖的時刻。
在日常飲食中,如能多吃些紅棗、白菜、蘿蔔、牛肉、雞肉、魚肉等溫性食物。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大寒時節,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處於相當緩慢的時候,因此養生要順應冬季“冬藏”的原則,大寒正是冬藏與春生的轉折關鍵點。從養生的角度講,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多食用溫熱食物,以此來抗寒氣、保陽氣。